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东归列车(2/2)
在燕山处理法务纠纷,更多是防着明面上的商业间谍;在新疆这几年,见识了太多暗地里对关键设施的打探、网络钓鱼、打着合作幌子的测绘……
这些经历,让“安全”两个字不再是文件里的口号,而是融进了骨头里的本能。
“放心吧。”我点点头,语气郑重了些。
“在你们这儿摔打出来的眼睛和胆子,都带着呢。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才踏实,在哪都一样。”
“这就对了!”他咧嘴笑,“哦对了,你托我找的那本老工艺图册,库尔班大叔家找到了!”
“等你下次回来,或者……我快递给你?听说上海啥都快!”
“好!一定快递给我!”我心里一热,那本记录着哈萨克族传统金属工艺的老册子,对现在的新材料研发说不定有启发。
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谁说不能是一条路?
挂了电话,车厢里彻底安静下来,只有列车运行的单调声响和窗外越来越深的夜色。
我闭上眼,几天前表彰会的场景异常清晰。
当时除了公司领导和同事,还有穿着民族服饰的几位乡长、村长,阿依夏大妈也被巴合提别克硬拉来了,坐在第一排。
领导走到台前,拿起话筒,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砸在会场里: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站在这里的林晓阳同志,她的岗位不是冲锋陷阵的一线工程师,也不是运筹帷幄的决策层。”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岗位,这几年在西北,干了什么?”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
“是她,在牧民定居点电网改造项目里,一遍遍跑现场、磨合同,跟地方部门协调得喉咙沙哑,确保每一户牧民家里在寒冬来临前通上稳定电!”
“是她,在技术团队下基层时,敏锐察觉到牧民对某些‘技术培训’的抵触情绪,深入沟通后发现潜在风险,及时上报并配合处理,维护了技术援助的清朗环境!”
他的声音微微提高了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很多人觉得,国家安全是边防哨卡的事,是隐蔽战线英雄的事,离我们这些在后方、在办公室的人很远。”
“但林晓阳同志的行动告诉我们,错了!国家安全,就是由千千万万个在各自岗位上,把责任心发挥到极致、把工作做到极致的普通人共同守护的!”
“她处理的每一份合同,协调的每一次技术对接,关注的每一个生产数据异常,都是在为我们的能源命脉、经济安全筑起一道无形的防线!这证明,安全的根基,就在我们每个人手上!平凡岗位,一样能铸就守护国脉的非凡功勋!”
那一刻,掌声像潮水般涌起,持续了很久。
我看到阿依夏大妈在用力地拍手,眼角的皱纹里都是笑。
“新能源技术防护”、“国际技术合作”、“数据主权保障”、“关键专利风险防控”、“西北实地经验”……
这些名词,此刻在眼前跳动,压在心头。它们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即将面对的一场新的、看不见硝烟的战斗。
在新疆,守护的是脚下的油田、戈壁上的风车、输向远方的管道;在上海,要守护的,可能是更精密的图纸、更核心的算法、更无形的数据资产。
窗外的戈壁早已被无边的黑暗吞没,偶尔有零星的灯火快速掠过,像散落在夜幕里的星子。
我握紧了手机,屏幕的光映在眼底,也映着前方延伸向远方的铁轨。
转场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