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西北调令(2/2)
陈总监的推荐,杨处长话语里的“国家能源安全”、“前沿阵地”。
还有那份评估报告里刺眼的“优秀”和“急”…这不仅仅是一份调令,更像是一份信任。
去了,就意味着从相对安全的“后方”走向了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前线”。
我想起入职培训时宣读的誓言,想起在东海实习时第一次站在庞大的炼化装置群下感受到的震撼。
想起在燕山这几年处理那些暗藏风险的技术合同。长城石油,国家能源的命脉。
它的安全,是万家灯火稳定的基石。
现在,这条命脉在遥远的西北,需要人手,需要人去守护那些输油管道、那些泵站、那些戈壁滩上的工人。
那个“复合型人才”的‘桂冠’,或许不是光环,而是铠甲和责任。
我看着桌上那份薄薄的红头文件,去?意味着告别熟悉的一切,走向未知的风沙。
不去?那份信任会变成什么?辜负陈总监的推荐?做一个逃兵?
“我去。”我没有任何犹豫。在杨处长略带探询的目光下,我挺直了背,“杨处,我接受调令。不需要再考虑了。”
杨处长似乎并不意外这个答案,眼中取而代之的是一抹不易察觉的赞许。
“好!晓阳同志,记住你今天的选择和杨处长刚才的话。”
“西北是熔炉,能淬炼真金;西北也是舞台,足够你施展拳脚。”
“但记住,安全红线,稳定底线!具体报到事项,人事科王干事会跟你详细对接。”
“这个月内,必须完成手头所有工作的交接。”
“明白,杨处!”我站起身,感觉身体里有一股力量在涌动,冲散了最初的茫然。
“等等,”杨处长叫住我,拉开抽屉,拿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和一支黑色签字笔,递给我。
“这个拿着。到了那边,眼睛要亮,耳朵要灵,手要勤,脑子更要快。多记,多看,多想。”
“尤其…要处理好和当地同事、群众的关系。人心稳,阵地才稳。团结,是第一位的!记住了?”
“记住了!”我接过笔记本,封面印着长城石油的LOGO,“谢谢杨处!”
走出杨处长办公室,法务部的大门敞开着,陈总监正站在他办公室门口,像是在等我。
我快步走过去,把调令函递给他看。
他接过,扫了一眼,抬眼看向我。
“陈总…”我刚开口。
“决定了?”他打断我,目光像是要看进我心底。
“嗯,决定了。”我点头。
“好。”他点点头,“西北分公司技术部的张总工,当年是我大学下铺的兄弟。”
“人品端正,技术过硬,解决现场难题是一把好手,就是脾气有点倔。”
“到了那边,遇到实在搞不定的技术协调难题,扛不动了,就报我的名字,别怕丢人。”
“当然,”他话锋一转,带着点激将的意思。
“最好自己搞定。别让老张觉得我燕山法务出去的人,只会动嘴皮子。”
这近乎直白的关照,像一股暖流驱散了刚才的紧张,“谢谢陈总!我会尽全力,不丢您的脸!”
“不是尽力,是必须。”他伸出手,拍了拍我的肩膀。
“林晓阳,记住,你从燕山法务部出去的。那边情况复杂,风沙大,人也杂。”
“眼睛,时刻给我擦亮点。有时候,‘异常’不一定写在合同里。”
“它可能就藏在某个含糊不清的维修报告,某个工人随口抱怨的设备声响,或者某个外来人员不合常理的‘兴趣’里。”
“协调,不只是把事办成,更要把潜在的风险…‘协调’掉。把隐患消除在萌芽里,这比你事后打一百个官司都管用。懂吗?”
我感觉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懂!协调掉风险!我记住了,陈总!”
他这才满意地挥挥手:“行了,王干事那边一堆表格等着你填呢,够你头疼的。”
回到我的办公室,看着桌上堆积整齐的文件、养得半死不活的绿萝,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再次涌上来。
从东海到燕山,这个阵地,现在,要离开了吗?
我拿出杨处长给的新笔记本,翻开第一页,拿起笔,想了想,郑重地写下:
“2018年3月25日,燕山。接调令至新疆西北分公司技术支援协调岗。责任重于山,安全高于天。融入、学习、守护、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