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火柴人战争:依娜魔塔 > 第230章 巴别塔

第230章 巴别塔(2/2)

目录

林晓愣了愣,她之前问过别的修表铺,都说至少要两百块。“老师傅,这会不会太少了?”

“不少,我修表这么多年,都是按成本算的,”陈守时摆摆手,“你要是真想谢我,就常来看看,陪我这老头子聊聊天。”

林晓点点头,把桂花糕放在工作台上:“这是我妈妈做的桂花糕,您尝尝。”

陈守时拿起一块,咬了一口,桂花的香气在嘴里散开,甜而不腻。“好吃,跟我老伴当年做的一个味道。”他的眼神里带着怀念,老伴走了五年,家里就再也没做过桂花糕了。

从那以后,林晓经常来钟表铺。有时是周末,她会帮陈守时打扫铺子,整理架子上的钟表;有时是傍晚,她会带着刚买的水果,坐在木椅上,听陈守时讲巷里的老故事。

陈守时会给她讲父亲当年修表的趣事,讲巷里老邻居的往事,讲那些钟表背后的故事。他说,每一只钟表都有自己的脾气,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就像人一样,各有各的性子。修表的过程,就是和时光对话,把那些错乱的刻度,重新拨回正确的位置。

林晓也会给陈守时讲她的生活,讲她在学校里的趣事,讲她对未来的憧憬。她说,她想当一名摄影师,把巷里的老房子、老樟树,还有钟表铺里的时光,都拍下来,留住这些美好的瞬间。

钟表铺里的烟火气,因为林晓的到来,变得更加浓厚。有时,巷里的老邻居会来铺子坐一会儿,喝杯茶,聊聊天,看着陈守时修表,听林晓讲新鲜事。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工作台上,照在那些滴答作响的钟表上,也照在一老一小的笑脸上,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四、时光里的传承

转眼到了冬天,青砖巷被白雪覆盖,老樟树的枝桠上挂着冰凌,晶莹剔透。钟表铺里生了个小火炉,炉上煮着的红茶冒着热气,整个铺子都暖融融的。

这天,陈守时突然觉得胸口发闷,修表时手也有些发抖。他知道,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了,这几年,风湿越来越严重,眼睛也不如以前好使了。他看着架子上那些还没修完的钟表,心里有些着急——他担心自己走了以后,这些钟表没人修,担心“时记钟表铺”的招牌,再也挂不下去了。

林晓看出了陈守时的心思,有一天,她鼓起勇气对陈守时说:“老师傅,您教我修表吧,我想把您的手艺传下去。”

陈守时愣了愣,看着林晓认真的眼神,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些年,他不是没找过徒弟,可年轻人都觉得修表又苦又累,赚不了多少钱,没人愿意学。林晓的提议,就像一缕阳光,照进了他心里。

“修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耐得住性子,还要有细心和耐心,你能坚持吗?”陈守时问。

林晓用力点头:“我能,我喜欢这些钟表,喜欢听它们滴答的声音,也喜欢您修表时专注的样子。”

从那天起,林晓成了陈守时的徒弟。每天放学后,她都会来到钟表铺,跟着陈守时学修表。陈守时从最基础的工具使用教起,教她认识钟表的零件,教她如何拆卸表壳,如何清洗零件,如何调整游丝。

刚开始的时候,林晓总是出错。镊子夹不住细小的零件,总是掉在绒布上;螺丝刀用得太用力,把表壳划出了痕迹。她有些沮丧,可陈守时从不批评她,只是耐心地教她:“修表就像做人,急不得,要慢慢来,每一个零件都有它的位置,每一个动作都要精准,不能有半点马虎。”

林晓听着陈守时的话,慢慢静下心来。她把每一个零件都小心翼翼地放在专用的盒子里,标上名字;她反复练习镊子的使用,直到能轻松夹起一粒米;她对着放大镜,一点一点地调整游丝,直到钟表走得精准无误。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晓的手艺越来越熟练。她能独立修好一只简单的座钟,能精准地更换怀表的游丝,甚至能在表壳上刻出简单的花纹。陈守时看着她的进步,心里满是欣慰,他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修表工具,一一交给林晓:“这把镊子是我父亲传给我的,当年他用它修好了无数只钟表;这把螺丝刀是我年轻时自己做的,用了几十年了,你拿着,好好用它。”

林晓接过工具,心里沉甸甸的。她知道,这些工具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责任的传承。她会像陈守时一样,用心对待每一只钟表,用心守护每一段时光里的故事。

五、老巷里的新时光

第二年的春天,青砖巷里的老樟树抽出了新芽,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时记钟表铺”的木招牌依旧挂在巷尾,只是铺子的木门上,多了一块小小的牌子,上面写着“徒弟:林晓”。

陈守时的身体好了一些,他不再每天守在铺子里,只是偶尔来看看。大多数时候,都是林晓在铺子里修表。她穿着陈守时送她的藏青色对襟褂子,头发梳得整整齐齐,鼻梁上架着一副和陈守时同款的老花镜,动作娴熟地修着钟表,像极了年轻时的陈守时。

这天,林建国拄着拐杖,慢慢走进了钟表铺。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脸上布满了皱纹,可精神依旧很好。“晓丫头,我来看看那只怀表。”他笑着说。

林晓连忙站起来,扶着林建国坐在木椅上,然后从锦盒里拿出怀表,递给林建国:“爷爷,您看,这表走得可准了。”

林建国接过怀表,轻轻打开表盖,指针“滴答、滴答”地走着,声音依旧清脆。他看着表盘背面的照片,眼神里满是温柔,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的苏婉。“谢谢你,晓丫头,也谢谢陈师傅,把我们的故事留住了。”

林晓笑着说:“爷爷,这是我应该做的,以后您要是想修表,随时来,我给您免费。”

林建国摇摇头:“那可不行,该给钱还是要给钱,你们修表也不容易。”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红包,递给林晓,“这是给你的,算是学费。”

林晓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她知道,这红包里装的,不仅是钱,更是爷爷对她的认可和期待。

陈守时刚好来铺子,看到这一幕,笑着说:“老林,你这可是偏心啊,当年我给你修表,你可没这么大方。”

林建国也笑了:“那时候穷,现在日子好了,再说,晓丫头这么用心,值得。”

两人坐在木椅上,喝着红茶,聊着巷里的往事。林晓坐在工作台前,修着一只老式座钟,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惬意。巷口的铜铃依旧在风里轻响,钟表铺里的钟表依旧在“滴答”作响,时光仿佛在这里停住了脚步,又仿佛在慢慢向前流淌。

后来,林晓考上了大学,学的是摄影专业。她没有放弃钟表铺,而是把铺子交给了巷里的一位老人帮忙照看,周末的时候,她会回到铺子里,继续修表,继续听那些时光里的故事。她用相机拍下了青砖巷里的老房子、老樟树,拍下了钟表铺里的每一个角落,拍下了陈守时和林建国的笑容,也拍下了那些滴答作响的钟表。

毕业以后,林晓举办了一个摄影展,名字叫《时光里的老巷》。展览上,有一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里,陈守时和林晓坐在钟表铺的工作台前,陈守时拿着镊子,林晓拿着放大镜,两人一起修着一只怀表,阳光照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照片的温暖不会。”

很多人来看展览,他们被照片里的老巷、老钟表铺和那些温暖的故事打动。有人问林晓,为什么要坚持修表,她说:“因为每一只钟表里,都藏着一段时光,一段故事,我想把这些时光留住,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青砖巷里的时光依旧在慢慢流淌,“时记钟表铺”的木门依旧每天敞开,风铃依旧在风里轻响。老巷深处的钟表匠,换了一代又一代,可那份对时光的敬畏,对故事的守护,却永远不会改变。就像那只怀表,即使过了几十年,依旧在“滴答”作响,诉说着老巷里的温情与岁月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