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休养生息(1/2)
第134章休养生息
赵先生来的也确实很快。
说是先生,其实也不是什么大儒,只是因为他秀才的身份,在这乡下小村里显得比较超然而已。
这位赵先生在村东头开了间私塾,教一教村子里的小孩识字,收些许束修贴补家用。
因为是村子里一等一的知识人儿,又是不少人儿时的老师,所以身份地位超然一些。
如今他已经年近五旬,早就歇了继续考科举的心思,每日里都是在家中教养虽然年幼但已经能看得出聪慧的小孙孙。
也是有人找他来说有天大的急事,他才会如此匆忙地赶来。
“先生来了,快快请进。”张四爷看到他赶来,连忙把人往家里请。
虽说家里简陋,但也不能让先生在外面站着忙活啊,哪怕是在家中稍坐一坐也是好的。
“不必了,刘老三说您带回的报纸上有重要消息,可否借我一观?”
赵先生摆摆手,明显是更希望早点看到消息的模样。
见状,张四爷也不敢拖沓,连忙从怀里取出了工工整整叠起的报纸。
“先生请看。”
报纸这个东西,对于京城附近的百姓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
因为距离京城极近,所以百姓们想要了解报纸上的消息简单许多,经常在进城卖东西的时候就能听到不少零碎消息。
赵先生也托了人,每个月快要发行报纸的时候,请进城的村民帮忙带一份回来。
不过这个月他拜托的人还没回来,张四爷因为情绪激动跑得比较快,就成了一手消息。
赵先生也不跟他客气,接过报纸之后就在众人的围观中看了起来。
依着惯例,最重要的消息都是放在头版头条,所以赵先生首先看的就是这个位置。
只是一眼扫过,便看到了简明有力的头条标题。
【农研所成功将三种高产作物生根大恒】
三种,高产。
两个关键词一出,赵先生的目光就定住了。
现在距离中秋晚宴过去了也有半个月的时间,城中其实已经传出来了不少关于高产作物的消息,远的不说,至少京城百姓里,得有七成以上的人都有耳闻。
只不过,他们这村子不算富裕,进城一趟也都是匆匆忙忙的,自然也就没什么机会听到这种基本只会在闲话家常时候出现的话题了。
所以,哪怕如今都已经进了十月份,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听闻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农研科是什么地方,还不知道。
但是单从他们能够单独上了头版头条这么隆重来看,绝对不是什么简单的机构。
赵先生收敛心神,往正文内容看去。
良久,他才放下了手里的报纸。
这会儿,聚集在要身边的村民数量委实不少,都是听到了消息赶来的。
也就是现在还是农闲时候,不然哪里会有这老些人。
见赵先生看完了报纸,一直都不敢大喘气怕打扰他的重任顿时紧张地看了过去。
“报纸上说,”哪怕是已经看完了一篇文章,赵先生的语气依旧充满了震惊,“朝廷派人找到了三种高产粮食,还让农研所成功种出来了。”
“还说是,这三种粮食,最低的都能让每亩地产粮数量翻倍!”
翻倍!!!
两个字像是两个巨大的馅饼,险些将在场的众人砸晕。
哪怕张四爷刚才回来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这个消息,但是从赵先生口中确认的时候,依旧令他们万分震惊。
“不过,因为种子数量太少,所以这三种作物目前都不对外售卖,全部由农研科收拢种植,预计五到十年,才能有足够的种子推广全国。”
“哇!!!是真的!张四爷没说瞎话!!!”
“娘,翻倍是什么意思呀?”
“五年,不,哪怕是十年后,咱们要是能使上这样的种子,那可太舒服了。”
“可不是!到时候不仅不用勒紧裤腰带,还能攒点钱呢!”
……
升斗小民生活的主旋律无非就是衣食住行。
衣和住,这几年都有了不少的提升,主要是针对冬天的羊毛衣和火炕,虽然对夏天没啥用,但确确实实地救回了不少可能会在冬天里冻死的人。
现在连吃食都有希望改进了,生活可不就是越过越红火了吗!
哪怕是还要再等上十年,又能如何?
只要有了希望,大家的生活就都有奔头。
村民们围着赵先生又问了些其他的消息,然后心满意足地各回各家。
这会儿时间也不早了,该做晚饭了。
等到人群散去,赵先生将手上的报纸还给张四爷,也踱着步子回自己家了。
不过,回家的路上他却是在思考,这个农研科,又是什么意思。
到家后又等了一个时辰,托去买报纸的村民终于回来了。
独自思索半晌的赵先生顾不上其他,点了灯就细细读起来。
一份报纸上的消息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这一期报纸的重头戏都在这三种作物身上,自然有不少相关的信息。
比如,三种作物的名字、大致产量、种植习性……
这些信息虽然不是特别的详细,但也算得上是翔实。
看起来,也就更加真实可靠了。
等到把相关的消息内容都看完一遍之后,赵先生长出一口气。
既然这件事是真的,那就是一件大好事。
和村民们的想法一样,只要确定真实可行,那么等上五年十年的,已经不算是什么大的问题了。
得到消息的不仅仅只有赵先生他们,还有京城周边大大小小的村子,以及更远处的城镇。
这就体现出来有报纸这种官方发声渠道的方便之处了。
一旦信誉度树立起来了,那么再有什么消息就不需要朝廷费劲巴拉地和百姓们解释。
自然会有无数的人将这些消息传递出去,而且还不会有王婆卖瓜的嫌疑。
将三种作物的消息传出去之后,朝廷的主要工作方向又迈向了新的领域。
既然已经进入到了休养生息的阶段,那么,如何快速发展大恒境内的各项指标,就成了当下大恒君臣最需要考虑的事情。
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指标有很多,但数来数去,在当前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指标还是那几个。
武力、人口、财力。
武力方面,因为有“宝贝蛋”在,再加上钢铁冶炼的进步,目前的大恒可以说是远胜周围各国,只要保持稳步发展,并且维持住各支主要战斗部队的战斗力,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至于人口和财力,这两个方面可以说是密切相关了。
先说财力,最重要的就是国库银粮数量。
作为目前的主要货币,国库存银数量一点都不少,并且近几年的时间,国库都会进行检查,以免发生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
而粮食,作为硬通货,可以以物易物的基础,同时也是朝廷抗灾救灾必不可少的基础物资,自然也是重中之重。
其中,粮食在农研所此前的各项研究成果辅助下,产量已经在逐年提高,每一年大恒收上来的税款账单都比前一年要好看。
后续的研究也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这是一个必须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办法跳过,所以暂时没有什么办法继续做出什么大的成果。
不,只要农研科关于肥料、种子改良、新作物培育这三件事都做好,就已经是三个可以名垂青史的巨大成果了。
粮食这边已经步入正轨,那么他们想要做些什么,就只剩下了银两这一块儿。
说是银两,通俗点说,更应该叫做促进商业发展。
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学大命题了,陆执安并不太懂。
但是他知道,百姓们手中的银两如果不流通起来,是无法促进商业繁荣的。
这几年的时间下来,大恒百姓们的生活其实也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曲辕犁的出现促进了大量的荒地被开垦,百姓们花原本同样的力气就能耕种更多田亩,在除去日常生活所需之后,手里自然是能剩下不少。
羊毛制品和火炕的出现表面上看只是对百姓们的冬季生活有了保障,事实影响却不只是这些。
在冬季,尤其是北方的冬季,向来是有猫冬的说法的。
主要就是因为天气太冷,不仅地面不开化无法耕作,而且容易冻死人。
即便是在家里,大家伙也都是尽可能地窝在被窝里,保暖的同时也是为了节省粮食。
但是现在,因为有了这两个东西,冬季出门对于百姓家来说不再是绝对的噩梦。
尤其是在盘算过一通之后,发现家里烧炕虽然多了份火耗,但是,坐在屋子里做活的进项完全可以贴补回来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烧炕做活。
至于做什么活儿,无外乎就是那些。
男人们编些箩筐削点木头工具,女人们缝缝补补,进阶的还能绣个花。
总归那火炕烧起来至少暖一个屋子,一家人都待在一间房里,只一份耗费却能腾出来好几个人手,怎么算都不亏。
还有那种脑瓜子格外灵活的,已经琢磨着开始搞起了温室蔬菜。
这就更赚钱了。
那些富贵人家总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冬天蔬菜难养,温室蔬菜一搞出来,立刻就受到了追捧。
这又是一笔不菲的进项。
零零碎碎地算下来,实际上百姓们现在的收入着实不算少。
虽然还没有到家家户户不缺吃穿的地步,但也远胜于从前了。
当然,这种改善是以京城为中心向外扩散的,也是不全面的。
越是繁华的城镇附近,百姓们的生活就越好一些,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规律。
陆执安他们这次就是打上了这群先富起来的人的主意。
不,或者说,主要目标是各地的富豪乡绅们。
毕竟,论有钱,现在大恒的一品大员可都比不过他们。
能比得过的早就已经归西。
都说擒贼先擒王。
这敛财,还得是合法敛财,自然也要奔着最有钱的人去不是?
散朝之后,陆执安在御书房中待了一小会儿,就领了命回东宫。
几年的时间过去,他的课业没有过去那样抓得紧,陆远平早已经开始逐步带着他了解朝堂中事。
毕竟这朝堂上不说复杂的人际关系,单单只是天下民生的方方面面,就已经足够令人眼花缭乱了。
陆执安虽然还没有出阁议政,却也该尽早接触起来。
他们家又没有那种父子争权的潜在危险,在政见相近的前提下,自然还是早一些放手更好。
所以自从陆执安开始上朝听政以后,除去偶尔的病症原因,基本上每次上朝他都在场。
不过他只是听政,听而不言,所以文武百官都没有反对意见。
至于下朝之后他说不说,那就不是他们这些人能管得到的了。
今日就是这般。
陆执安在朝上听了一连串的安排,而后在御书房领了亲爹给自己布置的任务,又去凤仪宫吃了顿不算早的早膳,这才回到自己的东宫。
到了自己的地盘上了,那就该干正事了。
侍棋伺候着陆执安脱了大氅,换下朝服,陆执安感觉身上松快了些,长出一口气。
“侍墨,派个人去通知下赵家的,是时候开始动手了。”
侍墨点头称是,出去吩咐人了。
侍棋在忙活完了手上的活计之后,则是径直离开。
东宫的几个内侍职责一向分明,侍棋自然不可能逾矩,做出什么不合时宜的事来。
进退得当,也是宫中内侍的生存法则。
换了身便服之后,陆执安转身就去了不远处的书房。
对于今日的这些谋划他虽然已经有数,但真正到了要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紧张。
哪怕这个谋划是从数年前就已经开始打腹稿的。
.
“劳烦回去转告殿下,草民遵命。”
尚未及冠的少年脸上带着沉稳,恭恭敬敬地送走了眼前人,而后转身看向身后的楼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