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之始(2/2)
可不等她变脸,他又乖觉地将她拥在怀中,埋头在她脖颈间,舔舐那块被咬的地方。
钟离婉打算继续推开他的手臂软了下来。
风平浪静,男人毫不犹豫地远离,大步流星地往后殿浴池去了。
留下钟离婉难掩幸灾乐祸地一笑。
待到她有了倦意,眼帘半合,意识也逐渐模糊之际,有人轻手轻脚将她身上盖着的薄被掀开,一具满是冰凉水气的躯体贴了上来。
这些天来,她已渐渐习惯夜晚入眠时身边多出一人,也渐渐习惯了与其相拥而眠。
便懒得睁眼,任他拥抱,径自睡去。
——
顺宁七年九月二十。
钟离婉临朝,重掌朝政。
秋收在即,夏税已清,瘦了一圈的姜响捧着账本向诸人高声宣布今年税收。
北梁迁来足足千万人口,虽然其中青壮不足两百万,剩下的多是妇孺。
但钟离婉很清楚,自己要的是功绩与人心,便恩准两国百姓到了各自领土时,每一户人家,家中人口不论男女,只要年满十三,便能分得两亩地,官府再负责按那户人家家中人口帮忙起大小合适的屋子。
且五年之内,地里的收成将全归百姓自己,她作为君主,一分都不要。
慈幼令继续涵盖大越所有国土。
不论是随父母来大越定居的北梁孩子,还是到北境去定居的大越孩子,只要全家户籍都登记在册,一岁到十岁间,每月可得十五文月钱,不分男女。
这般大的手笔,今年税收数额,自然也不理想。
但这早在众人的意料之中。
无他,北梁太穷了。
钟离婉虽得了国土与人口,却不肯强征赋税,而是走的怀柔政策,要将两国百姓一视同仁。更是自愿让出重利,好让两国迁居的百姓,更快地在新国土上扎根,休养生息。
她要的是这些人真心实意地做她的子民,她要他们的后代,心甘情愿自称越人,永生永世,奉她为主。
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不过眼下的代价,是五年以内,仅凭从前田税、户税来负担这万千孩童的月银,注定入不敷出。
好在过去几年在周文和天工阁诸人的齐心协力下,大越蒸蒸日上,国库充盈,有这样持续亏损的底气。
所以姜响的汇报还没有结束。
他从袖中取出另一账册来,喜上眉梢地向人解释:
去岁春初,让所有百姓试种的玉米大获成功。
惊人的产量使所有百姓对朝廷感恩戴德,更是对钟离婉这位君主顶礼膜拜,无数人甚至自发自愿为她点起长明灯,愿她这样的明君延年益寿。在皇位上待久一些,再久一些。
今岁天工阁又一次捣鼓出来的新“任务粮”,也让一众百姓趋之若鹜,反应无比热烈。
上回的玉米,朝廷下令,要每户人家按自家情况,决定种一到三亩,最低一亩。
除了个别人乖乖听话,当真种了三亩外,绝大多数人都只种了一亩。
今年据说产量加倍的新稻,所有人都毫不犹豫地将手中领到的粮种全播了下去。
眼看着,就要到收获的时候。
那沉甸甸的,一看就比寻常稻子更重的麦穗,叫百姓心花怒放,拍着胸脯保证,今年定然丰收!
粮食产量在增加,她却不曾擡高税额,将新纳入的新民负担,加诸于与从前的良民肩上,而是坚持继续还利于民。
大越百姓的日子肉眼可见地富庶起来,导致粮税虽然原地踏步,但商税却在节节攀升。
国库每月给出去的慈幼月银是巨额不假,但大越境内黑户百姓却越来越少。
黑户少了,交税的人就多了。
税银低了,卖粮的人就多了。
朝廷各处粮仓丰盈。
家中既然有粮,谁人兜里有了钱,能死死捏着不往外花?
于是商道兴盛。
而富商们该交的商税,却是按他们所挣的每月收入交的。
这笔款项的数额一年比一年巨大。
今年不过截止夏收,所得商税便已是去岁天下粮税的总合。
足以涵盖慈幼月银的支出,甚至还有不少盈余。
“因此五年之内,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出入便能平衡,绝也不会损耗我大越太多国力,乃至动摇根本。”
姜响激动万分地宣布了这个结论,嗓音洪亮,欢喜之色溢于言表。
众臣见状,也跟着道贺。
有那有眼色的,毅然出列道:“我大越有今日之盛况,全赖陛下英明决策。恭贺吾皇,吾皇万岁!”
众臣有样学样:“恭贺吾皇,吾皇万岁!”
钟离婉听得更是满意,自得一笑,口中却不忘谦虚:“多亏有众爱卿辅佐有功。”
她特意往周文与汤法处眨了眨眼。
引得后两者相视而笑。
粮仓丰盈,天下民心皆在她手;
朝堂上百官俯首,君臣齐心,形势一片大好。
盛世,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