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明末:边关种田,从傻兵到国公 > 第234章 赎买与新生

第234章 赎买与新生(1/2)

目录

崇祯十七年的春天对于大明王朝而言是一个充满了勃勃生机与深刻变革的春天。

“京杭大铁路”的主干线在数百万劳工和“基建狂魔”镇辽军工兵师的日夜赶工之下终于全线贯通。当第一列由崇祯皇帝亲自乘坐的“皇家一号”专列喷吐着白色的蒸汽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在短短三天之内便从冰雪尚未完全消融的京城一路呼啸着抵达了早已是春暖花开的应天府时,整个天下都为之沸腾了。

这不仅仅是一条铁路,这是一条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将帝国的政治心脏(北京)与经济心脏(江南)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的钢铁大动脉。

而那条沿着铁路线一同铺设的“国家电报网络”更是如同一根无形的神经,将皇帝的意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递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至此李睿已经为这个古老的帝国换上了一颗“蒸汽的心脏”、一具“钢铁的骨骼”和一套“闪电的神经”。然而他知道这一切都还不够。一个真正强大的现代化国家还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一个可以自由流动的庞大的劳动力市场。

而在此时的大明数以亿计的最庞大的劳动力却被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古老制度给死死地束缚在了土地之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只要这套制度一日不被打破,绝大多数的农民就只能被禁锢在他们那一亩三分地之上为地主缴纳着高昂的地租,世世代代不得翻身。而李睿的那些日益庞大的工厂、矿山、船队就永远也无法获得足够多的廉价而又自由的劳动力,他的工业化进程也将因此而陷入停滞。

……

应天府新落成的“南直隶总督府”内,一场决定了整个江南未来命运的秘密会议正在召开。李睿将所有在江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开明士绅”和“大商人”都请到了这里。

这些人大多都是在李睿推行新政的过程中最早一批选择与他合作,并通过购买“铁路股票”和“海洋贸易总行”的股权而赚得盆满钵满的“新贵”。

他们的屁股已经从传统的“地主阶级”悄然地挪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板凳之上。

“诸位,”李睿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我请大家来是想和大家谈一笔比铁路、比海贸都更大的生意。”

他让人在所有人的面前都摆上了一份由“皇家中央银行”和“辽西民政总司”联合出具的详细的报告。

“这份报告名为《关于江南地区土地兼并现状及其对工商发展之阻碍的调查报告》。”

报告上用最冰冷也最精准的数据赤裸裸地揭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江南超过七成的耕地都集中在了不到百分之五的地主阶级手中,而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农民都是一无所有的佃户。

他们每年都需要将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的五成甚至七成以上作为地租上缴给地主。

这种残酷的剥削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更重要的是它将数以千万计的劳动力都死死地困在了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进入城市、无法进入工厂,成为这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最宝贵的“人力资源”。

“诸位,”李睿的声音变得凝重起来,“我想在座的各位在过去的一年里也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吧?

你们的工厂想要扩大生产却招不到足够的工人;你们的商队想要开拓新的市场却发现乡下的百姓穷得连一块最便宜的香皂都买不起。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财富、他们的劳动力都被那片看似富饶实则早已将他们吸干榨尽的土地给彻底地禁锢了!”

一番话如同一把利剑瞬间就剖开了江南经济那看似繁荣的表象之下最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在场的“新贵”们都纷纷点头深有同感。他们作为新兴的“工厂主”和“资本家”已经深切地体会到落后的封建土地制度对他们发展壮大所造成的巨大阻碍。

“那依总司令大人之见,”汪直这位如今已经彻底转型为“皇家银行家”的徽商巨头第一个开口问道,“我们该当如何?”

“很简单。”李睿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赎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