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文风(2/2)
高殷自然不想让这齐国走司马氏的老路,那么这根源性的治理便是必须的,所谓的“千秋之功”,就从这些不起眼的利益再分配开始。
对于学校的建设,高殷的构想是让太学、国子学保持着对士族的录取优待,而皇宗学则细分为皇宗、皇族、皇旗三学,分别作为皇族宗王与公卿级别的宗室子弟,公卿以下的宗室子弟,以及在天策府八旗中立有功勋、祖辈担任都统以上的功臣后代所就学的三种学堂,学习的课程大概为未来小学的内容,一直学到十岁。
十岁后便能自行准备考试或者录选,通过后进入文林中馆或国子学、太学等学府。
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是进入文林中馆最好,高殷在这里设置了后世的各类学科,并允许偏科,走专门的律学和算学等技术工种,不打算治书经典、希望早点就业的学生就能通过这条路进入帝国给少数偏科天才的岗位,这里的考试难度也是最高的,不允许有不策试而入的情况,毕竟不想考试就去走士族惯走的国子学、太学路子便可以了。
之后若是要继续钻研,则可以再升入文林大馆,或者说文林大学,乃至去晋阳大学、邺都大学等学校深造,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学习的模式当然是参照高殷在后世的大学教育课程,这样一套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在各方面都不会太弱,甚至时不时能爆出个满属性的家伙。
而这么一套培养机制,复杂而又严谨,士族也难以产生多少怨言,毕竟这可是评价标准十分明晰的科学教育管理,考不上就是考不上,届时上榜的士族自然得意洋洋地以这套体系证明自身的优秀才干,而落榜的士族无论说什么,都像是掩盖自己失败的借口。
当然,目前高殷还做不到这一步,这只是他对未来齐国官教的宏伟构想,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迈出第一步。
即便近臣颇有些微词,但也没能真正对高殷的想法进行有力的反击,毕竟在高殷的穿越者视角看来,此时的齐国教育还是太落伍了,引进一些将来的学习方法也没什么不好——他还打算将化学、法律、哲学等科目利用道教与佛教来遮掩修饰,发展出几门全新学科,以防止他驾崩之后这几条路径直接被后人废弃了。
如果现在不点出崇尚科学真理的习惯,以及能够令后人深入研究的科技树,那么他的大齐再厉害,再一统,再强过唐朝十倍又如何呢?还是会衰弱,还是会灭亡,无论之后是不是唐元明清,到了“清末”仍旧是封建帝国这一套,树林光秃、资源匮乏,没有科技的支撑,最后也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等到了十八世纪,还是要等洋人用坚船利炮打进来,带来工业革命,才有新的能源可以继续发展。
与其走向这么衰败的未来,还不如从现在就留下科学的种子,军事、经济、政治上的改革,目的都是为了让后人有个平稳发展的土壤,让他们在衣食足而懂礼节,百无聊赖之时,有那个兴致愿意为了生活更美好而去努力发现新的科学,为此就不能让他们生活得太艰难。
而做到这一切,能够让自己掌握权力的谋略和阴暗的计策是必不可少的,与朝臣在这些利益的细节进行纠缠、对抗,或许是非常无聊、没有建设性的,却能扩张高殷的权力基础,为将来的胜利添砖加瓦。
理想是伟大的,而实现理想的过程,高殷觉得肮脏一些也不可怕,不仅是为了他自身的享乐以及功名,还因为高洋死前的委托。
他不希望大家的子嗣遭祸,高殷也不希望,那么就尽量用自己所带来的知识储备和视野,对齐国乃至天下,进行一番大改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