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9 章(2/2)
周冬冬按照自己知道的知识理解,如果亲娘不是外祖母的女儿的话,那他也就不是外祖母的外孙呀,同理小舅舅也不再是他的小舅舅。
这件事很重要很重要的,可前面几次联系的时候,他忘记问亲爹了。周冬冬既想亲近外祖母和小舅舅,但又不想骗人。
周遇之也有这方面的担忧,如果周冬冬和王家没有关系,那对于大事是不利的。不过这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于是他想了想道:“这件事等下次联系的时候,我们问问你爹。”
“不过冬冬,即便是没有血缘关系,你也可以认王老太太为干亲。这样你外祖母,小舅舅也和爹一样,都是你的亲人了。”
周冬冬眼前一亮,“对哦!爹你好聪明!”
有了干爹,当然也可以有干外祖母,干小舅舅。这样外祖母就还是“外祖母”,小舅舅也还是“小舅舅”,一样是亲戚啊!
周冬冬顿时又高兴了。
他拿出自己已经写了一半的计划书,准备在路上把它写完,不懂的就问爹。
爹说他们这次会路过他的封地泰宁郡,还会在半坡村停留几天祭祖。到时候正好把计划书给金秋他们,让他们从现在就开始培养人才,争取早日把大封地接回来!
而与此同时,“周督主要给幽州百姓们送亩产两千斤的新粮种”一事,也随着周遇之的特意安排,沿着他们前进的方向从京城传到了黄州,再传到青州、幽州……
……
玉泉县,半坡村
金秋和孙有才忙忙碌碌,紧张得不行。
“屋子打扫过了吗?”
“熏香点了没?”
“督主和小少爷爱吃爱用的东西都准备妥当了……吗?”说到这里金秋就卡壳了,看向旁边的孙有才道:“你知道督主和小少爷喜欢吃什么吗?”
孙有才摇头,“小少爷的知道,毕竟我们在小少爷身边也待了一些时日。但督主的性子你是知道的,打听这个和找死差不多。”
金秋一拍头,“是啊。”
“那现在要怎么办?”
“我们四个被派到小少爷身边后不久,就一起来到了这里,先是做调查,然后就做了属官,可现在督主和小少爷要来了啊!”
“阿青姑娘写的信你也是看过了的,督主和小少爷会在半坡村住两天,还会祭祖。因此吩咐我们先将屋子收拾出来,并准备好祭祖需要的东西。后面这个简单,往隆重里折腾就好,但屋子要怎么布置?怎么布置才会合督主及小少爷的心意?”
而且最要紧,他也不想跟人明说的是,小少爷现在已经不是奉恩将军了,而是享有一郡之地的泰宁侯,整个泰宁郡都是小少爷的封地。
不是三个村子,而是有几百个村子!
换言之,小少爷真的能够左右某些官员任免了。
这也意味着他梦寐以求的“长史”官职不再虚无缥缈,而是就在肉眼可见的前方,随手可得的同时,竞争也激烈许多。比如如果这次的接待没有办好,这份恩宠便有可能散去,只要想到这一点,金秋愁得觉都睡不好。
相比之下,孙有才倒没有他那般紧张。
两人虽然同为属官,但一正一副,而且孙有才最开始并不是为了升官,而是为了让家人有一个更好的环境,不再受苛捐杂税的盘剥才决定到半坡村来的。
所以对于升官,他也没有金秋迫切。
不过和金秋一样,他对即将到来的督主和小少爷一行还是非常重视的。于是在金秋嘟囔着“不行,我得去刘梁那里拿些好东西”时,他一连几天都忙碌于宅邸的整理与修缮之中,凡事亲力亲为。
见状其家人便好奇问道:“你这些日子都在忙些什么呢?可是那位金大人又要到京城去见小少爷了,所以你一个人做两个人的活计?”
孙有才狠狠地扒了两口饭,垫了垫肚子后才回道:“不是,是督主和小少爷要来了,我和金秋近日都在忙这事。他去倒腾东西,我来修缮宅院。”
“而且督主还带了红薯……”
“小少爷要来了?!”
家中最为年长的孙祖母不等他说完便打断道:“就是那位小少爷,今年才三岁多不到四岁,要再过两个月又一十八天才过四岁生辰的那位小少爷?”
“我记得他的名字是‘冬冬’这两个字,是也不是?”
“他要到这儿来了?”
孙有才看着激动的祖母,点点头,“是啊,小少爷是叫做冬冬。此番是督主要往幽州犒军,所以便带着小少爷同行。”
“祖母您……”
“哎呦你这孩子,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早说!”身材瘦小但力气却很大的孙祖母将孙子拍了个踉跄,然后饭也不吃了,高兴地往外走,“不行,我得告诉木头媳妇去。”
随后孙母也放下了筷子,擦着手站了起来,“你们先吃,我去外头走走。”
孙大嫂、孙二嫂、孙三嫂同样如此,然后是孙小妹、孙家的孙子孙女们,纷纷以最快的速度吃完了饭,一溜烟跑了个没影。
孙有才茫然四顾,看向同样抓紧时间吃饭的孙父及几位兄长道:“爹,大哥二哥三哥,她们这是怎么了?”
不过孙父没理他,放下了碗筷道:“我也出去走走。”
孙有福、孙有禄、孙有寿同样如此。
最后还是排行第四的孙有喜给他答疑,“五弟,祖母她们是去告诉其他人这个好消息去了。你当祖母为什么知道那位小少爷要再过两个月又一十八天才过生辰?那是因为她们都记挂着呢,一直在给他准备生辰礼。”
“所以她们听到小少爷要来,才会一刻都坐不住。”
“其他人也一样。”
一个只收人头税、田税和商税,废除了其他各种税,还给治下的百姓们不分男女,不管大小每一个都分了地的侯爷,大家都好奇着呢。
孙有才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