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 游学的秀才 ◇(2/2)
“我知道官舍的用处,可你们的衙役们也住这里?”不可置信地说。
“自然,因着数年无人来访。官舍与其闲置,不如让衙役们暂住。”
“你……你们安南……”
“挺为衙役考虑的。”另一学子出声,打断前者的话,推推搡搡地进了屋,留下一干仆从在外。
“你干吗?我还没说完!”张秀才气急败坏道。
李秀才自顾自地倒了杯热茶:“喝杯茶,消消气!我们在安南县衙暂住,张兄还要质问对方对错,考虑过后果吗?”
卢秀才帮腔道:“对啊,张兄过于冲动了些。”
张秀才甩袖后退半步:“我等有秀才功名,出自蒙正书院,区区安南县令,难道还敢谋害我等不成?”
“自然不会,可我等是为四处游学,体察民生疾苦,争得一时之气,又有何益处?”
“可他们安南……”
“且四处看看先,再不济等回了书院,向夫子说明便是。”
……
其他屋里的衙役,正在讨论这三位学子。
“啧,当这些读书人的仆从也太惨了吧!”看到他们大冷天站在屋外,只能偷偷原地跺跺脚暖和身子,廖三没忍住感叹。
“还是当衙役好,住得好,吃得好。”于都头说。
“可,能读书肯定好过当衙役啊!”大户人家的仆从,是要认字的。
“养家糊口才是正经事。”李铁牛插了一句。
“当都头了,还是一点没变,只惦记填饱肚子。”廖三伸手锤了他一拳。“浑身硬邦邦,你是吃石头了吗?”
“照着蒋县蔚教的好好练,你也可以。”
“来比划两下。”于都头跃跃欲试。
廖□□到一旁,假装自己不存在。
官舍这边热闹着,官署里也在讨论这三位学子。
“原来蒙正书院这般了得?难怪一个个鼻孔朝天呢!”蒋留声说。
乐尧在上头默默听着。
李业成开口问道:“那这几日,县衙要给他们提供饭食吗?”
黄禄:“膳堂的饭食,只有县衙当值的人才可享用。平白多出十几张嘴,开支可不少。”他现在管理县衙内部账簿,可心疼每日要花在炭火、食材上头的银钱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终于体会到刘良掌管安南县钱簿的苦楚。
“既然能四处游学,想必家底颇丰,膳食哪劳我们操心。”蒋留声嗤笑道。
看刘良欲言又止,乐尧便问:“刘县丞,你如何看?”
“下官听闻游学之人一为寻访名师,二为体察民情,三为游玩享乐。可无论他们真实目的如何,但凡来到私塾、县学、书院,都需要以礼相待。
我们安南无私塾、县学,这三名学子又是来自蒙正书院,若招待不周,安南县怕是会成为文人墨客的禁地。”
刘良的意思很明确,还是招待膳食,对方吃不吃是他们自己的事。
尽好地主之谊,遇事也占理。
“言之有理,膳堂那边便多备些吃食。”
县衙备了饭,三名学子却想去酒楼尝尝鲜,洗漱一番直接坐马车出府了。
“就这家吧!安南香酒楼,大俗大雅。”真正的原因是,东大街就安南香酒楼,勉强入了几人的眼。
掌柜热情迎客,张秀才自报家门道:“我等乃蒙正书院学子,游学贵地,暂住县衙官舍。”
“失敬失敬,贵客楼上请!”
掌柜可不清楚什么蒙正书院,游学什么的。他只知道眼前三人住在县衙,那就是贵客!
可算找回了排场,张秀才微微擡起下巴,轻摇折扇,端的是风流倜傥。
后头两位秀才也朝四周微微一笑。
等几人上楼了,食客们好奇发问:“他们是谁啊?”
伙计们小声回道:“在县衙借宿的。”众人恍然大悟。
没有看菜单,直接要了几道招牌菜,拒了掌柜介绍,三人在包厢里大吃特吃起来。
“这肉香而不腻,确实称得上招牌菜!”
“鲜蔬爽口嫩滑,冬日里能吃上这些,安南县也没书中记载那般穷苦啊。”
“贫无立锥、三旬九食、蓬户瓮牖……言过其实了。”
“果然还是要四处游学,才知世间事!”
……
作者有话说:
[1]宋真宗《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逐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外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