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共识初达(2/2)
“可以。”
“我们尽快出初稿。”
送走两位大神,王涛抹了把虚汗。
“我的林大主管,你这哪是拧螺丝,你这是搞微雕啊。不过,你这新疆还真没白待,脑子里有点存货。”
赵工笑着保存文档:“微雕也得雕,不然就得炸锅。晓阳,联合响应小组那个机制,你再说说,具体怎么个联合法?”
“四方同时在线,有时差怎么办?咱们这里是白天,欧洲那边可能是深夜。”
“人员组成必须对等,但可以灵活排班。”
“我们出两个人,一个技术,一个安全。诺瓦也出两个人,同样配置。”
“可以约定一个共同的值守时间窗口,比如覆盖中欧工作日的重叠时段。”
“超出这个窗口的预警,按紧急程度分级处理。极端紧急事件,协议里写明有24小时联络人,必须响应。”
王涛插嘴:“那要是他们的人磨洋工或者包庇呢?”
“所以我们规定响应时限啊。”我在白板上写了个“15分钟”。
“预警触发后15分钟内,四方必须接入联合频道。超时就算违规,按协议升级处理。”
“而且,所有沟通记录全程留痕,这是赖不掉的。”
“嘿,这行!”王涛来了精神,“给他们也上上紧箍咒。那脱敏模型呢?”
“刚才老张他们没细问,但这玩意是关键,总不能咱们说脱了就脱了,得让人家信服啊。”
赵工接过话茬:“这个我来补充。脱敏不是简单的遮盖,而是用算法进行数据变换。”
“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差分隐私技术,在数据里加入标定的‘噪声’,既能保证统计分析结果基本准确,又无法反推出原始个体数据。”
“或者对连续数值进行分桶处理,只提供区间值而非精确值。这些技术都是有国际论文和业界实践背书的,不是我们凭空捏造。诺瓦的技术人员应该能理解。”
“而且。”我补充道,“具体采用哪种脱敏算法,注入多少‘噪声’,分桶的粒度多大,这些参数都可以谈。”
“甚至可以提供几种方案让对方选择,或者共同测试不同方案对他们数据分析结果的影响,找到一个安全和效用平衡点。这本身也是建立互信的过程。”
王涛眨巴着眼睛,消化了一下这些技术名词,最终挥挥手。
“行行行,你们技术上的事,你们负责把它弄扎实了,别让人家问倒了就行。”
“总之,既要绑住手脚,又不能让人感觉被绑得太死,这活儿真特么考较手艺。”
一下午的唇枪舌战,总算把“安全阀”的几个核心齿轮初步打磨出了形状。
看着草案框架邮件发出去,我感觉比在戈壁滩跑现场还累。
王涛端着杯咖啡过来,压低声音:“我说,刚才老张他们没好意思直说。”
“你这套组合拳下来,等于把凯文想要的‘自由’上了好几把锁。他那边…能点头吗?”
“别咱们这儿热火朝天,人家那边直接掀桌子了。”
我转着笔,没直接回答。
“王经理,你说,咱们费这么大劲,是为了卡死谁吗?”
“当然不是啊!是为了…”
“是为了让合作能真正安全地、长久地进行下去。”我接过话。
“如果因为怕麻烦,留了后门,埋了雷,将来一旦爆了,损失更大。这个道理,凯文他…应该比我们更懂。”
“他们比我们更怕风险,更看重长期的、稳定的收益。我们提出的不是枷锁,而是一套专业的、可验证的风险管控体系。这恰恰是对双方投资负责的表现。”
利益和风险,他们算得比谁都精。有时候,明确的规则和底线,比模糊的“信任”更能让这些国际玩家感到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