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唐]大唐长安 > 第032章 第 32 章

第032章 第 32 章(1/2)

目录

第032章第32章

八月十五之后,田地已经翻完了,而后接下来就是种植冬小麦。

李长安带着裴素就像两个连轴转的陀螺一样,在整个县转来转去,不仅是宁村,漳县的其余村乡也都在种植冬小麦,李长安干脆又从每个村子中挑了几个能识字的人,让她们跟着裴素上课,学一学如何科学种植冬小麦以及怎么预防虫病。

直到十月,冬小麦种完,李长安才又闲了下来。

然后她又琢磨起该怎么利用好冬天的时间好让宁村更富裕一些。

万事不决找老师,李长安背着自己的小书包钻进了裴素的别业。

这是裴素拿着问李长安要来的科研基金置办的别业,内有田地千余亩,还有一方百亩大小的湖,有田有水,还有人家。

那块绿树环绕的空地上,就是裴素修建的宅院,大大小小数十座。

按裴素的话来说,这就是大唐农科院的雏形,日后这边必定要住数十人看护田地牲畜,房子修少了研究人员都没地方住。

孟浩然倒是过来了一趟就不愿意走了,甚至动了在此定居的心思,找人去襄阳把他的妻女都接了过来,如今已经开始收拾屋子了,想来年前就能住进来。

甚至他还亲手给别业提了一句诗“鸟从烟树宿,萤傍水轩飞”。

李长安过来的时候正好赶上晚饭,她一进别业门,就被一群小孩围住了,各个争着给她带路。

这些孩子是裴素收养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女孩子,附近的几个村子里但凡有养不起的孩子,都可以领到裴素这里。管吃管住,裴素还抽空教她们写字。

十岁以上的孩子就负责拿着竹简和刻刀记录每块田每日的情况,小一些的孩子就负责给牲畜割草喂料。

李长安找到裴素的时候,她正蹲在湖边记录芦苇的生长状况。

“裴老师这一院的孩子可真够闹腾的。”

说着话,李长安就走到了裴素身边,也蹲下来看芦苇。

然后什么都没看出来,事实上,要不是她早知道这些长的高高的草是芦苇,路上遇到她都不一定能认出来这是什么植物。

裴素头都没擡一下,她手中拿着刻刀和竹简比起需要沾墨水的毛笔和容易湿软的纸,还是竹筒和刻刀这样古老的记录方式更适合田地。

“小孩子长得快,用不了几年就长大了,从小养大用起来也顺手。”

李长安看着裴素拔起一根芦苇,扒拉出它的根茎,“二十里外的村子都听说了这边有一个养孩子的别业,要把孩子往您这送。”

比起对孩子挑挑选选,带着孩子一走就再没了消息的人牙子,显然还是就在本地,无论送来的孩子长相是歪瓜裂枣还是自身不太健康统统收下的裴素别业更像个卖孩子的好去处。

“你没钱了?”裴素终于擡起了头,看向了李长安。

她以为是李长安没钱了,养不起这么多孩子了,所以过来劝她少买一点。

李长安摇头否认:“这倒不是,我不缺钱。”

这几十个给口饭就行的孩子还用花多少钱,一斗米是十二斤,市场上散买十三个大钱一斗,批发价也就八文钱一斗,养一百个孩子一年也就花四十贯钱,还没她公主府里一个花瓶值钱。

“只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李长安道,“至少去官府办个卖身契。”

裴素想了想道:“我瞧着她们可怜,想着正巧我这缺人手,从小开始学日后也好给我打打下手……此事我先前未想那么多。”

说完,裴素站起身拍拍手上的泥土,对李长安眨眨眼:“我是科研人员,我只管种地和招人,背景调研应该投资人去做~嗯,李老板?”

裴素知道她自己不擅长这个,干脆就全交给李长安了,她自己做未必能做好,术业有专攻。

这还是李长安

第一章的第一句,他曾给族中幼年弟妹开过蒙,八岁开蒙的弟妹一日能认识这一句话中的所有字就算不错了。后来他知道李长安已经识字以后改了规划,打算教李长安熟读学而篇的前三章。

只是某人并不是真小孩,在颜真卿教她念过一遍之后李长安就告诉颜真卿她之前已经学完了《论语》,会读会背知道文章意思的那种。

于是颜真卿问李长安学过什么。

“《论语》会读会背,《诗经》会读大部分会背,《尚书》看完了但是只会背一部分句子……”李长安数着。

其实她会的更多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发展脉络、词的发展脉络,各类文学体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以及它们的意义……这些东西。毕竟她学的学科叫做古代文学史而不是儒家经典文学。

颜真卿沉默了。

他看着面前的小姑娘,真情实感发问:“公主到弘文馆中寻我等是想要学习什么呢?”

“我阿娘觉得我字写得跟狗啃的一样。”李长安沉痛道。

然后颜真卿就看到了李长安狗啃一样的字。

颜真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于是颜真卿就自己写了一行字,再让李长安照着他的字临摹,李长安写的十分认真,只是一天下来进步不大。

李长安:颜真卿当我老师我能赖着他一辈子!要是进步太快往后他觉得我能出师了怎么办?在我把他全家男女老少祖孙三代都搞到手之前我是绝对不会出师的!

如此又过了三个时辰,中间李长安还在颜真卿家中吃了一顿饭,颜真卿对自己这个新学生颇为赞赏,特意给李长安亲手熬了碗茶汤。

颜真卿钟爱吃茶,还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传世。李长安一边回想着她知道的东西,一遍痛苦地咽下了这碗加满了花椒和盐的茶末汤,还要含着眼泪夸好喝。

直到天色将黑,李长安才依依不舍地起身告辞,临走之前还摸出了一张白纸眼巴巴看着颜真卿。

“我听闻常有师长给后辈赠言勉励,老师可否赠我一言?”

颜真卿耳尖又红透了,大唐读书人之间的确有这个相互赠诗赠文勉励对方的习惯。

他也不好意思辜负李长安期盼,干脆接过李长安递过来的毛笔,沾满墨水,一挥而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以孔子之言赠刚开蒙的学生,再恰当不过。

“还要写上‘赠李长安’,还有署名和印章。”李长安看着颜真卿署名,又盖上了他的私印,欢呼一声,等墨迹全干了以后才小心翼翼将此页纸夹在书中放入书包里。

这是颜真卿的亲笔to签啊!

直到回到长清殿,李长安依然高兴的晕乎乎的,直到在长清殿中看到了一个身着紫袍、面有美髯的中年男子,她脸上的笑容才骤然消失。

这个人她在除夕夜宴上见过。

李林甫,现在大唐的中书令,也是实际上的第一实权宰相。

先前李长安只知道“野无遗贤”这样的荒谬事和他有关,上次她在沈初那里狠狠补了一番目前的要紧人物历史,对李林甫才忌惮起来……虽然说现在她忌惮李林甫也没什么用。

能臣奸相,和秦桧一个评价。

这个时间点他来找武惠妃也只可能是为了一件事废太子。

武惠妃不可能放弃废太子,武惠妃和太子李瑛之间如今已经是你死我活的局面了,这么多年武惠妃一派势力和太子李瑛一派势力水火不相容,二人已经数不清给彼此下了多少绊子。

如今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太子李瑛若是上位,武惠妃一派必死,武惠妃若是成功废太子,太子一派的官员也必定被全部处置。

对武惠妃想要废太子这个想法李长安是完全赞成的,都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难道还要临阵犹豫放虎归山吗?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李长安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她也不会因为知道武惠妃会因杀三王梦魇就试着劝她不要做此事。

只是废太子也未必要取对方性命嘛,尤其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过关的情况下。李长安觉得武惠妃未必不愿意停在“废为庶人”这一步,毕竟前面有李承干的例子,废为庶人已经和皇位没关系了。

那到底其中是哪步出了问题,使武惠妃促成李隆基赐死三王呢?

李长安觉得十之八九和李林甫脱不了关系。李林甫还有一个外号叫做“破家宰相”,就是说他这个人心理变态,成天琢磨着怎么把别人全家都杀了,从历史记载上看他的确也是这么干的,做宰相十九年迫害了数不清的忠良。

“唉。”李长安叹了口气,只觉得发愁,她猜测归猜测,可目前也没有能力干涉得了武惠妃的想法。

武惠妃对她目前也只当做逗乐的小宠物养,金钱什么的从指缝里漏一点出来拿着逗逗她无妨,可大事上肯定不会听她的意见的。

算了,她发愁也没用,她还是先想办法把自己的茶叶卖好吧,若是她有机会改一下武惠妃的命运那就尽力,没机会也没办法,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李长安转念一想,摇头不再猜测李林甫今日来此的目的。

回到自己的寝殿,李长安珍重的将那一沓颜真卿送给她的颜真卿手写版儒家经典放到了书架上,又把夹着to签的那本《论语》放回书包,再从多宝盒里拿出武惠妃送她的那三十亩茶树田地契,打算明日出宫去找沈初。

也不知道她老师知不知道怎么提高茶树收成……大学教授会种地很合理吧?

“阿嚏。”

升平坊内一处宅院中,柳树刚冒新芽,正月的风还有些寒冷,一个正蹲在地里身着胡服的女子被寒风吹得一激灵,站起身从一侧的月牙凳上拾起了自己带着毛边的猩红斗篷,披在了肩上。

她看着面前长势正好的麦芽,沉思不语。

这是她上年九月下旬种下的冬小麦,如今才刚刚冒出一点绿芽来。

地方太小了,只有这么一点地方种小麦,根本没有充足的样本。

她在西郊倒是还有个庄子,只是那庄子面积也不大,且那庄子要供应她和妹子二人的日常花销,轻易动不得……

“阿姊。”

就在她沉思间,一道欢快的声音打破了她的思绪,裴素扭头看向来人。

来人亦是一个约莫二十五岁的青年女子,长相和裴素有八分相似,只是身材要圆润上一些,这是她的同胎妹子,裴芸。

裴芸手上端着一盘馒头,笑嘻嘻看着自己的双胞胎姐姐:“舅父让我们明日随他去长安郊外踏青。”

裴素冷哼一声。

“踏青是假,给你我相一个夫婿是真吧。”

她们过来之后的这五年,那个名义上的舅父陈升就一直琢磨着将她们嫁出去换两门好夫婿,最好能凭着“裴”这个好姓氏找两个能替他儿子谋官的好亲家。

五年前这破落户老头甚至要将两个如花似玉的侄女同送给一个名为吉温的奸佞之辈做妻妾,气得这一双年华正好的姐妹喝药自杀,这两个躯壳中才换了魂魄,也就是仗着父母早亡欺负两个孤女罢了。

“已经推脱了两回了,总不好再推脱。”裴芸叹了口气。

阿姊和她都不擅长人际周旋,偏偏穿到这样复杂的家庭,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第一回看到玉真公主的孩子。

没错,玉真公主虽然已经出家为道了,但是个人的私生活丝毫不受影响,不但有情人,还有两个儿子。

玉真公主的情人还是挺出名的,他叫张果,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平平无奇,可等他老了以后……世人尊称其为“张果老”,就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也是个道士。

“倜儿打小就羞涩不敢见人。”玉真公主看着张倜忙不叠跑开的背影无奈道,口中说的虽是责怪之语,可脸上却带着宠溺。

却又转而捏了捏李长安的脸:“安娘今日怎得空来找姑母?”

李长安乖乖站着,任由玉真公主捏她的脸:“姑母,我想出长安玩一趟。”

“想去哪儿玩?”玉真公主笑道,“我在王屋山还有一处道场,那儿离长安离得远些,我带你去那可好?”

“我要去荆州。”李长安眨眨眼。

玉真公主没有问为什么要去荆州,只是想了想道:“那你带足人手便可,若是阿兄问起来,我便说你是去荆州为我寻一卷道经。”

玉真公主是个妙人,她怕麻烦,也懒得刨根问底,总归现在大唐对公主的要求已经很低了,只要不造反就行,嚣张跋扈多情随心所欲一些都不叫个事。

她自己都常年在外游历四方不愿待在长安城,所以玉真公主也只当李长安也是如她一般厌倦了长安城,想出去散散心罢了。

至于到底是不是这个原因,玉真公主也不想问明白。

有了正大光明的借口,李长安就快快乐乐的奔向了荆州。

荆州是个好地方,上溯巴蜀,下可去扬州,乃是唐代贯穿南北的咽喉,它在大唐还有另外一个别称叫做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的确是山多水多,就是怎么没听到猴叫呢。”李长安站在甲板上,对坐在她身侧的沈初道。

她还想听听两岸猿声啼不住呢。

她不是一个人来找张九龄的,而是拖家带口把沈初和裴家姐妹都给带了过来。

荆州就很适合种粮食,唐朝的气候湿润温暖,江陵已经算是江南之地了。正好张九龄在此做长史,裴素裴芸在这边改进粮种,有张九龄罩着也方便些。

至于沈初,则是李长安专门把他拉过来上考前辅导班的。

明年就是科举年,张九龄曾担任过数次科举主考官和出题人,属于是大唐版的顶配肖秀荣了。现在的科举考试一次也就录用二十来个人,报录比极低,为了确保自家老师一定能考上,李长安可谓是费尽了心血。

“老师,你可一定要考上进士,才对得起我这些年含辛茹苦的付出啊。”李长安稚嫩的小脸上露出了沧桑的表情。

沈初额角的青筋跳了跳,觉得作业还是布置少了。

三月的荆州,正是风景好的时候。

说起来荆州长史也不是个小官,荆州是上州,长史更是能掌管一州的兵马。若是边塞之州,长史的权力或许比刺史更大,只是放在荆州便有些尴尬了,大唐内部承平日久,荆州又在大唐腹地,这里哪用得上什么兵马呢?

张九龄索性也就不去管这些事情,每日只是游山玩水,排遣心情。

“今日约好了要同孟夫子一并去踏青,马可备好了?”

荆州的长史府邸中,张九龄唤着小厮备马,自己已经换了一身方便骑马的胡服。

看着小厮独自去牵马,张九龄心中却难免升起落寞之意。

前些年他出行向来是前拥后簇,哪次出门不是十几人相随,无数人争先恐后为他牵马,便只为凑到他身前,让他多看一眼自己。

如今落寞了,也只能自己牵着匹马,和门下同自己一样落寞的幕僚一起出游。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他已成了无人关心的弃臣了。

外头的日光正好,张九龄却忽然没了游玩的兴致,他看着大好的风景又想到了被贬至此的自己,不由轻叹一声: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一时之间,疲惫感瞬间涌上心头,几乎要淹没了这位为大唐奉献了终身的老人。

“咣当咣当!”

“咣当咣当!”

张九龄皱眉,听着敲门声。

谁这样没礼貌,老夫正在这感伤着呢,在那那么用力的敲门干什么,影响老夫作诗的心情。

可如今家中的小厮被他使唤去牵马去了,他赴任荆州也只带了这一个书童,无奈之下张九龄只好自己去开门。

“老师,我来找你啦!”

门外却站着乌泱泱一群人,为首的正是笑的一脸纯洁无辜的李长安。

张九龄被忽然出现在自己家门口的李长安震惊了片刻。

“你……”

“没错,就是我,老师的学生,李长安!”李长安得意笑道,“老师府邸这么偏远,还好我聪明又机智才能顺利找过来。”

张九龄听着李长安熟稔的语气,目瞪口呆:“老夫何时成了你的老师?”

“先前在信中说好的呀,若是日后能再有缘相见,张先生便愿意我跟随你学习。”李长安还直接从袖中掏出了证据。

还是数月前张九龄和李长安的通信,李长安言辞热情的吹捧张九龄的才华,并且说只恨自己被困在长安没有机会向张九龄学习圣贤之道。

而一向好为人师,又习惯说漂亮话的张九龄顿时写信回复“其实我也很想让公主当我的弟子,只是太可惜啦,我们相距数百里,我没有那样的荣幸担任公主的老师。”

李长安又回信说日后必能再有再见的一日,到那时候她必定会亲自向张九龄请教圣贤之道。

张九龄只当做李长安是安慰他,毕竟他是被李林甫排挤出长安的,恐怕这辈子都回不了长安了,出于礼貌他就又给李长安回了一封客套信……

然后现在,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再也见不到的李长安,正拿着这些证据上门找他要名分来了。

张九龄:“……”

我就出于礼貌客套客套你怎么还当真了。

李长安不仅当真了,她还拉着自己的全家一起过来了。

既然张九龄也是他的老师了,那四舍五入张九龄和沈初就是忘年交的好友了,给自己好朋友做一下考前辅导很合理吧?

那再四舍五入,裴素裴芸也是他的好友,给自己好朋友找块地种粮食也很合理吧?

在几步外,一个牵着瘦马过来寻张九龄的中年男子看着这幅场景不知所措。

“子寿兄……”

原来子寿兄邀了这样多的人一同去踏青吗?

第一部分。

“若是你有拿不定主意的事务,来问我就行。”李长安也知道孟浩然的性格。

嗯……完全没有情商。单从韩朝宗要举荐他,他却因为与朋友喝酒,耽误了时间,这一件事上就能看出来孟浩然虽然诗写的好,但是做事不太靠谱了。

更不提他那句流传甚广的“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反正自从孟浩然写完这首上怨皇帝下怨朋友的诗之后,就再也没人提出要举荐他了。

交代完了孟浩然后,李长安就盯上了她一开始看中的那个村子,正是前几日她和孟浩然一同去招兵的村子。

宁村,一个村子里几乎全都是姓宁的。

也是李长安选择的试验村。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知己知彼。

李长安没有带任何人,只她一个人背着小书包日日往宁村跑,书包里背着她的一日三餐。

每日一大早,李长安就啃着胡饼来到宁村,然后就往村头一坐,村头这棵榕树下是宁村的情报基地,老人和闲暇无事的妇人都在此处聊天。

一开始李长安凑过来这些村民还不适应,后来来的次数多了,再加上偶尔李长安会给她们分享胡饼,也就熟了起来。

“所以你家七十亩地就收不过来了?”李长安饶有兴致听一个老妇抱怨。

在前几天的聊天中,李长安已经知道了这位宁七娘家里的情况。

三个儿子都娶了媳妇生了孩子但没分家,两个女儿嫁出去了,加上她和老伴,家里一共有十二口人,家里有四十亩祖上传下来的永业田,还另外分了三十亩朝廷的田,总共七十亩。

只是现在二儿子在州府里服役,三儿子的夫人怀着孕月份又大了,家里剩下的劳动力人手不够,地到现在还没有翻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