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小子(1/2)
廖家小子
自那日之后,周文对钟离婉的态度,有了些许的不同。
不再是从前那般尊敬守礼,恪尽职守却也坚决保持距离;忠心耿耿,但也始终带着一丝疏离的态度。
虽然自他返回金陵城,私下里钟离婉一直以兄长称呼他,他不婉拒,却也从不应承。
可如今,私下里,他似乎又有了从前在周宅中,一位兄长的风范。
他会在钟离婉语气生动时自然而然地搭腔,顺着她的话头说笑两句,甚至还会十分顺口地点评她当天的衣着打扮。
更会在换季时分,提醒她添衣,食用哪些正当时的菜蔬,养生补气。
钟离婉就知道,他到底是原谅了自己。
心中欢喜的同时,与周文相处更加融洽。
不少人也注意到了这点,生出了许多难言喻的龌龊想法。
若非每次在小书房里处理政务的时候,都有汤法在场作证,朝中流言蜚语都要满天了。
钟离婉自暗卫处得知了是谁在嚼舌根子,打算出手惩治。周文好不容易重新对她打开了心扉,可不能让这起子小人得罪了。
周文重情义,但比起兄妹知己,他最在乎的还是家中的钟离初。
哪怕眼下钟离初因为身份缘故只能日日留在府中与世隔绝,听不到这些流言,她也不打算坐视不理。
她必须用行动证明自己对周文,只有最为纯粹的兄妹之情,君臣之义,毫无半点私情。
才能服众,才能让周文放心地给她办事。
可就在她要出手的时候,诏城府突如其来的涝灾却打乱了所有人的阵脚。
此时正值盛夏,多雷雨,贯穿大越一半国土的东河河水暴涨,诏城府下辖的河堤决口,大水淹没了近万顷良田,二十余个县、上百村落,近六十万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惨重。
这是钟离婉即位以来,所遇到的最大灾情。
一看完奏报,她当机立断,宣召了周文、汤法二人进宫,与他们商议救灾事务。
“幸好去年各地丰收,我们又及时推行了青苗法,那群粮商本就囤有不少粮食,舍不得从朝廷处进粮,所以各地粮仓都是满的,赈灾是尽够的。”
钟离婉庆幸地说。
其他二人也深以为然,但要想救这涝灾,只是粮食可不够。
流离失所的百姓需要安置,就需要房屋,哪怕只是暂时的居所。
几十万人干吃饭,去年收上来的粮食再如何多也是要捉襟见肘的。
其次便是治安。
这般多一无所有的灾民聚集在一起,若无人管理,秩序必然混乱,滋生出恶心恶胆的恶徒来。
而且自古以来涝灾之后必有大疫,要想赈灾,同去的大夫和药物也绝不可少。
三人彻夜商议了许久,才订立了个大概的赈灾流程,到了第二天在朝堂上,又与百官商议了半天。
叫钟离婉深感欣慰地是,她平日里不曾给予厚望过的朝臣们这回倒是齐心协力,众志成城。
不但非常热心地给她出主意,不断完善她和周文、汤法的赈灾流程,还争先恐后地捐赠家财。
当她说出周文那句,大涝之后必有大疫,吏部尚书唐瑎更是主动站出来说,自个儿母家有百亩药田,更经营着金陵城最大医馆,可派遣五十名大夫与赈灾官员同往诏城府,救治灾民。
另外,唐家也愿意捐赠百车药物。
真可真是解了钟离婉的燃眉之急。
“爱卿有心了,朕代诏城府六十万百姓,谢谢你。”
她诚恳地说。
下了朝后,她对姜响使了个眼色,后者表示明白。
当晚便有消息送到了唐府:
姜响松口答应为他们家一位饱学之士出书立说。
不过唐家人还要做个小小的选择。
“贵府这位先生的文采着实斐然,我们是很愿意为其著书的。经过商议,我们决定推出两种合作方式。第一种,只印五万册,每册五百文,不过成书以后,你们如何处置就是你们自己的事了,我们只印这一版,银货两讫,不管后事;”
“第二种,印二十万册,每册二百文,成书后,你们想留多少便留多少,余下的,我们会送到各学堂的书房中,供所有学子翻阅,习读;他们要是喜欢,也可花二百文钱买走收藏;”
“这第二种方式,好就好在,若这本书后来供不应求,我们便自费印书成册,不再要你们多花一分一毫。”
供不应求。
长篇大论里,唐家当家人只听到了这么一句,便毫不犹豫地点头:“就第二种!”
五万册便是留在家中又有何用?他们求的本就是流芳百世之美名,哪怕这名一开始,只能平民学子之间流传。
但名声嘛,不就是跟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的么?
他对自家兄弟的文采十分有信心。
那些普通小民们看了,只会惊为天人,奉若神明。
抱着这样的想法,唐家只看完第一本样品,满意不已的同时,极为干脆利落地付清了全款。
户部与工部就此收入四千万贯。
其他世家见状,只恨自己当时在朝堂上的时候脑子转得不够快,立场表达得不够坚定。
否则这刊印发行的第一本书,怎么也该落到自家头上才是。
无论他们回过神来后,如何捶胸顿足,如何捧着如山的银钱到姜响面前卖好,钟离婉都暂时顾不上了,只吩咐姜响自己看着办,包括那四千万贯,登记造册后,也不要急着送入国库。
“且看看诏城府灾情如何,若是物资不够,这些钱正好能救急。”
姜响会意。
不错,这回前往诏城府主持救灾事宜的钦差大臣,不是旁人,正是周文。
虽是他自请前往,但钟离婉也是十分赞成的。
她知道,他那满满一屋子的东西里,恰好有一两本,说的便是救灾与治水。
而且这回周文在去之前,还带上了工部的许多官员,更是带上了,他刚刚研制成功的,那名为水泥的配方。
这场天灾在某种层面看来,更像是要验证他们这近一年的变革成果。
周文到了地方以后,大水已褪,只是百姓们的家园已毁得不成样子。
他们在各府城外的空地上,就地搭了些茅草屋,每日清晨去官府所设的粥棚领了口粮,随后便回到自己所居之处,蜷缩成团,失魂落魄。
明明是活人,却毫无生机。
这是周文生平第一次亲眼看到灾难过后的人生百态。
他穿着常服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到安置难民的地方转悠了一圈回来,大受震撼。
却也坚定了他要用自己超出这个时代许多的知识,去改变这种情况的决心。
既然老天赠他这多出来的一世,他就不能只顾自己。
他于是马不停蹄地将自己出发前就与女帝,汤老等人商议下来的救灾流程一一践行。
第一步就是为灾民们重新挑选一片适合居住的地方,地方一定要开阔,却也要安全干净。
随后周文让府兵们五人一组,敲锣打鼓地告诉灾民:
凡是年纪在十五至四十岁的成年男子,只要有心,有把子力气的,可以自愿加入朝廷的‘重建家园队’,用朝廷给的材料,建立居住条件更好的房屋,每日朝廷不但包三餐,还会给他们每日三十文的工钱;
若是妇孺,愿意去后厨帮忙做活,又或是领了朝廷所发的布匹,帮忙制作成衣,朝廷也会给她们一日二十文的工钱。
当然这些都是额外的,若有人需要在家中照顾病弱的亲人,腾不出手,又或是不愿做活,朝廷每日的救济口粮也是不会断的,到时安置屋盖好了,也会按需分配给他们。
“大人这样做,只怕会纵容那些喜欢偷奸耍滑的懒骨头。”
当地县令听到这般命令,立即摇头说,一点都不看好周文的做法。
周文却不甚在意,反倒对这位敢于当面直言的县令有了一丝好感。
“本就不是为了他们。”他笑着解释:“我想帮的,是那些想要自救,对生活还抱有一线希望的人。”
县令没懂,但看周文这些日子来的行事,他知道这年轻人是陛下非常看重的新锐,既然已经知道后果,还要如此作为,定是有他的用意在其中,便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照着他的意思去做了。
……反响竟然出乎意料地好。
虽然确有人如他所说,只喜欢无所事事,坐享其成。
却也有近半数人积极响应号召。
选定安置村的建立地点以后,这帮人便火速开工。
都是做惯了粗活的壮年男子,周文定下的户型也不难,很快一排排屋子便建好。
分房子的时候周文也是有规矩的,若家中老弱病残占多数,便优先分配;若家中有壮年出力流汗的,也优先分配;
此举让那些出过大力气的人家热泪盈眶,直说老天长眼,钦差大臣也是个是非分明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