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传承的意义(2/2)
“但我们调研发现,最近国产化替代速度加快,这里有一组最新数据可以佐证……”
我看着她在台上应对自如的样子,想起三年前她刚来所里时,连在小组会上发言都会紧张得结巴。
现在的成长速度,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
会议结束后,张俪凑过来小声说:“林所,赵婧现在可以啊,刚才那个问题连我都没想到。”
“是啊,”我收拾着文件,“年轻人学得快,关键是敢想敢做。”
晚上加班时,我收到赵婧发来的修改稿。她在邮件里写道:“林所,根据今天会上的讨论,我又补充了三个案例。”
“特别是关于极端天气下的应急方案,参考了去年广东台风天的处置经验。”
我回复邮件肯定了她的思考,同时指出了几个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不到半小时,她就发来了新的版本。
“林所,您看这样修改是否更妥当?我在应急预案部分增加了与地方政府联动的内容。”
我仔细阅读着她的修改,发现她不仅采纳了我的建议,还加入了更多实操细节。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正是年轻一代的优势。
第二天一早,赵婧带着打印好的最终版报告来到我办公室。
“林所,我昨晚又核对了一遍所有数据,确保每个结论都有支撑。”
我翻看着纸质报告,排版整洁,重点突出。“很好。下午的研讨会,你就按这个思路讲。”
“明白。”她顿了顿,“林所,如果会上有专家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
“你就如实回答。”我放下报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说需要进一步研究。做研究最忌讳不懂装懂。”
她深吸一口气:“我记住了。”
下午的研讨会来了不少行业专家。
赵婧开场时声音还有些紧,但进入技术内容后越来越自信。当她讲到韧性评估的创新方法时,台下一位老专家频频点头。
互动环节,有人问到一个相当专业的问题:“你们这个评估模型,如何平衡长期战略性和短期可操作性?”
赵婧稍作思考,答道:“我们的做法是设置不同时间维度的评估指标。短期看技术成熟度,中期看产业配套,长期看技术路线演进。三者权重会根据项目阶段动态调整……”
回答完毕,会场响起一阵掌声。我坐在台下,第一次觉得自己像个看着徒弟出师的老师傅。
散会后,赵婧兴奋地跑过来:“林所,刚才那位专家说我们的思路很有参考价值!”
“这是你应得的认可。”我拍拍她的肩,“接下来有个新任务,总部要各所推荐年轻骨干参与重点课题,我打算推荐你去。”
她眼睛一亮,随即又谨慎地问:“是什么样的课题?”
“关于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的战略研究,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我看着她,“你敢接吗?”
“敢!”她回答得毫不犹豫,“谢谢林所给我这个机会!”
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责任与担当的交接。我们这一代人开拓的道路,终将由他们走得更远。
窗外,夕阳西下。我知道,这片灯火通明的景象背后,正有无数像赵婧这样的年轻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接过接力棒。
手机上巴合提别克发来了一张照片,天山映衬着崭新的作业区,几个年轻的技术员正在设备前忙碌。
他留言说:“晓阳,看我们这批新分来的大学生,干劲足,脑子活,比我们当年强!”
我笑着回复:“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好事。”
他很快回了个大拇指的表情:“是啊,看着他们,就觉得咱们当年的辛苦值了。你那边怎么样?”
“一样。”我敲下这几个字,心里很踏实。
我继续撰写推荐材料,这不仅仅是一份推荐,更是一份郑重的传递。
我详细列举了赵婧在韧性评估课题中展现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意识,这些都是能挑起重担的关键品质。
而我能做的,就是确保交接的那一刻,稳稳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