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摊牌了,我明天登基 > 第173章 小玉米

第173章 小玉米(1/2)

目录

第173章小玉米

五月初,大恒京城悄悄派出了数支队伍。

虽然消息传到京城之后他们再出发,时间上已经有些晚了,但京城这边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尤其是还有当初随队而行的秘密队伍,正在各地等着他们。

这些秘密队伍当初是跟着玉米种子一起离京的,不过为了隐匿行踪,所以两队人马并没有一起行动。

甚至于明面上的运输队伍都不知道暗中还有一队人存在。

而当初派出这些人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有人监守自盗,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们在运种队伍出现意外的时候,可以作为援军。

如果人出意外了,那就救人,种子出意外了,就救种子,实在都救不下来,那就及时收集证据,以待来日。

无论这些队伍现在如何了,这些人都会在原地等待接应人的到来。

五月份出京的这些人,就是去和他们接头的。

正常损耗范围内的损失也就罢了,不影响大局。

但是那些种子已经所剩无几甚至是全军覆没的地区,今年是肯定赶不上春耕了。

而且这些地方的运种队伍所遭遇的人祸可能性远远大于天灾。

这样目无王法目无百姓的地方,自然要好好整治一番。

否则他们今日敢干涉玉米种子的事,明日就敢干涉朝政。

倒不是说非官员就不能对朝廷政局有一点想法了,而是能做出来为了一己私利去阻止玉米推广的人,根本不配这份宽容。

陆远平已经登基近十年,十年间大恒上下的变化太大了,早就不是所谓的士绅富豪所能轻易拿捏的了。

不提别的,就只是上上下下的官员,十年间也足够给他们来上一场大换血了。

陆执安不敢说整个大恒一定有多少多少清廉的官员,但有为民做事之心的官员,数量至少在五成以上。

别小看五成这个数字。

看似只占了一半的比例。

但是凡事都是要看基数的。

大恒有名有姓的官员都有品阶,而所有有品阶的官员的任命,都是要上报朝廷中央的。

也就是说,这些官员都是由京城这边选出来的。

而自打当年陆远平开恩科之后,大恒官场就逐渐有了新的默契——所有新任官员,包括新科进士在内,所有人都要从基层做起。

这个所有人,是包括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内的。

可以说是满朝文武除了此前已经有任命的人之外,所有人都逃不过。

大恒的官员并非全部都是从当年的进士中选,按照规定,所有考取了举人功名的生员都可以入朝为官。

但是相对于举人,进士们的起点肯定是更高的。

毕竟人家也是一步步杀上来的,接触到的人层级都不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生员们获得举人功名的考试叫乡试,举办乡试的是各道。

而考取进士功名的考试叫做会试,考试地点是京城,主办单位的礼部和吏部。

这就比较像是陆执安前世的省考和国考之间的区别。

走到举人这个层级,能接触到的基本就是各地区的政府了,如果选择这个时候入仕途,那么资源肯定是比不上京城这边的。

而等到所有人进入仕途第一任必定是走基层这件事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之后,起点的差距虽然不太明显了,却还存在。

进士们的初始任命,一般都是在京城比较有印象的地方,比如常年富庶之地、常年贫困之地、常年混乱之地……

简而言之就是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地方。

再换句话说。

现在这些民间力量嚣张到敢毁掉绝大多数种子而不做丝毫掩饰的地方,基本上放下来的都是进士这一层级的生员,甚至一甲也不算少数。

如果是举人出仕,陆执安和陆远平他们或许还不太了解。

但是进士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他们也不可能放一些人进来滥竽充数。

这就是十年间沉淀下来的底蕴。

陆远平和陆执安本身就有一部分心思是想要利用这次玉米种推广的事情来试探一下各地。

现在,试探的结果出来了。

前去接应的队伍很有效率,五月初出京,六月底就陆陆续续带着东西回了京。

至于是什么东西。

自然就是关于种子损失的调查结果和各色证据了。

多方联合之下,调查出来的结果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这次的案子不像是之前的大案那样声势浩大,毕竟是散落在各地,由不同的人来做下的。

调查起来比较繁琐,表面上看规模也没有那么的大。

但是牵连面积可一点也不小。

陆执安这次也下了狠心,主动提出要重罚这些人。

毕竟能做出这种枉顾民生的事情的,基本都不是什么好鸟。

所有没有牵扯到人命的损失,作案人抄家,主谋流放,家眷异地劳改。

如果牵扯到人命了,或者是有运种队伍的人和地方士绅富豪勾结导致了损失,那惩罚力度会更加一等。

主犯打个半死再流放,并且是全家流放。

既然不想过安稳的日子,那就好好品尝一下普通百姓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吧!

大恒新闻报如常刊登了案情简要。

不过这次的案件没有牵扯京城附近,所以京城百姓们没有太大的感觉,而各地百姓早已在这些人被抄家的时候就已经知晓这是朝廷的意思。

所以大多数人也就是在看到报纸上内容的时候骂一骂这些人不做人事,然后感慨上一句,还是现在的朝廷好,然后就乐颠颠地去研究这一次的民生板块了。

毕竟报纸也创办了快要十年,他们也算是有见识的人了,看过那么多的案子,这样的小案子就不是太能挑动他们的神经。

而这,也正是当初陆执安提议办报纸的最主要目的。

就在大恒上下官员不是关注西疆就是关注运种队的同时,另一个对大恒的未来影响深大的机构,悄默声地完成了全国铺设,在整个大恒,遍地开花。

.

京城的东市最近开了一家兴安书局,成了大家伙津津乐道的事情。

要说这兴安书局啊,最出名的就是里面的书本笔墨都相当便宜。

而第二出名的,就是那堪称丰富的藏书了。

丰富到什么地步呢?

就连有的世家大族,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家藏书楼里面没有的书。

当然了,不是原本,而是印本。

最关键的是!

这么多丰富的藏书,都可以买卖!

这意味着什么?

一开始的时候谁也没有把这兴安书局当回事儿,只以为是普通的书局开业。

但当价格和藏书数量这两点暴露出来之后,谁都不敢再小觑这书局一眼。

也不是没有人想要对兴安书局动手,尤其是那些被低廉价格冲击得生意一落千丈的书局。

这不是砸人饭碗么!

可当各地或大或小的父母官隐隐约约地给兴安书局站台,当大家伙知晓这兴安书局开遍了整个大恒的时候。

所有心怀叵测的人都沉默了下来。

他们不是傻子。

什么人能有能力把一个书局开得遍地都是?

自然……只有最上面的那些人了。

而和他们作对的上一批人,这会儿正在流放路上呢!

他们敢动吗?

自然是不敢的。

殷鉴不远,脑子被门夹了还要上去拿自己这个鸡蛋撞石头!

所以,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的,所有人都对这件事保持了静默态度。

京城这边,不是没有人想要问一问陆远平或者陆执安是怎么想的,但这两位主都是有主见的,现在书局都已经开起来了,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论藏书,那肯定是皇家最丰富了。

人家都把皇家书库里的书都拿出来了,可见决心。

最后的结果就是,兴安书局的名声响彻民间,到了上层,大家伙却是一问一个不吱声。

陆执安也没指望他们发表什么意见,只要他们不干涉这件事就好。

兴安书局的书价为什么能快速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就是因为低得离谱!

普遍只有其他书局三成价格的定价,对于底层的读书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虽然简陋了些,但内容无误,就足够让他们欢喜。

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用同样的钱财买到更多的书、学习更长的时间!

人都说寒门难出贵子,为什么?

一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藏书底蕴、人脉关系来培养自家孩子。

二则是,读书,在这个时候真的是很费钱的一件事。

笔墨纸砚、各色典籍,哪个都价格不菲。

而读书考功名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经年累月下来,这份支出就相当可观了。

有了兴安书局,底层读书人的学习成本下降,不仅意味着已经读书的了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料,同时还意味着,读书的门槛也下降了。

原本因为家资不丰而只能断了读书念想的人,现在也可以想一想了。

这就是陆执安的目的。

因为向下扩展出来的这部分读书人,绝大多数都是毫无底蕴的普通百姓。

以他们的出身,日后立足朝堂,更能消磨日渐势大的世家大族。

大恒的四大世家虽然已经变成三大世家,可三大之下,还有不少规模相当大的世家大族存在。

他们不可能将所有家族都拔除,因为这是一个宗族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

最好的方式就是分化、增加他们的竞争者,从而降低朝中世家出身官员的比例,以避免出现大型势力。

这件事肯定是会影响皇室在世家那边的风评的,但也是陆远平和陆执安不得不做的事情,

之所以放在刚刚杀鸡儆猴之后开业,也是为了这份震慑力。

好在一切都如他们所料,顺利地发展了下来。

书局的生意稳定下来时,时间已经到了盛夏。

穆安竹已经怀孕八个月,距离预产期不算远了。

自打四月底时胃口转好之后,穆安竹的食欲就一直都不错。

但入夏之后,本就苦夏的人,因为孕中燥热,胃口又降了下去。

好在只是没有什么胃口,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孕吐。

穆安竹知道自己是一个人吃两个人补,虽然不想吃,但每餐都会好好用餐,以保证自己和孩子身体健康。

对于这一点,陆执安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只能让绿茵她们随时注意,不要在屋里放太多的冰盆,免得穆安竹因为用冰太多再得了风寒。

因为穆安竹的胃口不好,所以虽然胎儿已经到了快速发育期,但她本人的体型变化不大。

陆执安每次看着她瘦瘦一个人挺着个大肚子,总觉得穆安竹吃进去的东西全长到孩子身上了,不止一次地询问太医她的身体情况。

好在得到的回复都是一切安好,也让到了孕晚期有些焦虑的陆执安稍稍安了心。

等到穆安竹怀孕八个月的时候,陆执安就不敢和她同塌而眠了。

他的睡相其实还行,虽然不算老实,但也不是会在睡梦中打拳那种。

但随着穆安竹肚子越来越大,陆执安就越发担心自己的睡相会影响到她。

本身孕晚期睡眠状况就不好,万一再被他梦中拍一巴掌,提前把孩子给拍出来了,那他才要怄死。

于是,陆执安只能在每天陪穆安竹入睡之后,再去隔壁的东厢房休息。

没有回他的前院住,因为他担心万一穆安竹这边出了什么状况,自己不在这边,来不及反应。

夫妻大半年,穆安竹对他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模样一清二楚,所以虽然心疼他,却也没有拒绝他去东厢房住的好意。

只是有的时候陆执安忙于朝政,从前院回来的时候难免会有些晚,她就会提前假装熄灯,免得他再来一趟。

其实她自己也是紧张的,毕竟是第一次怀胎,做什么都觉得心里没底。

要不是她坐稳胎之后就恢复了去凤仪宫打卡的习惯,从孟梓华那边听了不少的孕期事项,怕也是稳不住。

陆家情况特殊,当年陪伴孟梓华头胎孕期的嬷嬷早已经颐养天年,陆执安兄妹俩出生后更是她亲手带大。

虽然有丰富的经验和穆安竹分享,却也没有经年可靠的嬷嬷能帮忙照顾她。

还是孟家从宫外送来了一个嬷嬷,是前些年孟凝书出生前负责照顾孟二夫人的医女,在照顾有孕的妇人这件事上很有经验。

孟二夫人年纪不小了,没打算再生,家里的小辈又有各自的娘家惦记,有没有这位医女都没什么影响。

正好穆安竹这边缺了人手,在仔细调查过之后,就把人送进宫了。

也是因为有她时时劝慰,穆安竹才会在没有胃口的时候依旧按时按量用餐,将苦夏带来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等到中秋节的时候,穆安竹的肚子已经有九个月,眼看着随时都有可能生产。

但中秋节是大恒的重要节日,除非穆安竹真的发动或者说抱病,不然必须出席。

毕竟她作为太子妃,所代表的含义太多了。

为此,陆远平甚至直接免了她一整晚的各项礼节,让她安安稳稳地坐在位置上吃饭就好。

有皇帝发令,谁还敢对她坐在座儿上不起来有意见不成?

今年的中秋节宴会办得相当热闹。

原因嘛,其实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

玉米全国种植前的最后一轮种子入库,就在今年秋收。

大家伙对于今年大恒的玉米收获产量都期待着呢!

距离京城较远的地区,更是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统计正在生长中的玉米棒子数量,按照数量提前预估了一个大致的产量出来送往京城。

等到秋收之时,更是马不停蹄地采收,八百里加急地将最终结果都送了来。

今年的时令比往年早上一些,去年中秋节的时候京城这边才清点完毕,今年中秋节却已经拿到了全部玉米的数据。

所以大家伙都巴望着呢!

陆执安一开始想着穆安竹现在的情况稳妥起见要不就报个病,在东宫休息算了。

但是看她对玉米的情况那么好奇,还是没耐住她软磨硬泡,答应了让她参加中秋宴。

穆安竹跟在一家人身边进到明光殿的时候,许久没有见这位太子妃在公开场合露面的大臣们都吃了一惊。

端午的时候他们还见过这位太子妃,几个月过去,人变化不大,主要是肚子,大的出奇。

其实穆安竹的肚子只是正常的九个月孕肚大小,但她本人没有长胖,一丁点都没有,对比下来就显得这肚子大的有点可怕了。

大家伙看她坐下的时候都觉得有些心惊,对于陆远平免她所有礼节的决定没有丝毫的意见。

礼节算什么!

现在这种时候,所有礼节都没有皇孙重要!

不知道多少人盼着皇孙诞生盼了多少年了,这个时候谁敢出岔子,是会犯了众怒的!

不过免礼的只有穆安竹一个,其他人还是要按照礼仪行事的。

等到所有礼仪流程结束,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了陆远平的身上。

玉米!

产量!

今年到底有多少!

陆远平绷了一天的表情,终于等到了这一刻。

他早就要憋不住了!

于是,在所有人的注视下,他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直至最后的开怀大笑。

笑成这个样子,他肯定是没有办法宣布了。

喘息间隙对何书摆了摆手。

何书从怀里取出一个折子,双手递给了陆执安。

对于玉米的产量陆执安心中是有预估的,但预估怎么也没有真实数字好。

偏偏陆远平呢,又非要瞒着,死活都要等到中秋宴上再宣布,连陆执安都不告诉。

所以这也是陆执安头一次看到今年的数据。

即便是见识过后世的繁华,陆执安看到这数字的时候也没有忍住吸了一口凉气。

“今年,各地玉米共计收获……”

陆执安拿着折子的手都略微有些抖了。

“两百万石!”

两百万?

大家伙第一反应愣了下,然后注意到后面的单位,是石。

众所周知,大恒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两百万石就是……

两万万又四千万斤!

一亩玉米地所用玉米种约八斤,这便是三千万亩地!!!!

大恒这会儿总人口都没有三千万!

也就是说,哪怕把这些种子平分到每个人的头上,都能给每个人分足够种一亩多的种子!

只要再等一年!整个大恒,都将再无饥荒!

人在极度兴奋的情况下,是根本顾不上什么规矩不规矩的。

陆执安刚宣布了这个数据,短暂的反应时间过后,整个明光殿中都响起了欢呼声。

就连知道自己这个时候要小心注意肚中孩子的穆安竹,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