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第 123 章 迁都和粮食(2/2)
唐蘅所担忧的事情在徐妧和秦政眼中根本不算事儿,他们很欣赏荀彧的为人,也信任他的才学,自然对他的性格也有所了解,荀彧会反对秦政坐上那个位置,这是必然之事,但是他绝对不会做出其他的举动,比如说联合朝中其他大臣一起施压,或者是联合手中有兵权的将军威胁秦政,只要不是做出了这两种事情,秦政是断然不会对他下手的。
徐妧回了住处,她收拾了东西,将最近发生的事情都理了一遍,朱俊和皇甫嵩两位将军带着兵回到了洛阳,目前洛阳的局势是稳定的,太皇太后的眼界要比何太后好上那么一些,再加上有几位重臣盯着,刘协又是个善于接纳别人意见的人,最重要的一点是,刘协对于秦政比较亲近,所以,相对于之前刘辨做皇帝的时候死死盯着秦政的局面好转了不少。
匈奴和鲜卑那边并州军和凉州军已经深入对方的腹地,彻底拿下两族全境指日可待,而在并州军和凉州军都在前线打仗的时候,益州借着这个机会开始大面积地扩充军队——自从何进这件事情之后,秦政和徐妧发现了一件他们之前不小心忽略的一个问题,他们两个在洛阳差不多是个光杆司令,能够命令的军队全都在益州,自从曹操和孙坚走了之后,他们两个人若是遇到了大事,便是头脑再怎么好用,但是他们只有两个人,对于大局能够起到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于是,在调动军队前往洛阳和迁都这两个选择之中,秦政和徐妧都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后者,与其将大军调过来这么麻烦,还不如大家一起搬个家,把都城迁到长安去,大家也好做个好邻居,以后可以不时地串串门,等到关系到位了,还可以换家嘛。
迁都的理由也很充分,冀州和青州的位置临近洛阳,虽然这一次两位老将军已经平定了黄巾之乱,但是这些人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要再一次闹事,为了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还是换个都城好了。其次,汉高祖刘邦开国之时就已经定都长安,只是后来王莽新朝,天下大乱,光武帝刘秀重新建国后将都城定在了洛阳,如今回到长安,也算是遵循先祖之意。最后,这一年着实是发生了不少的事情,先是汉灵帝去世,之后又是外族反叛,黄巾之乱,而后何进带着兵进了宫,搞出了这么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着实是说明了,洛阳这一年的风水不佳,不若迁都到长安,这先祖曾经庇佑之处,也好稍作喘息。
这个提议一出,朝臣们有的支持,有的反对,前者觉得此言有理,后者觉得在这种时候迁都,未免让天下人觉得朝廷不稳定到了极点,若是因此再让人认为有利可图,仿效黄巾余孽一般叛乱生事,无论是对于朝廷还是百姓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这事在朝廷上争执了几天,最后让所有人都同意了迁都这件事的,还是因为十常侍。
没错,就是现在还在大牢中没死的那五个常侍,他们试图拉着隔壁牢房的何进跟他们一起殊死一搏,可惜何进拒绝了,但是何进也没有告知其他人,就毫无求生欲地蹲在牢房里,看着那几位常侍偷偷地和送饭的人接上头,将经营了这么多年在宫中的人手调动出来,准备对太皇太后和皇帝造成最后一波致命打击——他们差一点儿就成功了。
为什么差了一点儿呢?因为他们准备动手的那天晚上,小皇帝刚好召见了秦政,刘虞,朱俊,皇甫嵩并诸位大臣,因此,殿中和殿外的防卫十分严密,是蹇硕亲自带着西园军布防,这些人想要从这般严密的防守中冲进大殿显而易见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他们还是给小皇帝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让这些重臣发现,现在的宫中根本分不清谁是十常侍的人,所以,若是迁都,起码能够彻底的将这些隐藏着的人清洗一遍。
至于他们会不会借机往里面安插自己的人,那就是另外的一件事了,不是吗?
在小皇帝确定了迁都之后,朝廷一干上下开始了再一次的忙碌,而在这些人中,最清闲的就数秦政和徐妧,因为他们两个在洛阳的住处基本没什么东西,一人一辆车,带上随身衣物和食物就能够随时上路,于是,在别人都在忙着收拾自家的家当的时候,他们两个悠闲地在洛阳郊外的田地里进行名义上的第一次约会——被时候知道的唐蘅吐槽他们两个这哪是约会,根本就是下乡视察。
徐妧细致地观察了洛阳郊外的每一处田地,发现今年的天气地区是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秦政同样看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关中大旱这一件事恐怕是一件很快就要发生的事情,虽然百姓已经打了水井汲水,但是依旧效果不大,而且,有几口水井的水源已经枯竭,这就让他们不得不在在其他地方挖掘更多的深水井,这会导致地下水位逐渐降低,地表下沉。
他们严肃地对视着,徐妧叹了口气:“要是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今年的秋天或者是明年的春天,大旱一定会来临,恐怕余粮不够,一旦百姓没有足够的粮食充饥,随时随地都会有叛乱发生,这对于朝廷更为不利。”
“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足够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