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城市的灯火(1/2)
跨境数据合规项目总结报告还摊在桌上,旁边是深海能源开发风险评估的初步资料。
张俪临走前塞给我一包饼干,说:“林所,别饿着肚子加班,您脸色都发白了。”
窗外,浦东的灯火已经连成一片,像撒了一把碎金子在黑绒布上。
走到大厦门口,晚风带着潮气扑面而来。
我裹紧外套,手机又响,是王亮在群里发消息:“林所,赵婧刚发现一份国际海域开发公约的漏洞条款,我转发您邮箱了。她说这可能是未来谈判的坑。”
我边走边回复:“收到。明天早会重点讨论。”
街边便利店还亮着灯,我推门进去买矿泉水。收银员是个年轻姑娘,打着哈欠说:“十二块五,扫码还是现金?”
我递过手机支付,她瞥见我工牌上的“长城石化”字样,好奇地问:“你们公司是不是搞石油的?油井会不会爆炸啊?”
我笑笑:“我们是做安全评估的,就是防止这种事发生。”
她似懂非懂地点头:“哦……那你们挺厉害的。我哥在船厂上班,也说现在造的平台都得防爆。”
出门后,我拧开矿泉水喝了一口,思绪却飘回新疆。
那年冬天,巴合提别克带我去巡检输油管道,戈壁滩上寒风刺骨,他指着远处牧民定居点的灯光说:“小杨,你看,咱们守的不仅是管子,是那些帐篷里的暖炉子。”
现在站在浦东街头,楼宇间的灯火更密、更亮,但守护的责任一样光荣。
手机震动,是庄总发来语音:“晓阳,总部刚通知,下周一要听深海课题的初步方案。刘万青安全部会派周伟协助,你们抓紧时间。”
我按住语音键回复:“明白,明天团队全力推进。”
走到小区楼下,我抬头看自家窗户,黑着灯。
邻居家的电视声隐约传来,正在播报夜间新闻:“……我国首个万米级深海钻井平台‘勘探号’顺利完成压力测试,标志着海洋能源开发取得新突破……”
开门进屋,我摸黑打开客厅的灯。暖光洒下来,沙发上堆着没叠的毛毯,茶几上摆着上周修水管用的工具。
我放下包,走进厨房热方便面。微波炉嗡嗡作响时,我靠在流理台边,透过窗户望向远处。
东方明珠塔的光带像一串珍珠,更远处是集装箱码头的吊车轮廓,灯火通明如昼。
我端着碗坐到沙发上,电视新闻还在继续:“专家表示,深海能源开发需加强国际合作,同时警惕数据安全风险……”
我心想:这碗的温度,和戈壁滩上牧民煮的奶茶没什么不同。守护的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是具体的生活。
是这栋楼里晚归的人的脚步声,是码头工人交接班的吆喝,是便利店姑娘好奇的眼神。
这时张俪在群里发了个搞笑表情包:“资料组已筛选好几百篇文献,请求明日咖啡补给!”
王亮回复:“技术组模拟到凌晨,求夜宵救援!”赵婧跟了个截图:“法律条文集结完毕,但需要林所决策分级授权标准。”
我打字回应:“大家辛苦,明早八点会议室见。咖啡夜宵我报销。”
放下手机,我走到阳台。夜风微凉,楼下花园里有孩子嬉闹的声音,远处高架桥上的车流像一条光河。
每一盏灯火背后,都是一个温暖的家,一份平凡的生活。
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这万家灯火永远明亮,永远安全。
从东海炼化的储油罐,到新疆戈壁的输油管,再到未来深海的钻井平台,守护的链条从未中断。
我关掉电视,准备洗漱休息。明天又是一场硬仗,但看着窗外这片灯火,心里踏实得很。毕竟,我们奔跑的路上,始终有光。
第二天清晨六点,手机闹钟还没响,我就醒了。
推开窗户,晨雾中的城市刚刚苏醒,早班公交车的喇叭声隐约传来。
厨房里,我边热牛奶边查看邮件。王亮凌晨三点发来了技术模拟报告,附件里密密麻麻的数据表格让我瞬间清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