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万方同风(1/2)
贞观三十三年的第一缕春风尚未吹化渭水薄冰,鸿胪寺的译官们已经忙得脚不沾地。来自三十六国的朝贡使节挤满了长安城的客馆,最偏远的室韦使团甚至提前三个月出发,就为赶上元日大朝会。
\"陛下,这名单怕是有误。\"马周捧着厚厚的《万国朝贡录》,老花镜滑到了鼻尖,\"林邑、真腊之后,怎么还有个'骠国'?老臣为官四十载,从未听闻此国。\"
李承乾接过名册,指尖在那个陌生的国名上轻轻一点:\"马卿且看备注——骠国位于天竺以东,国人善驯象。去岁有骠商随海船至广州,见大唐文明昌盛,归国禀报后,其王特遣使来朝。\"
正说着,殿外传来一阵清脆的铃音。晋阳公主领着几个异装少女翩然而入,她们身着五色纱丽,眉心点着朱砂,行走时脚镯叮咚作响。
\"皇兄,这是骠国公主妙香和她的伴当。\"小公主笑着介绍,\"她们在太医署学医三月,已能背诵《千金要方》了。\"
为首的骠国少女盈盈下拜,汉语虽生硬却字正腔圆:\"蒙大唐皇帝天恩,小女子得习圣术。归国后必建医馆,救死扶伤。\"
李承乾饶有兴趣地问:\"骠国多瘴疠,可知如何防治?\"
\"回陛下,当以青蒿、菖蒲煮水沐浴。\"妙香对答如流,\"另按孙真人教导,死水需填,污水需疏,饭前便后需洗手。\"
老宰相马周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他依稀记得,三十年前先帝在位时,这些化外之邦还被统称为\"蛮夷\"。
\"陛下开创的文明交融之局,老臣算是服了。\"退朝后,马周对杜如晦之子杜构感慨,\"连万里之外的骠国都慕名而来。\"
杜构如今执掌鸿胪寺\"文明司\",闻言笑道:\"马公有所不知,去岁海商报告,波斯湾沿岸已有'小长安'之称。各国商贾云集之处,必仿唐制立市、办学、修医馆。\"
元日大朝会比往年更加壮观。大明宫前的广场上,各国使节按《大唐宾礼》排列,服饰各异却秩序井然。当李承乾身着十二章纹衮冕出现时,三十六国使者齐刷刷行唐礼,动作整齐得如同演练过千百遍。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声中,阿蛮注意到一个细节——各国使节的贺表都用汉文书写,且笔迹工整,绝非临时模仿。最令人称奇的是骠国使团,他们竟用金粉在芭蕉叶上抄写了《道德经》作为贡礼。
\"骠国何时有了懂汉文的人才?\"阿蛮悄声问身旁的康留堂。这个粟特少年已成长为得力的通译,精通七种语言。
\"听说去岁有个落第举子随商船南下,在骠国开了蒙馆。\"康留堂翻着记事竹简,\"对了,那举子叫王玄策。\"
朝贡环节结束后,李承乾宣布了一项震惊四座的决定:在长安城南兴建\"万国博览苑\",永久展示各国文明精华;同时设立\"万国学院\",招收各族学子研习大唐典章制度。
\"朕常思,昔年孔子欲居九夷,今日何妨使九夷来居华夏?\"皇帝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自今往后,凡愿习唐制、行唐礼者,不论出身,皆可入仕。\"
这道旨意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朝中保守派大臣纷纷上书劝阻,连一向开明的魏征之子魏叔玉都委婉表示\"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面对阻力,李承乾在温室殿召见了几位心腹。阿蛮献上一卷《西域见闻录》,指着其中一段:\"陛下请看,这是臣在波斯所见。大流士王宫墙上刻着'朕治下二十三省,每省皆可奉其神、行其俗'。连异族帝王都知包容,何况我大唐?\"
\"说得好!\"晋阳公主捧出一叠医案,\"这是各国学子在太医署的学习记录。倭人细、波斯人精、吐蕃人勇,各有所长。若能取长补短……\"
李承乾拍案而起:\"朕意已决!不过——\"他狡黠一笑,\"得给老臣们个台阶下。\"
三日后的大朝会上,皇帝使出了杀手锏。他命人抬出一口青铜大鼎,鼎上铭文斑驳难辨。
\"诸卿可知此鼎来历?\"李承乾环视群臣,\"这是周天子赐予楚国的'夷夏鼎',上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连先秦都知道夷夏一体,难道我大唐反要倒退?\"
马周老泪纵横,颤巍巍出列:\"老臣愚钝,今日方知陛下胸襟可比周公!\"
保守派见状,再不敢多言。随着\"万国学院\"的筹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多民族官僚体系开始在大唐萌芽。
春分这天,阿蛮奉命接待一队特殊的访客——由波斯王子卑路斯率领的流亡学者团。泰西封陷落后,这些带着典籍和技艺的智者历尽艰险,终于抵达长安。
\"感谢天可汗收留!\"年轻的王子用新学的汉话说道,\"波斯虽亡,文明永存。这些典籍记载了我国千年智慧,愿献予大唐。\"
阿蛮翻阅着那些羊皮卷,突然在一幅星图前驻足:\"这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