第265章 退兵谁的功劳?(1/2)
金銮殿上,香烟袅袅。
各部官员按序站好,气氛看似平静,却隐隐透着一种心照不宣的暗流。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魏瑾之开口后,朝会正式开始。
各部门禀报着日常政务,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
兴平帝端坐龙椅上,听着这些政务,面色平静,目光偶尔扫过站在最前列闭目养神的温知行,以及次辅沈知渊。
如今温知行在京城名声已经扭转,从之前的国贼变成了救国难于水火的英雄。
更有一些大儒公开称赞温知行这次用和议让北胡退兵是最正确的做法。
这些大儒都有不少门生,也都跟着称赞。
一时间,温知行的形象也高大上了。
至于李钰,文人们虽然觉得可惜,但既然已经死了,那也没有必要再为了他去得罪首辅。
清流一派彻底哑火,这让兴平帝叹气。
之前有顾佐衡在,尚且还能和温知行抗衡,如今的沈知渊却是拿温党一点办法没有。
据说还写了信去恭贺,被温府的管家说出来,搞得人尽皆知。
这让兴平帝很是恼火,你斗不过就斗不过,居然还写信去恭贺。
你这是要干什么,靠拢温党吗?
你是次辅,是清流领袖,你这么做,让其他清流官员怎么想?
不过好在李钰回来了,让兴平帝不再那么气愤。
有李钰在,好像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等到日常的政务禀报完后,便轮到禀报北疆事宜了。
议和使者汪明允整理了一下衣冠,意气风发地出列,朗声奏道:
“启奏陛下,依照前番和约条款及首辅大人督办指示,筹措钱款之事宜,由臣协同户部、地方州县办理。
目前,平虏捐推行已见成效,各州府钱粮绢帛正陆续解送入库。
臣已初步拟定接收、查验及输送章程,确保物资齐备、账目清晰,待全部收齐,便可依约交付,以彰我大景信义。”
他说这话时,志得意满。
之前他出使北胡回来,塑造了一个深入虎穴,舌战群胡的形象。
甚至还花钱找说书人,将他出使的事情编了故事。
说北胡不议和,是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色,让胡人感到羞愧,然后答应。
又说北胡的刀都架在他脖子上,他依然据理力争,原本胡人要得更多,是他不卑不亢,陈说利害,剖析大局,让胡人松口。
如今赔款还没送过去,北胡便已经退兵,也是因为他以浩然正气折服蛮酋,让他们先退兵。
如今的汪明允在京城声名鹊起,被京城百姓认为是化解危机的关键人物之一。
汪明允洋洋自得,反正也不会有人去北胡求证,还不是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如今他又有了筹措款项之功,那就是功上加功了。
汪明允的话刚落,吏部尚书赵志坤便适时出列,附和道:
“陛下,汪少卿不辱使命,立此大功,于国于民皆有殊勋。
按例,当予重赏。
臣闻鸿胪寺卿年高体弱,已有告老之意。
鸿胪寺掌邦交社仪,正需汪少卿这等熟知夷情、胆识过人之中流砥柱执掌,臣以为,汪少卿可胜任此职。”
“臣附议!”
“臣亦附议!”
兵部、工部尚书接连出声,温党一系官员也纷纷点头称是。
汪明允心中狂喜,脸上却努力保持着谦逊,躬身道:“微臣惶恐,唯恐才疏学浅,有负圣恩。”
眼角余光却忍不住瞟向龙椅,期待听到旨意。
清流官员则是沉默不语,心中不甘。
特别是礼部尚书周文渊更是心中愤怒,鸿胪寺和礼部历来都是清流官员居多。
之前他还觉得汪明允此人头脑聪明,又比较务实,对他比较欣赏,将他从寺丞提拔到了少卿的位置。
没有想到此人竟是两面经营,居然和温党有牵扯。
现在要让他坐上寺卿之位,岂不是鸿胪寺也成了温党派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