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1992:从养猪开始 > 第191章 暗流汹涌

第191章 暗流汹涌(1/2)

目录

柳林分厂的生产逐渐步入正轨,日屠宰量稳定在六十头左右,出肉率和次品率也都达到了预期指标。

车间里,新老工人的配合日渐默契,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们熟练的操作形成和谐的节奏。

周建军终于可以从救火队员的角色中稍微解脱出来,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市场开拓中。

杨振宇主导的各项管理制度开始显现效果,从车间生产记录到库存管理,从绩效考核到成本核算,都呈现出规范化的态势。

工人们逐渐习惯了标准化操作和精细化管理,整个分厂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

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正在涌动。

最先察觉到异常的是负责原材料收购的赵老四。

这天清晨,他照例来到柳林镇最大的养猪专业村——石桥村,准备收购一批达到出栏标准的生猪。

让他意外的是,平时早早就在村口等他的几个养猪大户,今天却不见踪影。

村支书老李摇着头告诉他:“老四啊,今天可能收不成咯,昨晚有个外地老板过来,开的价格比你们每斤高一毛五,还承诺现金结算,好几个大户都心动了。”

赵老四心里一沉,急忙问道:“李书记,知道是哪里来的老板吗?什么来头?”

老李压低声音:“不清楚,听口音像是外省的,开着一辆黑色轿车,带着两个助手,说话做事都很气派。

他们专门找养殖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大户谈,说是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赵老四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马上驱车赶往另外几个村子,发现情况如出一辙。

有些已经和李家沟建立合作关系的养殖户,虽然还没有明确表态转向,但言语间都透露出观望的态度。

赵老四在电话里向王建安汇报:“建安老弟,情况比我们想的要严重。对方明显是有备而来,专门针对我们的核心供应商下手。

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这几个大户都被挖走,我们至少要损失三成的猪源供应。”

王建安接到电话时正在审核柳林分厂上个月的财务报表。

听到这个消息,他放下手中的报表,眉头紧锁:“知道对方的底细吗?”

赵老四说道:“还在查,对方很狡猾,都是通过中间人接触,而且每次见面的地点都不一样。

我已经让几个相熟的猪贩子帮忙打听,但暂时还没有确切消息。”

王建安沉吟片刻:“这样,你马上列出我们最重要的十个供应商名单,我亲自去拜访。

价格方面我们可以适当跟进,但不能盲目抬价。

关键是要让养殖户明白,跟我们合作,不只是看价格,更要看长远和稳定。

你现在就着手安排,明天一早我们就开始走访。”

与此同时分割车间主任马小军注意到,最近几天保镇来的老师傅和本地新招的工人之间,似乎又出现了一些微妙的隔阂。

午休时,马小军找到周建军:“周厂长,我发现个情况。这两天,保镇来的张师傅和本地的小王又闹别扭了。

表面上是为下刀的手法争论,但我感觉没那么简单。”

周建军放下手中的生产记录:“具体怎么回事?”

“张师傅坚持要按照保镇的标准来,说那是经过验证的最优方法。

小王则认为本地猪的体型和肉质有些差异,应该适当调整手法。

两人各执一词,搞得整个小组的气氛都很紧张。”

马小军叹了口气:“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了。“

周建军若有所思:“这说明我们的标准化培训还不够深入,没有让员工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样,今天晚上加开一个技术研讨会,让张师傅讲解标准手法的原理,也让小王说说他的观察。

我们要在坚持标准的同时,也要重视一线员工的实践经验。”

几天后张德福冲冲地走进办公室,将一份市场调查报告摔在桌上:“建安,你看看这个!这才安生几天,又有人开始玩阴的了!”

报告显示,最近柳林及周边几个乡镇的市场上出现了一批来历不明的猪肉产品。

这些产品外观与李家沟的产品极为相似,甚至连包装筐的颜色和样式都刻意模仿,但价格却低了将近20%。

更恶劣的是市场上开始流传一些关于李家沟猪肉的谣言,有的说李家沟的猪都是用饲料催肥的,肉质不好。

有的说屠宰场卫生条件其实很差,只是表面光鲜。

甚至还有人散布谣言,说李家沟的资金链出了问题,随时可能倒闭。

张德福愤愤地说:“这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诋毁,我派人去买了些那种低价肉回来检查,品质根本不行,色泽暗淡,弹性也差,明显是次品货。

那些散布谣言的,都是些街头的混混,背后肯定有人指使。”

王建安面色凝重地翻看着报告。

他注意到这些谣言传播的时间点非常巧妙,正好是在柳林分厂产能提升、准备大规模开拓市场的关键时期。

“我们那些老客户反应如何?”

“大部分老客户还是相信我们的,毕竟品质摆在那里。

但也有些价格敏感的散户被低价吸引过去了。

更麻烦的是一些正在谈的机关单位食堂,听到这些谣言后,态度变得犹豫起来。

今天上午,镇中学后勤处的刘主任就打电话来,说要'再考虑考虑'。”

屋漏偏逢连夜雨。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周建军急匆匆地打来电话:“建安哥,不好了!我们厂里两个从保镇来的技术骨干,李师傅和王师傅,昨天晚上一起提出要辞职!”

王建安猛地站起身:“什么?怎么回事?具体什么原因?”

“他们说是家里有急事,但我感觉不对劲。

我私下了解了一下,有人看到他们前几天和几个陌生人在镇上的'聚贤阁'饭馆接触过。

我怀疑是被挖角了。“

王建安感到一股寒意顺着脊背爬上来。

原材料、市场、现在连核心技术人员都被人盯上了。

这个隐藏在暗处的对手,不仅财力雄厚,而且对他们的运作模式非常了解,攻击精准而狠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