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且隋 > 第299章 天命

第299章 天命(2/2)

目录

“饿殍盈野,病骨成丘,十万冥顽,妄乱取利,食改朝馐,国之大蠹。廓清门阀,开通寒门,奠万世之基,诸业相较,何者为轻,何者为重?此诚国运孤注,风险如渊,朕与先帝,敢以杨氏宗祧为质,决此一局!子灿吾儿,汝乃国刃,锋锐无匹,所向披靡;鉴国之镜,昭昭若日,洞照成败。愿汝持锐,承此重任,斩断门锁,开辟寒途,使我大隋,如日中天,永耀千秋!”

信文的最后,杨广的笔迹明显变得更加潦草、虚浮,墨迹深浅不一、歪歪扭扭。

显然此时的他,已是在油尽灯枯、弥留之际,只是强忍着一口气在的奋力书写:

“朕命将终,天年已尽。然除石之业,仅成半数。后续清孽,整饬朝纲,推行新政,抚恤苍生,千头万绪,皆赖汝身。侑儿年幼,心智未开,须汝悉心匡护,如兄如父;朝局稳固,国本维系,莫使先帝与朕数十载心血,毁于一旦。此乃托孤之重,社稷之任,汝当谨记。前路迢迢,险阻重重,然志士仁人,何惧艰险?粟末图强,海外拓殖,突厥影替,密使四行,尔心高远,图以华夏,民之富殷,国之强顾,朕心安稳。”

“愿汝秉持初心,砥砺前行,承朕及先皇之志,光大隋业,旷达华夏。珍重再三,勿负天望!”

杨子灿缓缓地、极其郑重地将密信合拢,小心翼翼地放回锦囊,贴肉藏好。

他闭上双眼,靠在椅背上,久久不语。

书房内,只剩下烛火燃烧时偶尔发出的噼啪轻响,以及窗外掠过废墟的、带着呜咽声的夜风。

所有的线索、所有的布局、所有的牺牲,在此刻终于完全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清晰而残酷的宏大图景:外公杨爽的暴毙、文帝杨坚晚年的隐忍、杨广继位后一系列看似劳民伤财、好大喜功的举措、对自己这个“外姓”之人毫无保留的信任和火箭般的提拔、乃至这最后阶段冷酷决绝到令人发指的大兴围城……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名为“除石”的、贯穿两代帝王、赌上国运的终极计划。

他,杨子灿,从出生那一刻起,或许就注定要成为这盘横跨数十年、赌上亿万人命运的大棋中,最关键的那枚棋子,那柄最终斩向旧时代庞大而坚韧的“顽石”的、饮血开刃的利刃。

为此,广皇帝甚至容忍,或者是无视自己的种种“大逆不道”、“图谋不轨”……

呵呵,果然,皇帝这种特别的物种,绝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偏偏自己和粟末地的一帮人物,以为大隋不行了,皇帝真的睡着了!!!

人家,只是不在意而已。

在更为重大的战略目标面前,自己都是小打小闹。

人家瞄准的是天下阶级改造、国运延续畅达。

自己呢?

其实也不错,只是瞄准的已经不再是一块小小的大陆。

阿布,自嘲地苦笑了一下。

同时,一股沉重如山的宿命感,开始压迫着他。

与此同时,他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杨广信中那近乎疯狂的决绝与深沉的、不为人知的无奈。

为了一个帝国的长远生存与强盛,牺牲一部分人,甚至是规模巨大到足以让任何史官胆寒的牺牲,在执掌国柄的最高决策者眼中,或许真的只是一个冰冷的、经过权衡的选项。

这,就是隐藏在煌煌天威与仁义道德之下,权力最真实、最残酷的真相吗?

随着大兴城的彻底陷落,“除石计”第一阶段的尘埃落定。

那些被卷入这场时代洪流的众多人物,其命运也如同江河归海般,进入了最终的、不可逆转的轨道。

值得阿布关注的,只是李世民及其家眷的处置。

城破之时,骨瘦如柴的李世民,依然展现了他性格中那骄傲、不群、冷酷而果断的一面,以及其强大的生命力。

他不甘于如同李渊、李密那般坐以待毙,不断尝试着聚集起自己拿越来越少的死忠残部,从城南、城西、城北寻找薄弱之处突围,做生死一搏。

然而,在杨子灿四面合围的强大力量面前,任何投机取巧都是徒劳。

眼看大势已去,除了绝对核心死忠,其他的部下们早已军心涣散。

饥饿与绝望,磨掉了他们与命运最后抗争的勇气。

他的数次突围行动,全被秦琼和程知节率领的机动部队察觉并一一拦截。

灰影,绝对不是吃干饭的存在。

一次次短暂而激烈的遭遇战后,李世民身边最后的亲卫或死或散。

最后一次,他本人更是被程知节亲自出手,用长槊拍落马下,生擒活捉。

现在,他被秘密押解至大兴城内一处灰影安全所在,单独关押在地下深处一个戒备森严的石室内,与外界彻底隔绝。

按照《大隋律》,“谋反”“谋大逆”乃十恶之首,罪在不赦,主犯当处极刑(绞或斩),并株连三族。

然而,杨子灿对这位历史上的“天可汗”,自有其复杂的考量。

直接处死,固然简单,但似乎……少了一些什么。

对此,阿布当然是早有布置。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