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摊牌了,我明天登基 > 第87章 意外

第87章 意外(1/2)

目录

第87章意外

他们现在的生活还没有难到缺了一件暖衣就要被冻死的地步,这种条件下,自然是要先紧着自己的肚子来照顾。

毕竟衣服穿厚一点也能御寒,可肚子要是吃不饱的话,那是真的就会死人的。

三五十两的银子看上去好像不多,但那也是要看环境的。

草原上环境恶劣,银子本就是紧缺品,花三五十两买一件衣服,花的钱都快够他们一大家子过冬了。

“别急别急,我刚才不是也说了嘛,咱们可以用羊毛来换。”宿康成却是没有任何慌乱。

“八百斤羊毛可以换一件暖衣,九百斤换一件暖裤,一千三百斤换一条暖毯。”

这个价格是宿康成仔细估算过的。

按照这个标准来卖暖衣,那么不管是哪个部落里,总是会有人能换得起的,大部落里更是能有不少人换的起。

根据他预估的换算价格,实际上比直接把羊毛卖给他更划算一些。

当然,这里的划算指的是在牧民们的角度看。

毕竟按照这个价格来算的话,用羊毛来换衣服,每斤羊毛的价格还要比宿康成收购价格更贵一点。

不过就算是有人能买得起,但这毕竟是设计了几十两银子的大生意,所以在现场的这些人很难一时之间就做出决定,连带着羊毛收购的速度也慢了起来。

毕竟,万一他们最后决定要买衣服的话,还是用羊毛直接换比较划算。

当然也有一些小部落,打眼一看就知道自家肯定买不起这样的“奢侈品”,所以在知道价格以后立刻就息了用羊毛换衣服的心思,火速和宿康成交易完,就离开了。

这些小部落都是生活水平很一般的那种,倒不是他们不想买,而是比起一个人暖和,但如果还是让部落里大部分人过个物资充足的冬天更重要。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退缩了的。

宿康成这边说完价格之后没多久,就有人找了过来。

“宿先生,这衣服我要是想要多买一些,能便宜点吗?”

嗯?

宿康成有些惊讶。

他知道肯定会有人看上这衣服的实用性想要多买,用来走关系,但是没有想到这么快就会有人找上门来。

“你想要多少件?”宿康成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反问道。

“每种大概二十件吧。”那人算了算,然后说。

每种二十件,那就是两千多两的大生意了。

这回宿康成确定了,这人肯定是打算用来走关系的,真正大部落里的人都还没有来,能出现在这的都是中小部落的人,而能够一次性拿出两千多两银子,那也不是什么小部落了。

甚至于,这两千多两银子还不是他们的所有家底,总是要留一部分抵御未知风险的备用银子的。

宿康成装作拧着眉纠结的模样,思考了一阵。

“如果你确定是要每种二十件的话,那就给我两千二百五十两银子吧,这是我能给出的最低价了,毕竟这玩意儿成本也不低,本身的报价就是为了回个本。”

“也就是你一次买的多,省得太折腾,不然的话这个价格我还觉得亏了。”

宿康成面上依旧是肉疼的模样,实际上心里却是乐开了花。

这几个月他在京中一直都蹲在羊毛工坊里,对于这些东西的成本价再清楚不过。

羊毛的收购价是25文钱一斤,而羊毛在经过层层加工处理之后,实际到纺织环节的时候,重量大约只会剩下初始的三分之一左右。

宿康成带来的暖衣暖裤,每斤的重量大约在一斤半的样子,暖毯的重量大约有三斤,也就是说,它们分别消耗羊毛5或10斤。

材料成本也不过是125文或250文,即便是算上来回的运费、处理期间的各种物品消耗、人力成本等等等等,整体成本也就是250文和500文。

而它们的售价,却是翻了百倍不止。

这样的利润谁看了不眼红。

也就是目前消息控制在一个相当有限的范围内,不然情况还真不太好说。

宿康成作为知情人,自然是知道自己给他们这个价格是不亏的,但是怎么说呢,样子还是要装一装的。

格调都已经拉高到了这个程度,降价要是降太多的话,反而显得有些奇怪。

宿康成:一套下来含泪血赚110+

两千二百五十两,这个数字依旧很高。

但是那人在犹豫了一小会儿之后,还是恨恨地点了头。

“那你先给我留着,我这就回部落去取,最晚两天的时间就回来!”

显然,他身上并没有带够那么多的钱。

想也是,有谁会出门的时候随身带着两千多两银子啊!

这会儿在这里的都是收到消息要来卖羊毛的,除了宿康成这个收购的商人,大家出门的时候身上能带个七八十两银子都已经很多很多了。

“可以,不过你得留点押金给我,不然的话,要是前面有人买,我可就先卖掉了。”

“那行吧……”那人从自己怀里摸出来了为数不多的家当。

“我这次带了六千多斤的羊毛来,可以先给我每种东西换一件,然后把其他的折算成银子当做押金吧?”

先换一套是为了带回去给部落里的人看看是什么东西,用羊毛折算押金则是因为他身上带的钱并没有那么多,而且带着羊毛来回也不方便,不如直接交给宿康成。

“当然可以。”宿康成点点头。

这人所在的部落不算小,这次带来的羊毛足有数千斤,当做押金也是绰绰有余的。

就算是他们后悔了不来,亏的也不是自己。

所以宿康成很干脆地答应了。

那人得了准信儿,很快就从宿康成这边取了暖衣暖裤暖毯,牵了一匹好马就往回走。

宿康成也没有把这件事看的太重,他的重心还是在收购羊毛上。

羊毛制品就算是一时之间因为价格太高卖不出去多少,也能放上几年的时间,总是能有地方处理掉的,最重要的还是要给牧民们足够大的利益,促使他们尽快扩大羊的养殖规模。

这才是整个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步。

除了羊毛贸易,和济民书院,已经外派去濮州好几个月的赵家梁,任务也终于要到了尾声。

这几个月的时间,又是要防春季凌汛,又是要防夏季汛期,赵家梁一直都忙得不可开交。

好不容易等到了九月份,又到了秋季凌汛的时候。

比春季凌汛好一点的是,经过这几个月的防治和堤坝修复,濮州段的黄河堤坝情况要比之前好上许多,面对凌汛的时候也就不再像是之前那样的让人胆战心惊。

但即便是这样,现在赵家梁依旧不能从治河这件事中脱身出来。

应对完水汛之后还有收尾的工作,包括各个地方的隐患排查。

京中因为治河案闹出来了那么大的动静,他又是这时候钦点的治河大臣,自然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出差错,不然谁都保不了他。

不仅不能出差错,他还要做的尽善尽美,给后来人做出一个好榜样。

如此一来,回京之后无论是升是调,都能有足够坚实的底气。

也能给后来的治河者打个样,让他们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面对这件事。

赵家梁的心思虽然没有明说,但这在君臣之间已经有了默契,所以陆远平也就放任他“慢悠悠”地收尾,陆执安也放下心来不去关注。

九月初十,济民书院的数学课正式开课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学生们都已经认识了不少常见字,也对数字有了比较清楚的认知,基础的加减法也都学了,只剩下进阶版的各种算式公式。

陆执安要教的,就是这个部分。

不过他的时间实在是不多,所以在纠结过后,还是决定只亲自教进度最快的两个班级。

甚至于即便是这两个班级,也不是分开授课的,而是同时。

因为陆执安的时间实在是有限,所以只能将两个班并在一起上大课,六十多个人他还能应付得来,更多的就不行了。

只是这样一来,其他五个班级就只能从甲乙两个班里选人来教。

为了保障其他人学到的是对的知识,一般来说都是由陆执安在第二次课程的时候检验甲乙班的学习情况,然后选几个合适的人去教其他班。

用先会带动后会【bhi】。

与此同时,济民书院的其他课程也开始进入学生们的日常安排里。

其中被列为主修课程的,除了语文和数学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和体育这两门课了。

思想,自然是为了统一学生们的观念,树立他们为了大恒和百姓努力进取的思想,教他们分辨是非。

体育,则是为了锻炼学生们的身体。

别看他们现在因为生活环境的原因身体条件都还不错,即便是瘦弱一些的也能有不错的体力,但那都是生活的艰辛逼出来的。

真要是在十年的时间里什么锻炼都不安排的话,等他们毕业的时候,体质肯定一个比一个差。

毕竟有当先生那么大的一个饼在前面勾|引,学生们除了积极进取和积极摆烂以外,好像也没有什么中间选项。

摆烂的终究留不到最后,但那些进取的,要是因为刻苦学习而影响了身体,多少还是有些得不偿失。

大恒的人才不少,但是能够完成陆执安所想的还不多,所以这少数人能活多久是多久,能多被“压榨”一刻就是一刻。

还是那个朴实的观念——可持续性竭泽而渔。

只不过,因为条件的原因,这个时候可不像是在种花,晚上还有明亮的灯光辅助他们学习,现在的灯油还是很贵的。

所以,体育课被特意改到了晚饭以后。

这个时间,太阳要落山,光线不好不方便看书学习,但是像是跑步之类的活动还是可以做的。

冬天天黑的早,也冷,跑跑步就完事儿了,回去正好睡觉。

夏天天黑的晚一些,还能做点其他的运动。

这样的学习节奏刚一转变时,学生们还有些许的不适应,但是过了大概一旬的样子,学生们就逐渐习惯了这样的安排。

陆执安能明显地感觉到,书院里的学习氛围更加浓烈了不少。

先前大家都在学《弟子规》和《三字经》的时候,虽然彼此之间也会因为甲乙班级的排名而相互竞争,但那只是各自的学习进度之间的竞争。

可是现在,这种竞争被直接拉到了另一个层面上——变成了自己的老师。

这对于排名靠后的几个班级来说,就不是那么好受了。

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基础,凭什么就你们能来教我们?

十来岁的小孩子正在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好胜心格外旺盛一些,对于这样的待遇自然是有些不服的。

那能怎么办?

认真学,拼命学,把进度追上去,把排名擡高。

于是,竞争来了,内卷也就来了。

于是,济民书院中的学习氛围也就愈发浓郁。

谁都不想要自己变成被同窗教的那一个。

就在济民书院愈发内卷的时候,公示期也终于彻底结束了。

原本公示期应该在公示一个月之后就结束的,这也是大家之前商量好的时间,奈何等到公示的时候,又出了幺蛾子。

要不怎么说群众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呢?因为公示期,监察院这边先后接到了上百条的线索,经过核查,又有十三个大小官员或贬或抓。

也是因为处理这上百条的线索,所以才导致公示期被迫延长,一直持续到了九月中的时候,才算是彻底结束。

也就是说,今年的政绩考核足足持续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而这还仅仅只是在京城范围内的官员进行政绩考核。

等到正式的官员调职任命下来时,监察院的人脸上的黑眼圈都快重到腮帮子上了。

终于了结了这么一件事,不仅仅是监察院的人们,包括陆远平在内的所有相关人员都松了一口气。

“你带着监察院的人都休假几天吧,好好睡一觉补一补,别真的累坏了。”

陆远平看着明显憔悴了不少的公仪广,说道。

公仪广还年轻,但却掌着整个监察院,要忙的东西也是最多的,这几个月来也是累得最狠的。

连他身上的官服,这会儿都显得大了好几圈。

“臣代监察院上下,谢陛下恩典。”公仪广长出一口气,叩首拜谢。

他是真的要扛不住了。

等公仪广走后,陆远平和陆执安一起看最后的任命名单,进行最后的确认。

或许是因为现在的六部尚书大部分都是陆远平选上来的人,上任之前都被调查过,所以在这一次的考核中大家表现的都还不错,全都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但是其他各个机构,以及/>

变动之大,让陆执安都觉得有些陌生。

因为从前并没有考核过这些东西,所以这第一次考核的工程量也是最大的。

就这,还是将考核时限控制在了考核开始的那一天,后面这些天的内容都还没有列入考核范围内,这是明年的事情了。

并且,如今京城的官员们也是第一次被公示,要排查的线索也是最多的,但是京官的调动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频繁,所以等后面几次的公示期,监察院的压力就会小上不少。

“爹,我看着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了。”陆执安说道。

这份名单已经在他手上走过不少次,也有过不少的改动,如今变成这般模样也有他的一份参与在其中,所以陆执安对于上面的内容并不觉得意外。

陆远平也没有发现什么错漏,点了点头。

“那便这样,明日早朝上宣布了就是。”

毕竟绝大多数人的任免决定都已经在之前定好了,现在这份也不过是微调而已。

果然,当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宣布最终任免决定的时候,满朝文武都不觉得有什么意外。

有问题的早就被调查了,而且也是少数。

不过经过了这一番考核之后,在朝的大家或多或少的都发现了,被这么一番番筛选下来,认真做事的人在朝中的位置是越来越高了。

陛下和太子殿下是真的一点都不掩饰自己对于实干派的欣赏和信重啊!

陆远平自然是不需要掩饰的。

大恒立国至今也才几十年的时间,对于一个王朝来讲,这正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如果没有先帝在位后十年的混乱朝局,如今的大恒只会更好。

这个阶段下的大恒,一没有外戚之乱,二没有权力旁落,正是军权最强的时候。

更何况如今的外戚还是镇国公府,大恒最强也是最优威望的将军就是镇国公本人,全家上下还都是清醒有头脑的。

会惹乱生事的不是已经死在了阳和二十七年初,就是如今势力大减短时间内成不了气候。

可以说,如今的大恒正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有这样的基础在,陆远平哪里需要忌惮别人呢?

说到这里,陆远平还是要感谢一下他最后同归于尽的那几个弟弟,为他的登基掌权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不然的话,即便是陆执安有再多的好点子,他有再大的魄力和决心,也只能徐徐图之。

没被点名但胜似被点名的众人:……

而现在,经过了陆远平登基初期、顾明远案、治河案,以及第一轮政绩考核的四重筛选,陆远平不敢说京城中没有一个漏网之鱼,但也可以保证其中绝大多数人就算是帮不上什么忙也不会扯大家的后腿。

人才储备实在是有限,能做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很不错了,陆远平也已经满意了。

政绩考核这件事情太过消耗人力物力,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通行了,或者说,没有办法考核那么多的人,那样对于财政和人手的压力都太大了。

但这不是说他就打算这么放任不管。

“我打算,从下个月开始,再有各地官员任命的时候,都先由监察院来进行摸底,并且限制一个品级,将人力物力消耗在比较重要的地方,才更划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