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科考(2/2)
更是只凭自己,挣脱了千年来禁锢住所有人思维的性别争议,将格局一举拔高到,要凭实绩,与古往今来所有君王一较高下的地步;
眼前这个谢南岳则是第二个。
事到如今,周文完全明白他的用意了。
他要用最简单却同时也是世人最难以置信的方式结束战争,赠与众生以太平!
之所以简单,是因为天下人都知道,能者居之这个道理。
之所以难以置信,也是因这方式过于简单。
按常理而言,若两国实力相差巨大,而一国有开明又圣贤的君主,要想吞并另一国,就该不断壮大自己,凭借真刀真枪打倒对方,抢其民,掠其地。
败的一方,当以鲜血为祭,昭告天下与青史,自己并非不争,而是争不过。
如此,败也败得漂亮,有血性,堪为枭雄!
谢南岳却觉得,既然钟离婉治国手段远超于他,他为何不能俯首称臣,让其直接治理北梁臣民?
未战先认输,于世人看来,是懦夫所为。
可他不明白,为何非要用战火纷飞,用万千杀戮,用累累白骨,来成全自己的名声?
那名声是能吃,还是能喝?他死后,能听见吗?
这道理浅白易懂得很。
可天底下谁人能做到将自己的东西,尤其是当自家祖宗留下的这份基业,还是皇位,国土时!
自愿献于他人?
说来容易!
周文扪心自问,换了自己在谢南岳的位置,他绝对做不到。
因此他对这个男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佩。
在钟离婉和谢南岳面前,周文久违地感受到了一种渺小和落后。
他开始反思,都说古人死板不知变通。怎么到了他这里,好像反倒是他被教做人了呢?
“周相以为如何?”
见他久不作声,谢南岳不由得挑眉轻问。
周文回过神,拿自己随时随地神游的习惯没法。
“倒也不必。”他回答:“周文明白陛下此举是为了打消一些人的疑虑,但事实上,还不必如此。”
北梁大军是必须要解散的,更不可能留在原籍。
哪怕轮流服役也不行。
长久留在故土,如何能斩断对故国的思念,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开始新生活呢?
何况谢南岳在军队中的威望就摆在这里,他方才亲耳听到那些离开的亲随说,只要谢南岳哪天后悔,想再度起兵,不论他们身在何处,必将应诏回转。
周文知道,此言非虚。
解散北梁军,将所有人发还原籍,并将其分散,才是明智之举。
“陛下容我再思量思量。”
此事干系重大,他必须深入梁国,先弄明白大部分百姓心中所想,再缓缓制定策略。
也要等金陵城那边的殿试结果出来。
看有没有人献上奇策。
周文就此在北梁住下,换上了北梁人的服饰,每日在谢南岳的陪同下,造访不同城池村落。
北梁人吃什么,他也跟着吃什么;北梁人穿什么,他也跟着穿什么;他们赖以生存的劳作方式,他也亲身体验;北梁人有什么禁忌喜好,他都一一记在心上。
谢南岳看着这样的周文,渐渐明白为何钟离婉会如此看重此人,不惜力排众议,甚至冒险提前与那群世家对上,也要将他破格提拔为右相,并放心地让此人大权在握。
莫说钟离婉那样精明的女人,就是自己,遇上周文这样的人才,也必会予以重用。
上苍好似特别眷顾越人。
钟离婉那样精明的君主,周文这样用心做事,心胸广阔的奇才,竟都送到了南越那边。
不过没事。
他笑着想,
争取不过来这些人,那他就主动把这边的百姓也给送到南越去,让老天爷不得不一起眷顾。
……
顺宁六年,七月。
周文启程北上满一个月后,大越朝有史以来第一次科举取士开始了。
如钟离婉与周文、汤法起初设想的一般,先从乡试开始。
这次能参与考试的人依旧是世家子,他们都赶赴老家原籍所在的乡镇中。
乡试地点,就在义学堂。
每处学堂最多可容纳十人答题。
考题更是钟离婉亲自拟定的,关乎她这些年来所推行的政令,与北梁情形。
但凡考生这些年来多关心一些民生,心系社稷,都能答得漂亮。
倘若连这些基本问题都答不出来,只一心想做锦绣文章,舞文弄墨做大儒的话……抱歉,请移步户部,到姜响那儿,乖乖交钱印书去吧。
当然这一轮里也有幸运儿。
毕竟钟离婉建设义学堂时,可是大手一挥,在大越每一座城镇,乃至村落,都盖了至少一所。
前来应试的世家子弟再多,也不过千人。
既然每间学堂都有至少三个名额能过,许多人便动了脑筋。眼看着学识家世都在自己之上的人去了一处学堂,自己便去另一处,只要没出祖籍所在之处,就都算数。
如此一来的,一千人里,竟有七百众都留了下来,这是钟离婉也没有想到的。
她很快意识到了这办法的缺陷,但事已至此,她只能暗自记下,第二回科举的规矩定要更加妥善公正。
至于这次,接手北梁要紧,没有时间让他们再考了。
所幸还有后面的两轮。
录取人数都是一样的,若他们没有真才实学,第二轮第三轮的时候定会被唰下来。
到时再看就是了。
到了第二轮府试,义学夫子也都参与了进来,应考大军的人数直线上升,彻底突破两千大关。
考试那天,府学用来充作考堂的地方,人山人海,寸步难行。
这回的试题,众人才一拿到手中,便都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