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 游学的秀才 ◇(1/2)
37游学的秀才◇
◎天寒地冻,离年关不足一旬,县衙照例值守,竟有远方游学之士来访。
“乐县令,外头来……◎
天寒地冻,离年关不足一旬,县衙照例值守,竟有远方游学之士来访。
“乐县令,外头来了三位书生,自称四处游学,途经安南。未找着县里的私塾,又无落脚处,就想来县衙拜访一二。”廖三把自己询问到的情况一一转述。
刘良起身,惊讶地问:“来人可有游学呈子?”
听着两人交谈,乐尧暗暗思索,自己还是要多了解大行朝的风土人情。
游学呈子?八成就是证明游学身份的文书。
“是这个吗?这是他们给属下的。”
看着递上来的公文,蒙正书院?大行朝最好的书院!
听闻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夫子满腹经纶,学子才华横溢,就连当朝三殿下也曾去往此地求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愧是在通过科举取仕学子中,独占半数以上的书院!
刘良越想越激动,他有生之年竟然可以看到蒙正书院的学子?死而无憾了!
“是蒙正书院的学子,快!快请进来!”说完又忍不住看向乐尧:“乐县令,还是下官亲自去迎接才合规矩。”刘良其实更想让他也跟着去。
“想去便去。”
看出黄禄和李业成同样期待,乐尧摆了摆手说。
见几位同僚如此热情,蒋留声一头雾水:“乐县令,蒙正书院的学子,很厉害吗?”
乐尧还未开口,外头的几位学子,便已经被簇拥着进来。
听到有人竟对蒙正书院一无所知,不禁冷笑出声:“也没有多厉害,只不过七成秀才,三成举人,三年一位状元罢了。”
虔州在各大州府中排位靠后,能考取举人、进士功名之人更如凤毛麟角。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是外调而来,当然,此情也与官员的回避制度有关。
可虔州文人学子确实少,私塾、官学、书院更不起眼。
安南连正经的私塾都没有。
有底蕴或财力的富户乡绅,一般都是重金请夫子上门,为族中孩童开蒙,或者送往金监私塾读上几年。若能考上童生,就能举家搬迁至金监县,成为上等县县民。
资质好的学子,有机会得到举荐信,奔赴州府东陵书院,通过考验,就是正式学子了。
如此,才有成为秀才,甚至举人的可能。
蒙正书院入门门槛更高,每一位学子都是各州的佼佼者。游学各地就是座上宾,尤其到了私塾、官学、其他书院,更是被捧上了天。
无论是夫子还是山长,更甚至是县令,都会亲自相迎。
哪知道到了安南,一切都不一样。
乡间小道坎坷不平,进了县城,不见私塾,也没有县学。
来到县衙,被拒之门外,衙役通传了半天,最后只有县丞来迎。
最重要的是,竟然还有人不知道他们蒙正书院学子的厉害,真是可笑!
穷乡僻壤之地,果真毫无见识。
没想到自己说的话被正主听见了,听到对方回怼,蒋留声颇难为情。
他与刘良少时同窗,后来一人择武,一人从文,隔行如隔山,不知道文人圣地也不足为奇。
乐尧坐在上位,目光平静地回道:“不知各位是举人还是状元?”
神色倨傲的三名学子环顾众人,见乐尧端坐上首,无谄媚逢迎之意。下意识地收敛了几分情绪:“学生见过乐县令,我等尚未参加乡试,目前有秀才功名在身。”
可介绍到自己功名时,还是难掩得意之色。虽然是秀才,但是自进入虔州,他们可一直都被追捧。
就连在东陵书院,还得山长接见,并赞叹他们为钟灵毓秀之才。
毕竟蒙正书院学子,未来最差也是举人、一方父母官。
蒋留声偏头翻了个白眼:还以为他们多厉害呢?不就是秀才吗?乐县令是举人都没有这么得瑟,切!
“嗯。三位游学来此可有要事?”听到答案,乐尧不想再绕弯子。
原以为会得到一番赞扬,没想到就只听到了一个嗯字,怪不习惯的。
“夫子有言,欲逐平生志,先行千里路。久闻安南,途经此处,特来一见。”另一学子拱手回道。
“确实,亲眼所见,才知传言误人,幸得乐县令治理有方!”一直没出声的学子接话。
刘良和两副主簿:我辈读书人的风骨呢?傲气呢?
“远道而来便是客。临近年关,安南各处接待不便,你们可以暂住官舍。”咬文嚼字太伤脑,有这闲工夫,不如想想安南的教育问题怎么解决。
吩咐刘良安置三人,乐尧继续忙手头上的事。
三学子:就这样结束了?不问问他们蒙正书院内部情况?不解释解释安南官学、私塾的问题?
共事久了,一看就知道乐尧嫌浪费时间,把三个学子带出官署,朝外头的官舍走去。
“刘县丞,就让我们住这?”最是盛气凌人的学子,一开口便是质问。
刘良依旧带着笑:“这是县衙官舍,一般是接待往来的官员,冬暖夏凉环境很不错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