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未来沙龙(2/2)
“我们不再单纯依赖防火墙,而是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模式,提前识别异常操作。”
外企代表若有所思:“这个思路很新颖。我们公司正在开发类似系统,或许可以合作?”
“欢迎。”我示意张俪记录,“下个月我们正好要举办技术交流会,可以专门讨论这个议题。”
一位来自国家电网的专家插话:“我们在实际运维中发现,人员培训是关键。再好的系统也需要人来操作。”
“说得对。”我调出培训计划,“我们正在开发虚拟现实培训系统,让运维人员在模拟环境中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沙龙的讨论越来越深入。能源局的王处长提出一个新问题。
“随着新能源占比提高,电网稳定性面临新挑战。你们的研究所有没有相关解决方案?”
“我们正在开发智能调度系统。”我调出研发中的控制界面,“通过人工智能预测用电高峰,提前调配储能设施。“
清华的赵教授补充道:“我们学校也在研究这个问题。关键是建立多层级防护体系,从发电端到用电端都要有安全保障。”
这时,一位民营企业代表举手发言:“我们是做家庭储能设备的。想请教各位专家,在用户侧能源安全方面有什么建议?”
于教授接过话题:“用户侧安全首先要考虑设备标准。我们正在制定家用储能设备安全规范,欢迎企业参与讨论。”
我补充道:“我们还开发了用户安全用电指导手册,通过手机APP向用户推送安全提示。”
讨论进行到一半,张俪悄悄告诉我:“林所,上海能源局的李副局长来了。”
我连忙迎上去。李副局长摆手示意不用客气:“我就是来听听大家的真知灼见。最近我们在制定上海市能源安全发展规划,需要听取各方意见。”
沙龙气氛更加热烈了。各位专家纷纷就城市规划、能源布局、应急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
李副局长认真记录后说:“这些建议都很宝贵。特别是关于建立能源安全预警系统的提议,我们会认真研究。”
下午的讨论转向国际合作。外企代表提出:“在跨境能源项目中,如何平衡各国不同的安全标准?”
王处长回应道:“我们正在推动建立国际能源安全标准互认机制。既尊重各国监管要求,又促进国际合作。”
我补充说:“我们在中亚管道项目中就采用了多标准兼容方案,既符合当地法规,又满足我们的安全要求。”
沙龙持续了整整一天。结束时,于教授感慨地说:“这种跨界的交流太重要了。学界需要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也需要学界的前沿研究。”
王处长也表示:“今天的讨论对我制定新政策很有启发。特别是那个数据脱敏方案,解决了我们一直头疼的问题。”
李副局长最后总结道:“今天的沙龙很有成果。我们要把这种交流机制常态化,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研讨会。”
回办公室的路上,张俪兴奋地说:“林所,今天来了这么多专家,我们的研究所有望成为行业交流的重要平台。”
我点点头:“这正是我们办沙龙的初衷。通过集思广益,共同推动能源安全事业发展。”
晚上整理会议记录时,我发现今天讨论的内容涵盖了技术研发、政策制定、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各个方面。这些宝贵的意见都将成为我们未来工作的重要参考。
这次沙龙不仅促进了各方交流,更让我们看到了能源安全事业的广阔前景。
正如我在总结发言时所说:“能源安全是全民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让我们携手共建安全、高效、绿色的能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