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 调令 ◇(1/2)
61调令◇
◎丰献二十年春,安南县一片宁静祥和。
学子挎着娘亲做的麻布◎
丰献二十年春,安南县一片宁静祥和。
学子挎着娘亲做的麻布包,朝站在院门外的一众至亲挥手道别。到村口等到同窗们一起,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地往县城蒙学堂去。
男子扛起墙角放着的踏犁,到自家农田里翻垦育秧。
先是挖开挡住渠水的土块,待浸透每一处,土包就显露出来了。
再用农具捣碎、揉撵、摊平整,赤着脚摸索石块,捡掉多余的树枝。
最后在拾掇好的秧田里均匀的撒上种子,静静等待一垄又一垄的秧苗长成。
女眷多数进学做工去了。
世人大都对女学存有偏见,可安南县百姓却坦然接受了。
家中无论男女,都将近识字两载。以往忙完农活,要么在村里学字,要么在官道碑处,要么在休沐日去蒙学堂。
现在女子们有夫子教、有学子服,还有饭食提供,日后还有活计提供,帮着做买卖……
这种好事,谁要是拦着自家女眷不让去,早就被族里人骂了个遍。
扣他一个愚昧无知,阻拦家里、族中兴盛的帽子,要求他当众跪着给列祖列宗磕头认罪!
除了走不动道的老妇人,基本上都到女学来报到。
毕竟今年起要交人头税了,进学就省了口粮,还有诸多好处。
“文娘,你怎么也来了?”河中乡送闺女进学的妇人惊呼。
文娘捂嘴笑道:“县衙并没有限制年龄,我想多识些字,就来了。”
“这……那我也可以吗?听说还会教做纸裘、纸被技艺。”
“当然可以,还能给家里省不少口粮呢!”
其他犹豫不决的女子,听到两人对话,也下定决心试试。
官报上说得明明白白,随时欢迎女眷入学,若有不适,与夫子表明缘由后,得应允即可离去。
女学子众多,女夫子数量有限。
即便富户乡绅家来了十几位,加上制衣坊几个掌柜和管事,还是很紧缺。
每个学室只能多塞些人,按照识字多寡分开教学,还从中聘请了小夫子,安南女学才顺利地办了起来。
花的银钱一点都不比蒙学堂少,幸得安南县衙家底厚,不然可真办不了多久。
各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正事忙活,各家各户,也为生计和未来操持着,一切都朝着期待的方向发展。
州府却没有如此安定。
先是,各县哭诉百姓抗拒交纳人头税。
各县县令来报,夏秋两季税粮交纳后,只勉强够一家老小支撑到来年春耕,若再收缴人头税银,百姓怕是活不下去了。尤其是西留县百姓,鱼虾税就已经够头疼了,再来一重税赋,乡民们怨声载道。
再有,京都三殿下频频来信求助。
对排兵布阵,都能讲得头头是道的州府一干人,实在是不擅长从朝中搜罗可用之人,也无法插手后宫纷争。
自打一意孤行把四公主送去和亲,贺贵妃对官家爱搭不理。
起初觉得理亏的天子,还有耐性哄哄她,送些奇珍异宝,后来腻味了又沉浸到别处的温柔乡。
据信中所言,官家已有三月不曾踏入贺贵妃寝殿。后宫向来是只闻新人笑,不见旧人哭。即便是当朝贵妃,若失宠了,一应待遇也大不如前。
心疼母妃的三殿下身边无人可用,只得询问舅父有何妙计。
贺笠失神望梁,他能想出什么妙计?名为一州州牧,恍若一无所有。
州牧府议曹、兵曹、幕僚都想不出好点子,他们大男人真不知道如何教女子博得圣心,何况是如此凉薄之人。
虔州下辖州县百姓孤苦无能为力,自己空有一身抱负无从施展。
三殿下求贤若渴,他亦然!
“贺州牧,您没发现哭求减轻税赋的文书中,缺了安南县吗?”见贺笠仍沉浸在自己的悲戚中,柳簿曹忍不了了。
“你不说我都不曾留意,这是为何?”少了一个县哭穷不是更好?
“去岁才从下等县升为中等县,增缴人头税,无异加重县衙负担。可安南县未有只言片语,不正说明并不惊慌,游刃有余吗?”本就看好安南县县令,此时不言更待何时?
“虽说安南县最早栽种三熟稻,可其他县亦然。你可知,乐尧又做了何事?”贺笠精神头起来了些,毕竟乐尧是个挺有才干之人,自己或许能把三殿下的困扰与他说说。
念头一起就被按下,对方尚不是心腹,牵扯后宫之事,更得谨言慎行。
柳簿曹早前从驿夫口中,知晓了安南香酒楼、安南民驿、三季稻、蒙学堂、官道碑等事,近两年倒是不曾关注了,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搞出了新名堂。
“容下官查明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