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发行(1/2)
第80章发行
羊毛贸易的事情正在按计划推进,陆执安也一直没能闲下来。
这回是研究院出成果了。
“殿下,这就是臣等做出来的物件儿,不知道是不是您说的玻璃。”
在水泥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后也一直都窝在宁水阁的陈学躬身说道。
他是当初因为想要改进一下方子,这才错失了第一名奖金那个小组的领头人。
刘三那一组人后来被派出去指导各地的水泥使用了,他却是留在了东宫中,接了太子给的新任务——研制玻璃。
和以前一样,这回他得了的方子仅仅只有沙子、高温这两个提示,哦,还有一个其他材料造价不高的提示。
别的又是什么都没有了。
也不知道殿下这种奇奇怪怪的方子是从什么地方弄出来的,说它不靠谱吧,确实能按照这半成品的方子做出来想要的成品。
说它靠谱吧……谁家方子都不完整就能知道做出来是什么样子了。
李学领了这简单的信息之后将信将疑地领着自己手下的人做实验去了,因为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材料掺杂,所以这一次他们是从大量尝试常见材料入手的。
从试着摸索材料配方,到温度火候,一步步地研究,几个月下来,总算是让他摸到了一些头绪。
只是他也不确定这是不是殿下说的那个玻璃,所以才禀报了消息,想请殿下确认一下。
如果是,那就说明他们方向是对的,继续研究下去就好。
如果不是,也能及时调整方向,免得浪费更多的材料和时间。
陆执安看着面前这绿油油的玻璃块,心中十分佩服。
要不怎么说古人的智慧并不差呢。
这才过去了几个月的时间,初级版的玻璃就已经被他们给整出来了,时间再长一点,说不定还真的能做出来前世那样的玻璃。
不过,陆执安想要做玻璃出来,一方面是打算用玻璃来赚点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济民书院的实验课。
实验这个东西,理化生都是离不了的,器皿也有不少需要用到玻璃,而大恒如今也没有其他的可以替代的产品,所以还是比较需要玻璃的。
至于赚钱嘛……
都不用做什么附加产品的,只要能把玻璃塑造成各种精美的形状,在玻璃可以大批量销售之前,价格只会居高不下。
就比如眼前的这块绿色玻璃,如果在它降温定型之前能做一下塑性的话,价格绝对不会低了。
是的,陆执安已经确定了,李学他们做出来的东西确实就是玻璃。
玻璃这个东西其实很好认,在陆执安的前世又是几乎可以说随处可见的东西,陆执安哪里会认不出来。
不过绿色的玻璃可以用的地方倒是不多,主要是这个颜色并不是特别的受欢迎,若是能做出来红色黄色之类的颜色,应该会很有市场。
“确实是玻璃没错,你们可以继续朝着这个方向试一试了。”
得了陆执安的准话儿,李学明显有些兴奋。
毕竟这可是算在陆执安定下的奖励范围内的东西。
上次水泥落后别人一步让他十分丧气,这回倒是真的把第一落实了。
所以,当他听陆执安说要继续研究的时候,脸上扬起了开心的笑容。
陆执安又把制作玻璃物件儿的其他注意事项也和他说了说,像是什么吹塑法之类的。
反正他能想得起来的东西都已经教给了他们,多少也能算是个帮助吧。
李学领了命令下去,却把那块绿色的玻璃给留下了。
他也不是傻的,这玻璃虽然形状很普通,但作为第一块成品玻璃,还是很有价值的。
放在他这里没有什么用,但是放在太子殿下这里,无论是送给陛下收藏,还是殿下自己收着,都比他自己留着要好得多。
而陆执安也确实没有将这块玻璃自己留着,而是送到了陆远平的中正殿里。
是的,他们父子俩见面的地方终于不再是御书房了,难得的换到了中正殿。
如今朝政大部分工作删繁就简,对于陆远平来说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下班时间早了。
之前他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迫拖后下班时间,如今总算是有一天能……
“陛下,太子殿下来了。”
陆远平:……
好在这次陆执安并不是来给他添单子的,而是真的来给他送心意来的。
看着眼前绿色的玻璃板,陆远平有些惊讶。
这个时候也不是没有琉璃,但是琉璃的透光程度可没有眼前这块玻璃好。
而且琉璃也是有不同颜色的,在这方面,玻璃倒是和它不相上下。
但是从颜值上来说,玻璃还是要略胜一筹。
在做这块玻璃的时候,李学还耍了个小聪明,他将玻璃溶液倒入了一块已经雕刻好的模具里面,用以辅助定型。
所以这块玻璃虽然没有经过过多的雕饰,模样上却是一座山峰的样子。
虽然这山峰通体绿色,看上去有点子诡异,但也足够令人震惊了。
“爹,你说,这个东西要是往外卖的话,是不是能赚很多钱。”
陆执安拍了拍玻璃山,笑眯眯地。
他这话一说出口,陆远平就知道他在打什么主意了。
这小子向来怜惜百姓,但却是从来都不会在卖东西的时候对那些豪富手下留情的。
用陆执安的话来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样的交易公平又公正,都是凭自己的本事赚的钱,谁也不寒碜。
当然,如果有人用的是自己贪来的钱。
嘿嘿,那不就更好了,还能顺便抓贪官,回收他们手中的民脂民膏,再用来造福百姓。
更何况,国库之中确实是需要钱。
陆执安的计划可不仅仅只是如今已经在实行的这些,还有一大堆藏着没给陆远平展开讲讲的。
打个比方,水泥这玩意儿,陆执安不仅想要用它来修筑堤坝城墙,以后还想要铺水泥路、建水利工程、盖水泥房子,就算不说房子的事,只是前面的堤坝、城墙、水泥路、水利工程,所耗费的银钱何止千万。
而除了水泥,排在陆执安计划中的还有济民书院的扩大发展、农具农家肥的研究、开民智、解决边患等等等等方面的问题。
陆远平简单地看过陆执安自己列出来的账单,别说是他了,就是整个国库之中,如今的钱财难以支撑其中一项的消耗。
如果真要把那么多问题都解决了,卖掉整个大恒得来的钱或许够用。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你自己心里有数的话,就去做吧。”
玻璃又是一个要高价售卖的东西,对于百姓们的影响相对比较小,有财力买得起玻璃的人都得是有钱人,所以陆远平能直接放手让陆执安自己去做。
这些都是他们提前沟通过的,达成一致并不难。
那块山形的绿玻璃还是留在了中正殿中。
陆远平也没有把它拿去御书房。
御书房中人来人往的,放在那里容易被看到,事情就不是那么好解释了的。
羊毛贸易是由皇室牵头,涉及的事情也是国家层面上的,所以能在他心腹之中传播,大家一起群策群力来推动计划。
玻璃虽然也能用贸易战的套路坑北境一笔钱,但毕竟这个东西属于奢侈品,对于北境的拿捏并没有那么的强,如果消息走漏出去的话,还容易被人诟病说是与民争利。
所以,玻璃就由陆执安私下里去折腾了。
反正陆执安的钱最终还是要花在他计划中的那些地方的。
而且这么分开行动,会相对隐秘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羊毛贸易和玻璃的背后都有皇室的影子,尤其是在羊毛贸易还在推进过程中的时候,这种隐秘就更加重要了。
对于陆远平来说,羊毛贸易的重要性是远远超过玻璃的,所以当需要取舍的时候,他必然会选择玻璃。
陆执安也知道这一点。
所以他不会将玻璃的事情再交给宿康成,它们需要有两个不同的人来负责,最好这两个人还能在表面上没有丝毫的联系,这样一来,任谁都想不到羊毛贸易和玻璃的背后竟然会是同一个人的手笔。
只不过,宿康成已经是陆执安手下最可信的商人了,原本他就是孟梓华分给他的人手。
而玻璃这件事想要和宿康成撇清关系的话,孟梓华的嫁妆铺子之类的掌柜是暂时没有办法安排了。
所以,陆执安要自己去寻找和安排一个合适的人选,才是最靠谱的选项。
只是陆执安自己也没有在京城中待多久,怎么选人,对于他来说着实是一个问题。
这还是因为陆执安的活动范围实在是太小了。
他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宫中的,极少数出宫的时候不是有公务在身,就是去济民书院,根本没有时间在外面溜达,礼法上也不允许他在外面溜达,先帝驾崩还没过一年呐。
好在,玻璃如今也只是刚刚有了雏形,真的想要当做精美的饰品拿出去售卖的话,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专研。
陆执安也可以在这个时间差之间,寻找合适的人选。
这也相当于是陆远平安排给他的一个小考验了。
毕竟一家人都已经回宫这么久了,为了孩子的安全,陆执安和陆风致一直都在夫妻俩的严密保护之下,认真说起来,陆执安至今都还没有自己收服过什么人呢。
作为未来的皇帝,能够收服臣子的心其实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
陆执安现在虽然还年轻,但总归是该锻炼起来了。
陆执安的生活再度恢复到了两点一线的状态中,在外人看来,他每日除了上朝、御书房、凤仪宫这几个地方之外,所有的时间都待在了东宫。
但实际上,陆执安却是依旧保持着自己十天半个月去一趟济民书院的节奏。
就在这样平淡无波的日子里,五月份终于彻底过去了。
首先,是陆执安一家终于可以免除所有的孝期规矩,连带着各级官员们,都可以按照正常的流程进行婚丧嫁娶等事宜,而陆执安他们也可以正常饮食,偶尔出宫体察一下民情也是被允许的了。
其次,是《大恒新闻报》的六月刊,在六月初三这一天,正式发行了。
六月刊上面没有太多特殊的内容,头版头条也不是什么震撼人心的大事,只是在文教板块,一改前几期报纸刊登精彩文章的风格,而是刊登了一篇启蒙文章。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弟子规》。
一开始,这篇文章暂时还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尤其是在寻常百姓之间。
毕竟他们最爱的板块是民生板块,每次听报,听完头版头条之后就会声控读报的书生,调整频道去民生板块。
而《弟子规》这篇文章则是刊登在了文学板块,这个板块先前更受读书人们喜爱一些,那些晦涩难懂的文章,在百姓们之间相对来说不是那么的讨喜。
所以,当大家听完民生板块,又听到这么一篇可以称得上是朗朗上口的文章时,顿时就精神了起来。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书生已是青年,声音并不像是少年人那样清亮,但是略带磁性的嗓音读起这篇《弟子规》来的时候,依旧是别有一番韵味。
不过这会儿边上的百姓们都顾不上其他了,他们的心都扑在了文章本身上面。
“陈秀才,你给咱们讲讲这文章讲的是啥呗?我怎么好像能听懂一些啊?”
“你也能听懂?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觉着啊。”
“对啊,陈秀才,你给咱们解释解释,看看咱们有没有理解错了。”
“为怎么感觉这文章好像比以前听的那些好懂很多啊?报纸上还说这是启蒙用的文章,那是不是也能让俺们家的小子也学一学啊?”
“谁说不是呢,这文章咱们都能听懂个七七八八的,这要是让小子们来,陈秀才再稍微给他们讲一讲意思,那不也算是启蒙过了?”
“嘿,还是你们脑子转得快,我一开始就没有想到这一点,不过咱们也不能让人家陈秀才白读这么一场,我们也交束修,陈秀才,你觉得怎么样?”
路边的茶摊这会儿热闹极了。
原本已经接近了回家做午饭的时间点,大家很少会在街边聚集着,今日却是迟迟不肯散去,都在问陈秀才愿不愿意用这篇文章给孩子们启蒙。
比起只能对《弟子规》的优秀有个模糊感知的百姓们,陈秀才这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的感觉更为明显。
无论是诗词还是文章,都讲究一个韵律美,而弟子规三言一断句,可以说将朗朗上口做到了极致。
并且,这样简短的句式方便记忆,文章的用词也足够简单直白,对于刚刚开始学习认字的小孩子来说,《弟子规》的易读程度确实是要远超过当下常用的启蒙书籍《蒙书》。
更何况,这还算得上是经过了朝廷认证的启蒙读物,而这,是《蒙书》都没有拥有过的认可。
除此之外,《弟子规》的篇幅也不算长,比起《蒙书》那厚厚的一本,显然《弟子规》作为启蒙书籍,对于普通学子家庭的压力会更小一些。
毕竟一张报纸就能容下的启蒙书,和一本快要有半寸厚的启蒙书,二者的成本和售价,都不可能是同一个档次的。
不,不对。
《弟子规》仅仅只有那么一千来字是没错,但毕竟也是一,如果是当成书来售卖,需要的成本可不仅仅是几文钱。
而现在,刊登了《弟子规》全文的这份六月刊《大恒新闻报》,售价却仅仅只有两文钱一份。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稍有家底的人家,都能够通过购买报纸获得《弟子规》,哪怕只是最基础的启蒙,大恒也将会多出来无数的读书人。
两文钱能做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