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选择与坚持(2/2)
楼下的车流像一条无声的河。选择与坚持,听起来很大,其实就藏在每一天的核对、每一次的较真、每一次顶住压力说“不”的瞬间。这条路,我会继续走下去。
下午的技术评审会,议题是新一代氢能储运材料的技术路线选择。会议室里争论得很激烈。
赵万里率先发言:“我坚持用进口复合材料。性能稳定,供应商成熟,项目风险可控。”
年轻的技术员王亮反驳:“但进口材料价格高,供货周期长,而且核心参数对我们不透明。”
“安全第一!”赵万里敲着桌子,“我们不能拿项目冒险。”
我打断他们的争论:“有没有国产替代方案?”
王亮适时回答道:“有家国内企业研发的新型合金材料,抗压强度达标,成本只有进口的六成。”
“但……确实没有经过大规模应用验证。”
赵万里立刻反对:“林所,氢能项目不是试验场。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我看着数据报表,想起十年前在东海炼化,老厂长坚持要用国产催化剂时面临的质疑。
那时所有人都说国产的不行,结果我们硬是啃下了那个技术难关。
“这样吧。”我合上报表,“赵工带队考察进口材料供应商,王亮负责联系那家国内企业,做深度技术交流。”
“两周后,我们再做决定。”
散会后,庄总打来电话:“听说会上争论很激烈?”
“正常的路线之争。”我走到窗边,“但我觉得,不能永远依赖进口。有些风险,值得冒。”
庄总沉默片刻:“你总是这样,选择最难的路。”
“因为最容易的路,往往走不远。”我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
“还记得我们在新疆建第一个光伏电站时吗?所有人都说戈壁滩上搞不成。”
“结果我们搞成了。”庄总笑了,“好,我支持你。但要做好预案。”
晚上加班时,张俪送来晚餐盒饭。“林所,王亮刚才发来消息,那家国内企业愿意提供样品做破坏性测试。”
“告诉他们,测试标准按最高级别执行。”我打开盒饭,“另外,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全程监督。”
“赵工那边呢?”
“让他去考察时,重点关注供应商的技术支持能力和应急响应机制。”我扒了口饭,“我们要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深夜,我独自翻看技术资料。手机亮起,是妈妈发来的消息:“这么晚还不休息?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
我回复了个笑脸,继续比对数据。
选择从来都不容易,特别是在关键技术的十字路口。但正是这些选择,定义了我们是谁,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
两周后的评审会上,小王展示了国产材料的测试结果。
各项指标优异,甚至在某些性能上超越了进口产品。赵万里也带来了好消息:进口材料供应商同意建立本地技术支持中心。
“看来我们可以考虑混合方案了。”我笑着看向与会人员。
“核心部件用国产,关键辅助系统用进口。既保证了自主可控,又降低了整体风险。”
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会议结束时,赵万里走到我身边:“林所,我承认我之前太保守了。你说得对,不能永远依赖别人。”
“安全与创新从来不是对立面。”我收拾着文件,“我们要做的,是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勇敢地迈出每一步。”
走出办公楼,我抬头望向星空,人生的路,都是一个个选择铺就的。重要的不是选择了什么,而是为什么而选,以及选择之后如何坚持。
就像此刻,我选择继续前行,因为肩上有责任,心中有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