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 章(1/2)
第75章
话音刚落,朱元璋便伸手指了指摆在自己桌前那堆积如山般高的公文,示意让温良上前查看一番。
温良顺着朱元璋所指方向望去,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朱元璋面前那张宽大华丽的御案之上,已然被层层叠叠的公文完全占据。
甚至连一旁的地面上都还散乱地堆放着好几大摞亟待处理的文件。
此刻温良心中暗自懊恼不已,他竟然忘记了朱标平日里都会辅助朱元璋一同处理朝中政务。
如今自己给朱标揽下下这件麻烦事,那么眼前这些堆积如山的公文恐怕就只能依靠他独自一人去完成了。
遥想当年,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毅然决然地废除了丞相制度。
自此之后朝廷六部官员们便可直接向皇帝禀报工作事宜并承担相应责任。
这般改革虽说是极大程度地强化巩固了皇权统治地位,但与此同时却也给身为一国之君的皇帝本人带来了无比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毕竟原先需要经由丞相出面打理处置,各类大小政事。
现如今统统交由皇帝亲自决断处理,工作量如此庞大繁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温良回应道:“启禀圣上,后世自当有其独特高明的应对策略及方法。
而想出这些锦囊妙计之人更是非同凡响,正是陛下您的龙裔子孙呐!”
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致,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之色。
追问道:“哦?
竟是标儿的子嗣,不知究竟是哪一个后辈竟有如此非凡之才?”
他心中暗自思忖,莫非是自己当年未曾留意到的一颗明珠?
温良闻听此言,脸色骤然一变,额头上甚至冒出一层细汗。
因为想出这个办法之人并非朱标的后代,如果让朱元璋知晓实情,那么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尤其若是牵扯出朱棣篡位之事,恐怕洪武年间的朱棣必将遭受一场灭顶之灾。
眼见朱元璋神色愈发凝重,温良心知不能再隐瞒下去,但一时之间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就在这时,朱元璋突然沉声道:“不必顾虑,直言便是,朕绝不会怪罪于你。”
温良深吸一口气,似乎做出了一个艰难无比的决定。
心中默默念叨:“朱棣啊朱棣,今天我也只能对不住你了!
希望你不要怪罪于我才好!”
随后,他咬紧牙关,额头上冷汗涔涔,声音发颤地回应道:“回陛下,此人大名正是……成祖朱棣。”
话一出口,犹如石破天惊,整个宫殿瞬间变得鸦雀无声,死一般沉寂。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朱元璋打破沉默,缓缓开口:“你刚才所说之人可是成祖?”
言语之中带着难以置信。
朱元璋的眼神里闪过一抹讶异,他本以为温良会提及某个自己并不熟知的年轻后生之名
。然而此刻听到成祖朱棣四个字从对方口中吐出时,还是不禁感到诧异万分。
成祖朱棣......朱元璋轻声呢喃着这个名字,陷入沉思之中。
片刻后,朱元璋恢复镇定,但神情依旧严肃异常。
继续追问:“那么依你所见,他又是怎样处理那些纷繁复杂、琐碎难缠之事的呢?”
温良答道:“成祖朱棣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设立了内阁制度这一创举。
他精心挑选了一批博学多才、智谋过人的大臣进入内阁,让他们齐心协力辅助自己处理纷繁复杂的政务。
这些内阁大臣们各有所长、各尽所能,群策群力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出谋划策。”
朱元璋微微皱起眉头,若有所思地追问道:“内阁制度?它究竟是怎样运行的呢?”
温良毕恭毕敬地回答说:“陛下圣明,内阁制度实则乃一种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集体决策机制。
诸位内阁大臣会针对各类军国大事展开深入研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与建议,最终由成祖朱棣权衡利弊,拍板定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