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向阳之路:从东海到天山 > 第215章 模型构建

第215章 模型构建(2/2)

目录

王涛指着屏幕上的峰值:“就是这里!当时我们就是在台风登陆前36小时决定降压运行的。”

李静快速比对数据:“模型建议在登陆前40小时采取行动,比实际决策还提前4小时。”

王涛扒手叫绝:“这4小时能减少多少损失啊!”

赵万里笑着看我:“林所,看来动态调整的思路可行。”

我转向李静:“把今天的讨论整理成方案,明天上午我要向庄总汇报。”

王涛离开前突然回头:“林所,你们这个模型成功后,能不能给业务部门开个培训?”

“当然。”我送他到门口,“不过得先通过总部的验收。”

第二天,我提前来到办公室审阅李静连夜完成的方案报告。

翻开第一页就看到她用红色标注的技术难点:“模型在多重风险叠加场景下的计算效率有待优化。”

我刚放下报告,赵万里就急匆匆推门进来:“林所,有个新问题。昨晚测试时发现,当同时出现网络安全预警和极端天气预警时,模型响应时间会延迟30秒。”

“30秒在关键时刻太长了。”我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叫上李静,我们马上开会。”

十分钟后,技术团队围坐在会议室。李静指着代码分析:“问题出在优先级判断模块。”

“当两个预警同时触发时,系统要依次计算权重,导致延迟。”

王亮提出建议:“能不能设置固定优先级?比如安全预警永远优先于天气预警?”

赵婧反对:“这样不科学。如果是超级台风预警,难道不比一般的网络攻击更重要?”

李静突然眼睛一亮:“我们可以引入算法决策树!让系统自动学习历史案例中的处置顺序。”

赵万里皱眉:“算法模型需要大量数据训练,时间来不及啊。”

“用迁移学习。”李静调出资料库,“国家应急管理部刚开放了灾害应对案例库,我们可以基于他们的模型进行优化。”

我拍板决定:“双管齐下。李静负责新算法模块开发,王亮团队继续优化传统算法作为备份。”

中午休息时,我在茶水间遇到正在泡面的李静。“压力大吗?”我递给她一盒牛奶。

她推了推眼镜:“有点,但很兴奋。这是我第一次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理论联系实际才是真本事。”我看着她疲惫但发亮的眼睛,“记得多向赵万里请教,他经验丰富。”

下午的测试出现了转机。李静新开发的算法模块将响应时间缩短到5秒以内,但偶尔会出现误判。

而王亮优化的传统算法虽然稳定,响应时间还是超过20秒。

赵婧提出新思路:“能不能混合使用?平时用新的算法模块,遇到不确定情况时自动切换到传统算法?”

李静立即着手修改代码。晚上八点,当最后一个测试案例通过时,会议室爆发出欢呼声。

王涛特意打来电话:“听说模型测试成功了?我们业务部门已经准备好配合下一步的实地测试。”

挂掉电话,我对团队说:“今天只是阶段性成功。真正的考验是接下来的实地应用。”

李静认真记录着测试数据:“林所,我发现模型越是完善,越能体会到能源安全工作的复杂性。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系统工程。”

“所以我们需要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我环视着团队里的年轻人,“你们正在成长的,就是这种能力。”

下班时,赵万里感慨道:“我干了二十年技术,从没想过能用算法来预测能源风险。年轻人带来的新思路,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收到李静发来的消息:“林所,我已申请参加下个月的能源系统安全研讨会,想学习更多前沿技术。”

我回复道:“很好,记得把学到的知识与团队分享。”

夜空中的繁星,仿佛在见证着能源安全事业的代际传承。

从单一防御到系统韧性,变化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守护能源安全的初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