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道(2/2)
须知世人皆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正是因为读书能够让他们考取功名,能够让他们改变人生。
很多时候,上面那个当皇帝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其实并不算太重要,只要这个皇帝德行不亏,有为天下谋之心,女子而已,武则天也是女帝,那又如何呢?还不是作为一代为人称颂的女帝。
皇帝只要不做太差,也能改革,让很多人有了通往权利的通道,相对的公平了,他们都会愿意接受。
柴平开科举竟然向天下人宣扬公平公正二字,自然令无数感慨科举多有不公的人想来亲自看上一看,到底是不是真的做到公平。
随着参加科举的人都涌入开封,彼时的南边传来花蕊夫人平乱的消息,接二连三的所谓叛乱都被t平定,不仅如此,花蕊夫人还顺势收拾了不少的贪官污吏,这一切自不必说,更是不留痕迹的为柴平收拢人心,以令天下百姓知道,大端朝不同于以往,为了江山稳定可以放任那些贪官污吏活着,在柴平这儿,为百姓除贪官污吏才是柴平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与之而来,边境一再告急,契丹进犯一事,以令朝堂上下都不敢不重视,要知道柴平之前深入敌后才退了契丹的来势汹汹,如今契丹再来,谁不怕。
有人怕,柴平不怕。
她在澶州呆了三年多,对澶州内将领有所了解,能打仗会打仗的不在少数,只不过是从来被防着盯着,完全没有打胜仗的基础。
如今柴平成为皇帝,她只要求众将士一点,卫我山河,护我百姓,仗要怎么打,随便。
好,如此一来,刚开始是告急的战事,随着柴平任人以贤,一回接一回的大败契丹兵马。
消息传回时,好些人都暗松一口气。
赵德昭听说打胜仗的将军依然是当初守卫在城池,却无法出兵,只能眼睁睁看着契丹进入的兵马时,如今竟然接连告捷,没能忍住的道:“当初契丹进犯,连夺我们数城,边境告急,他们都不动,怎么如今却一个接一个都传出大败契丹的消息,他们是对父皇有意见?”
这句话落下,引得赵德林再一次侧目以对。
没办法,很多话赵德昭清楚的知道不能说与外人听。
外人不能说,自家的兄弟他是有话直说。
赵德林因此成为赵德昭的垃圾桶了,别管什么样的话,赵德昭全倒给赵德林。
“二哥有没有想过,其实是父皇忌惮边境的将领,根本没有给他们出手的机会?”这句话话音落下,赵德昭一顿,随后没能忍住咬牙切齿质问:“问题都在父皇不成?”
赵德林已经不知道在心里生出多少的叹息了,他此刻只知道一点,不把话说清楚给赵德昭听,天知道赵德昭会做出什么事。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父皇确实用杯酒释兵权达到了目的,以令军中大权都握在父皇手中,但也正因如此,父皇对启用的将士都有几分忌惮,并没有完全给他们上战场打仗的机会。平儿不一样,她对边境将领只有一个要求,打赢契丹,退兵马,以令天下安,边境安。”赵德林无可奈何的将两者之间的差距道来,赵德林道:“边境那些守将有那么听柴平的话,愿意为柴平所用。”
赵德林突然深沉的扫过赵德昭,赵德昭感受到一阵压力,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说错话,“难道不是吗?连父皇都有所忌惮的将领,手握兵马,柴平能相信他们会完全为她一个刚登基的皇帝卫江山?”
“这个江山不是她一个人的。边境中的将士他们哪怕未必愿意接受平儿成为皇帝,可是契丹进犯,倘若兵锋直入,受苦受难的是百姓,为将者可以不忠于君,须忠于民。卫我山河,保我百姓,那是他们应为当为之事。倘若不为者,必为军中将士唾弃,也将为天下人唾弃。”
柴平为什么敢放手大胆的用人,完全不怕边境乱起,因为她赌比起忠不忠于她,无数将领一定会忠于百姓,忠于这万里的河山,断不会放任契丹长驱直入。
赵德昭傻眼了,这,还能这样?
格局啊格局,赵德林突然意识到柴平为何不愿意相信赵德昭,纵然明知道问鼎的后果,她完全没有退却的意思,真让赵德昭上位,赵德林也能感受到整个朝廷的窝囊。
一个没有大局观的人,满心只有一己之私,真让这样的人上位,是国家之不幸,天下人之不幸。
赵德林有些庆幸柴平迈出这一步,否则这天下不定被赵德林搅和成什么样子。
“南边的叛乱平定了,北边的敌人进犯也解决了,这江山柴平是坐稳了?”赵德昭关注的重点在于,这样的柴平从此以后是不是必将成为大端朝的皇帝了?
怎么他觉得各方来势汹汹,却都被柴平轻易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