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醒掌天下权 > 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1/2)

目录

开诚布公

顺宁四年,春耕大典刚刚落下帷幕,一道来自女帝陛下的新令又震动了天下:

即日起,大越各城各县乃至各村,都要建成至少一座义学。

所有五岁至十岁的孩童皆可入学,读书识字,却不必交任何束修。

超过十岁的孩童,若还有向学之心,只需每月交足三十文,便可得到旁听资格。

朝中文武百官早在年前就听到了风声,可等到圣旨真正下来的这天,他们还是神色各异。

本以为,女帝顶多只会在几座大城中修建这样的学堂,却没想到她一来就是这样大的手笔。

虽然惊诧,可朝中却无人唱衰此事。

因为众人下意识想到的,是那传说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怕是真的有了极大的成效,才能让女帝有如此底气。

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工部与户部合力修成的几座工坊之上。

各地如火如荼在建的学堂他们并不关心。

那诸多学堂盖成后,从这几座工坊里运出去的成批木箱,才是他们最想探究的秘密。

钟离婉也清楚他们的意图,早已下旨在工坊四周设了府兵把守。

造好的纸,印好并制订成册的书籍,统统被封存在箱中,从工坊出去到抵达各学堂的一路,都有至少五十人的府兵护送。

打从知道箱子里头都是给义学堂,孩子们读书识字用的纸张和书籍,还都是不要钱的以后,这些自平民中来的府兵各个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自动自发地彻夜守卫。

只要义学能够长长久久地办下去,等到他们娶妻生子了,他们家中的孩子,不都是受益者吗?

还有年轻府兵虽未成家,但他们都是家中长子,下头还有不少正当年纪的兄弟,正好是该入学的时候。

因此他们恪尽职守,导致世家们的爪牙,根本渗透不进去。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学堂建起,第一批孩童们在父母忐忑又难掩激动的随同下,一个个报了姓名,年龄,夫子核对过户籍资料后,点点头将人收下,又转身拿出一套文房四宝并两本书籍,交给孩子的父母。

“收好了,十日后来上学。这些纸张笔墨,等用完了,学堂还会发的。不过,这些只能给孩子在自家使用,不可转卖他人。若你们私下出售谋利,是要被治罪的。”

“徒五年,流三百里,往后你们家的其他孩子,也不能再入学了。”

夫子如此这般叮嘱。

带着孩子来报名的父母的先是吓得脸色苍白,随后连忙辩解:“不会不会,绝不会卖的,这些都是陛下的恩典,陛下愿意让孩子们一文钱都不交就能读书识字,还送这样多的好东西,我们再不懂事,也不会拿陛下的好意去换钱,那也太没有良心了!”

孩子的父亲越说越是生气,大义凛然道:“非但我不会这样做,我也不会允许让别人这样做,倘若叫我发现有什么人不把陛下的恩典当回事,我一定去官府告他!”

“对!告他!”孩子的母亲在一旁搭腔。

身后排队的人家听见了,也跟着附和,态度十分坚决。

夫子见状,眼中划过一丝笑意,点了点头。

“那我就放心了。”

于是世家们用尽各种手段,花费了重金,好说歹说,另外拿了一本千字文,一本百家姓,才好不容易从一名实在受不了这重利相诱的百姓中,得到了一张纸,和那两本印刷的书籍。

没过多久,其他世家也有样学样,如法炮制地得到了这些东西。

纸张确实跟蔡家最便宜的蔡侯纸没有分别,甚至质量还要高上一筹。

但那两本书籍……

汤法的字,众人都是眼熟过的。

看着每一本书上,别无二致的文字,世家老祖的心沉了下去。

“好本事,大手笔。”

他倏然叹道。

万千本书籍都是一样的字迹,据说还并非人手所写,所以一本书从拓印到装订成册,不但只需要半天时间,还能成批出炉。

虽还不甚清楚这是如何做到的,但他已经明白这种技法的重要之处。

“怨不得汤法对她死心塌地,还亲自找来门生,到偏僻乡下,教那些贱民读书。”

此事注定载入史册。

这第一批书籍也定会被万千百姓珍藏在家。

岁月无情,文字却能永存。

汤法这手字,和他的名字,将随着这前所未有的创新,永垂青史,流芳百世。

这对求了一生贤名、清名的汤法而言,就是最致命的蛊毒。

“老祖宗,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做?要不要,给他们找些事情,让这义学办不下去?”

一旁有人轻问。

老祖白眼一瞪:“都说多少次了,义学不重要!乡野贱民能读书识字又如何,难道真能与我等比肩?如今最要紧的,是这两种技法。”

“可是老祖宗,女帝派了许多府兵把守,那些人,也都是贱民出身,还是一群蛮不讲理的莽夫。前些年女帝清查田地的时候,被养得对女帝言听计从,我们的人每次走近还没说到正题,他们就开始目露凶光,都抽刀子了。”

他头疼地说:“而且这些人也只是守卫,里头发生了什么,他们也不知道啊。”

世家老祖听了这话,默默收回那句让他不计成本地砸下重金买通府兵的话,沉吟片刻,发现还真是无从下手。

工坊外头是不近人情只认女帝圣旨的府兵。

里头又全是姜家和汪家自己的人手。

都是世家,虽说那两家的势力不算鼎盛,但两家联手,与自家相差也不算太大了。

世家之间默认,若双方实力名声相差无几,是要互给面子的,何况这等技法如今更算不上是某一家拿出来借给皇家的,而恰恰是皇家拿出来,作为为民谋利的东西。

那这就是公器,眼下更被世人所知。

他们就算动了手段偷了来,也不能再光明正大拿出来为己谋私利了。

“那就退而求其次,你去准备些礼物,送给姜响那小子。等什么时候他准备拿这样技法出来揽钱了,咱们必须是他的第一位主顾,必须在其他人之前。”

世家老祖很快就做出决定。

著书立说,乃饱学鸿儒的毕生所求。

但如此技法,却能将这等鸿儒的门槛拉低。

当然,这样的门槛是高是低,千百年后的人又怎会清楚呢。

只要名声能够留下来,就是最大的收获。

而第一批成书的,名声总会更加显赫,就算散尽一半家财,也是值得的。

因此,他们绝不能落于人后!

哪怕是送钱,也得是第一个上门送钱的!

……

黄石村。

张家兄弟们精疲力尽却满面笑容地回到家中。

“回来啦?正好开饭,把手洗干净了。”

张大娘笑容满面,一边招呼儿子们,一边催促在灶房里干活的儿媳妇们将做好的饭菜端上桌。

“爹,你看,这是我今早去领来的纸笔,砚台,还有,这是书。”

二房次子,今年刚满七岁的小山捧出新得的宝贝。

张家老二闻言赶紧洗了手,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些他平时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一脸赞叹。

羡慕得其他人连忙问自家到了年纪的孩子有没有领到。

见状,家里的其他孩子也有样学样,拿出自己的那份,给父亲把玩。

“陛下真是大方,我上回在城里干活,旁边刚好就是书铺,当时有人来问价,一刀纸就要五文,一根最差的笔要五文,一本书更要百文,要是字迹好看的,还要五百文。陛下却说送就送了。”

还是这么多孩子一起送,也没说一家人要共用一本什么的。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千字文,无比缱绻地抚过上头文字的一笔一画。

很神奇,他根本不认识这些字,却觉得它们好看到了极致。

“儿子,到时上了学,一定要好好认字。”他不由自主地叮嘱一旁的小儿子说。

“我会的,就像小宝弟弟一样,我也要认很多字!”

“爹的小山真有志气!”

张大娘乐呵呵地看着儿子和孙子说话的场面,余光扫见其他过了年纪的孙子也是一脸艳羡地看着正当年纪的弟弟们,她心中一动,扬声说:“甭羡慕人家,陛下不是说了,五岁到十岁的孩子读书不要钱,但过了这个年纪,要是有向学之心,只要交三十文钱也能旁听。你们几个,要是也想去,奶奶我出钱!”

众人先是一惊,随后又满脸欣喜。

“奶奶,我真的能去吗?”说话的是三房的长子,今年满打满算,刚过十一,恰恰好超出了政令所定下的线,这些天看弟弟们兴高采烈的,心中正难过呢,一听这话,便忍不住了。

张大娘慈爱地抚着四孙子的头:“当然了,只要你是真的想学本事,奶奶一定送你去。不过奶奶丑话说在前头,你们到了这个年纪,未必学得到多大的学问,所以地里的活也是不能丢的,农忙的月份,就留在家里帮忙,平时下学回来,该你做的事,也不能不做。”

免得长大后,高不成低不就的,没有读书人的本事,还学了读书人的一身病。

张大娘这样思衬。

托当今陛下和老天爷的福,去岁地里收成极好,卖给朝廷以后,得了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多的银钱。

如今他们张家,家底厚实着呢。

别说只是供几个孙子上学,便是几个眼馋的儿子一起供,供个十年八载的,也是不在话下的。

可她不想让家里人觉得自家发达了,不再是地里刨食的了,就学了有钱人家的做派,只一心惦记着分家里的钱财,而忘了家人之间的感情。

钱财是好东西,可人总要有自己立足于世的本事,才最要紧。

“奶奶放心,家里的活我也不会落下的!”

张小川斩钉截铁地回答。

家中其他超出了年纪,却也对学堂生出向往之心的孩子也纷纷跟着答应。

“好!那你们也去!”

张大娘拍板定案。

“快些吃饭,吃饱喝足了好好睡一觉,明天你们几个还要帮着去把学堂建起来,记得好好干,不许偷懒,也不许敷衍了事,建这学堂不是为了旁人,而是为了你们自己的儿子。”

她又催促。

“娘,放心吧,这道理我们懂得。不止是我们,村里去帮忙干活的,就没一个偷懒的,活做得又快又好。那学堂,再有十天半个月就建完了,漂亮又宽敞,还舒适,保准让金陵城来的夫子满意,也能装下咱们村所有的孩子!”

张家老大笑着回答。

“那就好。”

张大娘也跟着笑了。

这日子啊,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

“斧头哥哥,等到学堂建成,你要来上学吗?”

张衡一边熟练地帮忙热着羊奶,一边好奇地问。

“去。”

刘胜怀里还抱着妹妹小桃花在哄,小小的脸上却满是坚定。

“我虽然不像你,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所有字看一遍就会写,但婉姐姐说过,我有经商天赋,如果能够识字,长大后做生意能事半功倍。更何况……”

看了一眼门外,见祖母还在院子里忙活,四下也无外人,才低声说:“你不觉得这一切都非常巧合吗?”

“什么巧合?”

“你仔细想想,咱们的日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好过的?是不是那个贪官下马,我爹爹被放回来开始的?紧跟着朝廷又主动在秋收收粮,现在又是义学。”

“但在贪官落马之前,咱们这里只来过两个外人,也只有这两个人知道我们需要什么。”

“你的师父阿岳,和我的婉姐姐?”张衡双眼一亮。

刘胜认真地点点头:“贪官落马的时候,人人都说是因为得罪了金陵城里的贵人;朝廷主动在秋收收粮,又说是因为陛下私访民间的时候,看见被奸商盘剥的小老百姓。”

“你再想想,婉姐姐临走前对我们说的话。”

张衡记忆极好,刘胜只点了这么一句,他就全想起来了。

——“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天下最能出得起价钱的东家,唯有帝王。”

——“你们要逆流而上,希望有一天,能走到我面前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