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比例(1/2)
第68章比例
不过这些安排并不会写在报纸上,报纸上面刊登的只有百姓们能一眼看明白的消息。
听着书生的声音,人群中的人们开始窃窃私语。
“哎,他说的这是什么意思啊?什么叫雇佣民夫制造水泥,修堤坝?”
“害,这多清楚啊,就是说朝廷人手不太够了,所以花钱找人做工,做出来的东西去做那个什么治河的事儿。”
“这个我知道,朝廷这是打算治理黄河,咱们京城不是没过几年就会有遭了水灾来投奔的亲戚吗?就是那了,黄河好像有个什么毛病来着,反正就是经常发大水,也不知道这报纸上说的那个什么水泥能不能拦得住。”
“水泥又是啥玩意儿?又是水又是泥的,这能拦得住那大水?”
“不知道不知道,哎呀说到下一条了,先往下听,其他的等会儿再说!”
人群顿时又安静了几分,但是私底下的窃窃私语却是始终都没有减小过的。
【成立研究院,专攻民生方面,有实际可行发明或者改进技术者,根据发明物品重要程度奖金100两银至一千两黄金。】
这一条就更直白了。
为了避免大家看不懂,还特意举例说明了已有的例子——水泥。
先是列举了水泥的诸多优点,然后又说了一下最开始发明水泥的人以及改进水泥配方的人各自得了多少的奖金,明晃晃地把奖励给放了出来。
这话放到文字九级理解大师的脑子里过一遍,就变成了——
做出来新的好用的东西,给钱!
嚯!
这可不是什么小消息。
因为地理位置原因,京城是没有遭过水灾的,至少大恒建国这几十年里没有,所以常年居住在京城的百姓们对于治河没有太多的概念,做苦力民夫去赚钱养家这件事也和他们没有什么干系。
但是奖励发明这件事却可能与他们每个人都相关。
可不就是吗?
这年头谁还没有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来改过一些家用工具,这难道就不算改进了?应该也能换钱的吧?
有人有些许的迟疑。
不过万一呢?岂不是就赚了!
书生读报的声音还在继续。
奖励改善民生的发明这件事对于很多百姓来说,无论他们是发明人,还是后续发明的使用者,都会是受益人。
用报纸上的描述就是,这笔奖金是对于这项发明推行天下后、泽被百姓的感谢与奖赏,百姓们是受益人,但是以往这些发明并不会得到与付出相应的奖励,所以如今这笔钱朝廷替百姓们出了。
另外也是希望能够发明出这样好东西的人能够有足够的家财、志向,继续发明出更多的东西。
在设定这件事的时候,陆执安特意把范围缩小,锚定在了改善民生的这一个点上,主要还是如今这个社会改善民生是最最关键的一个部分。
在这个时代,研究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消毒药水,可比研究怎么给鸡换上鹅头更有可行性,也有更大的影响。
因为前者是可行的,而且一旦发生瘟疫,这种消毒药水就能救下许许多多的人,甚至是在平常时候,不小心受了外伤的百姓也能因此收益。
至于给鸡换头……没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再换个对比对象:器官移植。
这门技术确实能救人,但即便是研究成功了,能救的人也是相当有限的,哪怕在现代也是如此,穷病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无解之症。
硬要二选一的话,陆执安只会选择消毒水的配方而不会选择器官移植技术。
之所以定下这么一个范围,他也是想要通过范围的限定,让更多人的目光放在群体利益上,这样他们这笔钱花出去就不会亏,百姓们也不会亏。
别看这些钱是从赵国公主府以及贪官污吏府邸中搜出来的,实际上它们的来源都是民脂民膏,尤其是公主府中的赃款,名义上是草原部落给的,实际上呢?
草原部落的背后是戎庭,而戎庭手底下可没有什么金矿银矿,寥寥几个还小的不行,那么多的钱财,还不都是从边境掳掠的?
而换取这些银钱的兵甲,也都是被掳走的民夫们一点一点做出来的,又怎么不是民脂民膏?
只是这些钱财的源头无从分辨,也没有办法分出去,所以只能换了个由头,想办法重新用到百姓们的身上。
对听人读报有兴趣的,不是好奇心旺盛就是学子,还有一部分想要了解朝廷动向的百姓。
这三个群体的脑子都不会是太难使的那种,有些消息即便是报纸上写的不是十分透彻,实际上它们也能够推测一二。
只不过有的人不会说出来,而有的人热心肠,见有人疑惑就会给解答,一来二去的竟然是把里面的目的给扒拉得差不多了。
和聪明人说话就是很简单,就比如现在,他们就不会把【这些赃款的去向同时还能帮朝廷收买民心】这种话说出来。
开玩笑,那可是妄议朝廷!
虽然不知道定了这计策的人是谁,但是牵扯了这么多的金银,对方肯定来头不小,这要是因为他们嘴贱一句话给戳破了目的,到时候计划失败了,指不定他们就得死的不明不白。
这要是还往外说的话,傻吗?
研究院的相关事宜念完,就是民生相关板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了。
其实这部分划分到民生板块多少有些不太合适,主要是分类上有些偏离,但是因为目前报纸并没有相关的板块,所以就挤进了民生板块的最后一点版面。
【济民书院招生启事
招生范围:京城一百零八坊中所有年龄在九至十五岁之间的孩童,不限男女
招生要求:思维敏捷、可以生活自理
招生人数:一百
报名参加入学选拔地点:监察院
报名时间:四月初十
备注:院为十年制书院,因其特殊要求,就读期间免除束修、书院提供学生一切学习生活所需,学生一经入学,非退学、家庭重大变故,不得离开书院,请有意向入学的学生慎重考虑】
原本大家都还在听前面的内容呢,这突然来了个招生启事,直接把在听的人都给弄蒙了。
只是越听,大家就觉得这事情似乎越有吸引力。
首先就是,这年头谁家还没有几个孩子啊?
九到十五岁之间的孩子足足有六年的年龄差呢,这不是人丁稍微兴旺一点的家庭都能找得出来吗?
而且报名地点竟然是在监察院哎!
监察院是什么地方?!
监察院可是抓大贪官的地方!
这几个月的时间,都有多少大贪官在监察院被审,然后送上断头台了!
可以说,如今哪怕是京城万年县的县令和长安县令绑在一起放在百姓们面前,旁边再放个监察院,让百姓们去选哪个更可信,那百姓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监察院。
所以当百姓们听到报名的地方在监察院时,第一时间就想去给自家孩子报名。
尤其是还有后面那一段提到免束修,还提供学习生活所需,大家的眼睛就更亮了。
要知道,这时候大家不送自家孩子去读书,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读书所需要耗费的银钱实在是太多了。
毕竟无论是笔墨纸砚,还是那些难寻的书籍,所需要花的银钱都不算少。
能把这些花销都给免了,谁听了会不心动?
但是紧接着又听到了后面说是非重大变故或者退学不能回家,大家又纷纷退缩了。
那可是十年啊!
十年的时间都不能回家,岂不是他们连孩子是生是死都摸不准?就算孩子好好的,到时候和家里感情淡了怎么办?
养儿防老养儿防老,如果生一个孩子连给自己养老都不行,那岂不是没有了指望?
至于启事里面说的那句男女不限?没人在意。
不,也是有人在意的。
对于济民书院的消息,许多百姓都是听过就算了,就算是动了送孩子去读书的念头的人,大部分也被自家婆娘或者爹娘给劝住了。
但即便是如此,四月初十那天,监察院的门口还是来了许许多多的百姓与他们的孩子。
总是有人不在意那十年的要求,抱着这样那样的心思来送孩子报名的,不管怎么样,只要录取了,那不都是能省下一个人十年的口粮吗?
有监察院的招牌在,他们也不怎么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比起在家里跟着家人一起饿肚子讨生活,去书院学习简直就是天堂!
那些有心情顾虑这啊那啊的,大多是自身就有退路,又如何理解得了他们这种人的难处?
.
陆执安坐在监察院不远处的酒馆中,目光透过窗户去看
看到来报名的人穿的衣服都十分简朴,甚至打满了补丁,陆执安一点都不觉得意外。
十年的条件足够将家境还不错的人拦在门槛之外了。
但是他招学生为的又不是培养出什么状元探花来,根本不需要家境的支持。
比起那些东西,陆执安更希望学生们思维活跃,能够接受新思想,同时也有动力去钻研。
至于这份动力是来自于热爱还是来自于生存压力,他只能说,二者皆有更好。
陆执安前世也是从贫瘠的环境中走出来的,十分清楚一个明确的奖励目标与方向对于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孩子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这个书院的创立本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为民生计的人才,如今这第一步就从改善这些学生们的生存条件开始,也算是呼应主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