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传承(1/2)
周一晨会结束,张俪抱着笔记本凑过来。
“林所,刚才你说的安全自查细则,第三项数据分级保护那块,我整理好了。”
我接过文件扫了一眼。“效率挺高。不过分级标准要再细化,比如技术图纸和日常报表的加密级别得区分开。”
“明白,我马上改。”她转身要走,又犹豫着停下,“林所……你今天下午有空吗?赵彤她们几个新人想请教些问题。”
“两点后可以。”
推开小会议室门时,三个年轻人正埋头记笔记。赵彤抬头时眼镜滑到鼻尖:“林所!我们正在讨论新疆案例……”
我拉开椅子坐下:“哪个案例?”
“就是输油管线压力数据异常那个。”负责运营的赵婧抢答,“资料里说你当时通过后勤调度预案就锁定了风险点?”
我把茶杯搁在桌上:“不是我个人锁定,是基层巡检员先发现的异常。我的工作是把零散信息拼成完整图谱。”
王亮挠头:“可资料里写你坚持要二次核查……”
“因为安全责任不能甩锅。”我打断他,“巡检员报的是‘疑似人为干扰’,如果我只当普通设备故障处理,后果你们想过吗?”
三人面面相觑。赵彤小声说:“但这样会不会太谨慎?现在都是智能监控系统了……”
“系统也会被误导。”我调出电脑里的模拟界面,“比如黑客伪造正常数据,就像你们平时遇到的诈骗短信冒充银行。”
王亮突然坐直:“就像安全部通报的钓鱼邮件?伪装成供应商发来的报价单!”
“一个道理。”我敲敲屏幕,“所以你们做的数据分级,其实就是给信息上锁。”
“图纸是保险柜,报表是抽屉。总不能把超市储物柜和银行金库混为一谈吧?”
笑声中赵婧举手:“林所,你当年在新疆面对真实威胁时……害怕过吗?”
“怕的不是危险本身,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我转动茶杯,“有次寒潮突袭,哈萨克族同事巴合提别克带着牧民给管线做保温,他说的那句话我现在都记得。”
三个年轻人不约而同地往前倾。
“他说:‘风雪冻不垮输油管,就像谎言骗不过有心人。’”
我看着他们瞪大的眼睛,“后来我们给每个巡检站配了双语安全手册,汉语旁边印着哈萨克谚语。”
赵彤的笔掉在桌上:“所以西北那边的文化保护项目是因为……”
“因为文化认同是最好的安全防火墙。”我站起身,“下午技术部有防泄漏演练,你们谁想主持?”
王亮猛地举手:“我!但我没经验……”
“现在就去准备。”我把U盘推过去,“记住:演练不是演戏,是给未来买保险。”
散会后张俪在走廊追上我:“林所,王亮刚才问我能不能调岗到安全组。”
我刷开办公室门禁:“因为他发现运营数据和安全防护本来就是一体两面。”
手机震动,妈妈发来社区群截图。老人们正在转发我编的防骗顺口溜,
我把手机转向张俪:“你看,安全意识的种子在哪都能发芽。”
她盯着屏幕愣神时,我突然想起十几年前在东海炼化,陈师傅指着储油罐说:“晓阳,这些铁疙瘩的寿命比人长,但守护它们的责任得一代代传。”
“林所?”张俪轻声提醒,“你刚才说种子……”
我关掉手机:“去跟王亮说,让他用新媒体方式重构安全手册。记住:传承不是复印,是让老树发新芽。”
黄昏时,我经过开放办公区。王亮正和赵彤争论视频脚本:“这里得加个二维码,让扫码头像直接跳转验证平台!”
赵彤反对:“上岁数的人哪会扫这个?”
“我奶奶都会用扫码识骗了!”王亮指着手机里的家族群,“关键是要设计得像糖丸,外面甜,里面防病。”
我悄悄退后两步。玻璃幕墙映出他们的剪影,和窗外陆家嘴的霓虹重叠成流动的星河。
这种传承,或许比任何教案都生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