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1992:从养猪开始 > 第183章 认证与人才引进

第183章 认证与人才引进(1/2)

目录

年后尹彬在一次与某大型连锁超市采购经理的接触中,对方在肯定了棚鲜生蔬菜品质后,略带遗憾地提到:

“尹老板,你们的菜确实不错,不过现在我们集团总部对供应商的要求提高了。

尤其是叶菜类,要求必须持有绿色食品的认证。

没有这个身份证,我们很难把你们纳入核心供应商体系,最多只能在部分门店试销,而且进场费、条码费这些优惠也都谈不下来。”

“绿色食品认证?”王建安听到尹彬的汇报后,眉头微蹙。

这个词他并不陌生,在和陈逸飞讨论发展规划时也曾提及,知道这是未来农产品进入高端渠道的敲门砖之一。

只是没想到市场的脚步比他预想的还要快。

“不只是超市,”陈逸飞补充道,他显然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我最近研究政策发现,接下来省里、市里对一些机关食堂、学校的农产品采购,可能也会逐步提出类似的认证要求。

甚至我们正在申报的那个龙头企业项目,后续的扶持资金拨付和项目验收,也可能与是否拥有这类认证挂钩。

这将是未来大势所趋,是参与主流市场竞争的准入证。”

张泽安有些不解,:“我们的菜,用的都是低毒农药,化肥也控制着用,品质不比那些有证的差,为啥非要那个本本?

听说搞这个证又费时间又费钱,有那功夫和钱财,我们多养几头猪,多种几棚菜不好吗?”

王建安叹了口气,耐心解释道:“泽安舅舅,这个本本就像我们肉的检疫合格证一样,是个标准。

大超市、大单位采购,面对那么多供应商,他们不可能每家都派人来盯着你怎么种菜,怎么施肥。

有这个认证,就相当于一个权威机构帮他们做了背书,证明你的生产过程是符合一套严格标准的。

能省去他们很多甄别成本,也降低了他们的风险。

没有这个证,我们只能在外围打转,价格和销量都受限制。

这笔钱是给我们自己买一张进入主流市场的门票,不是浪费。”

陈逸飞接过话头,用更专业的语言阐述:“这就是标准化和品牌化的一部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些认证,就是农产品领域的‘行业标准’和‘信用背书’。

它解决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问题,更是信任传递的效率问题。

没有这个,我们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尤其是在对接大型规范化渠道和争取政策支持时,会非常被动,甚至可能被直接排除在外。

这关乎我们能否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迈上一个新台阶。”

尹彬把他了解到的情况说了出来:“我找农业局的朋友和咨询过中介机构,搞这个认证可真不简单。

不是你说自己好就行。

要先向县里、市里的农业部门逐级申请,他们初审过了,认为你基本具备条件,再报到省里的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这可不只是环境检测,还有生产过程审查。

他们要审查你至少一个生产周期的完整记录,比如用了什么种子、什么肥料、什么药,用了多少,什么时候用的,都得有详细记录。

农事操作记录、投入品采购记录、仓储记录、销售记录……一套下来,厚厚一摞。

整个过程顺利的话也得大半年,申请费、检测费、认证费加起来,不是个小数目,初步估计得准备两三万块钱。

这还不算我们为了达标,可能需要更换更贵的生物农药、有机肥带来的成本增加。”

会议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而且听起来程序繁琐,周期漫长,对现有生产习惯更是巨大的挑战。

王建安率先打破了沉默:“再难,这个门槛我们也得迈过去。

这不仅是为了拿下几个订单,更是为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我们不能等到别人都持证上岗了,我们还被拦在门外,眼睁睁看着市场被别人瓜分。

这件事必须立刻提上日程,没有商量余地!”

随后他看向陈逸飞,眼神充满信任:“陈老师,你是专家,认证的标准、流程这些,你最清楚。

这件事由你带头,负责技术层面的准备、材料编写和对外技术沟通。

需要制定哪些制度,需要培训哪些内容,你全权负责。”

陈逸飞当仁不让:“没问题,我会尽快整理出认证所需的全部材料清单,并组织专项培训。”

王建安又转向张泽安:“泽安舅舅,你配合陈老师,负责动员和组织生产部的所有骨干,必须无条件按照认证要求,开始建立和完善生产记录。”

张泽安答应道:“要得!建安,这事关乎我们合作社的命脉,再麻烦也得搞明白,你放心,我亲自盯着,哪个兔崽子敢糊弄,我第一个不答应!”

王建安最后吩咐道:“三哥,你负责对外联络和协调,跟进认证申请的各个环节,需要打点的关系,需要跑的部门,你多辛苦。

费用方面,该花的钱要花,但每一笔都要有账,要花在明处。

同时密切关注彭县那边和我们竞争对手在认证方面的动向,有什么消息及时汇报。”

“明白,建安。”

认证准备工作迅速启动。

陈逸飞很快就拿出了厚厚的《绿色食品认证申请指南》和根据合作社情况初步拟定的《绿色食品生产内部管理规范》(草案),召集张春城等所有种植骨干进行第一次正式培训。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但气氛却有些沉闷。

“陈老师,这比伺候草莓苗还累人啊!”

培训间隙,张春城拿着记录本,愁眉苦脸地找到王建安和陈逸飞。

王建安拍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春城,我知道一开始肯定不习惯,觉得绑手绑脚,特别麻烦。

但你换个角度想,有了这些详细的记录,就像给每一株庄稼建立了档案。

以后我们就能科学地总结出,到底哪种肥料、哪种管理方式最适合我们李家沟的土和水,结出的果子最好,产量最高。

这不光是应付认证,更是我们自己科学种田、提升管理水平的好机会。

现在麻烦一点,是为了以后更省心、更赚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