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第七十七章 二合一(2/2)
但是今天是不适合认真学习的,或许明天也不适合。
只要天幕一天没有把所有的一切说出来,那就一天不会适合。
因为从小到大与苏轼一同长大,从来没有分开过,并且跟苏轼的感情好的就像一个人一样的苏辙,现在在思考一个问题。
就是他真的能成为,未来照顾苏轼的那个角色吗?
当然,他不是真的完全相信了天幕所说的那些话。
人总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在所有的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苏辙总觉得还有回旋之地,或者在期盼着不好的事情不要发生,虽然不知道苏轼到底会经历些什么,但如果是不好的事情,他希望他不要去经历。
哪怕万事总是事与愿违。
可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苏辙又会在其中扮演一种怎样的角色?
苏辙又毫无保留的相信,如果苏轼的未来必定坎坷,那他一定会成为这条路上填坑的那个。
也许在众多人包括父亲的眼中,苏辙从来没有逊色于苏轼过。
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虽然两个人的步伐是一致的,但他一直把苏轼放在他能够看得见的前方,跟着他的脚步,一步又一步的前进。
天幕尤其喜欢吊人胃口,该说的话也总是只说一半。
苏辙从前的心很定,他要做什么事的时候,从来不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但这一次,他发现自己好像不行了,在夹杂着亲情的一段又一段话中,在关乎着自己与哥哥的一件又一件事中。
他真的很难做到坐视不理。
一个向来沉稳的人,不沉稳了,也许这就是天幕给他带来的改变吧。
手中的书翻了又翻,实在没有再看下去的兴趣,苏辙将书本轻轻合上,又起身朝屋外走去。
天幕如果要再次播放,声音应该很大,反正是能引起人注意的声音。
苏辙知道自己出去也不会得到什么结果,但他就是坐不住了。
如果是往日,在这种无聊又烦心的时候,他一定期盼着回朝,但现在他不期盼了。
再不知道苏轼回朝之后,会面对什么之前,他确实一点都不想回去,并且觉得这个前途未卜的仕途,也没什么可期待的。
......
南唐。
李煜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的大势已去的。
或许就是在这个宋朝堂而皇之出现在了天幕之中的时候。
因为这意味着赵匡胤t取代柴家幼主而建立的大宋,并不想之前那些昙花一现的朝代一样,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迅速覆灭,而是成为了一个延续了许多许多代的王朝。
这对于赵家人来说肯定是个好消息,但对他来说不是。
估计现在,赵匡胤都已经在商量着怎么派人来打他了。
有了那么多个国家的前车之鉴,李煜倒也没想过赵匡胤会放过自己。
李煜其实没什么事业心,他想如果赵匡胤不主动来招惹他,估计他也不会对宋出兵,只会默默的选择偏安一隅,经营者属于他的小国家。
但是这世界上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至少对于赵匡胤来说,不管李煜再怎么安分守己,他仍然觉得统一天下更为重要。
没有人不想着成为天下之主,所谓的和平,对于君王而言,只是没有一战而胜的可能罢了。
之前天幕在盘点皇帝之时,李煜还悄悄的盼望过,大宋皇室两兄弟之间出点什么嫌隙,最后是斗得你死我活。
即便不可能给他攻打大宋的机会,至少也给他一点喘息的机会吧。
但上天总是很残忍,赵匡胤和赵光义两相争斗的消息并没有传来,大宋内政似乎和往日一样,甚至变得更加的稳定。
似乎没有人想给李煜过多喘息的机会,而等待他的会是什么,用脚趾头猜都猜的到。
其实李煜不算是一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甚至他还有些难以言表的贪图享乐,毕竟他也确实不是个做皇帝的料。
但现下的这些担忧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除了天幕对未来会出现一个大宋王朝的肯定,还有势如破竹的宋军。
如今天下各国林立,大部分都已经葬送在了宋军的手里,李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轮到自己。
烦心的事情,除了国事还有一件接一件的家事。
不知道是因为与自己同样心绪不宁还是季节交替,或者又是因为体质太弱,总而言之,皇后周娥皇忽然病倒了。
这病突如其来,让李煜措手不及。
他十分担心周娥皇会在这样的时刻离他而去,如果连能够给他排解忧思的人都不在了,李煜会觉得更加痛苦。
但是周娥皇的情况,确实算不上太好,经过了太医的诊治之后,病情一点也不见好转,李煜每日都去照顾她,却还是没有什么气色,直到他问,要不要让娥皇的家人进宫陪伴。
不提议不要紧,一提议,周家的人还真把娥皇的妹妹送进宫来照顾她。
不知道是两姐妹感情深厚,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娥皇的病竟然也开始慢慢的好了起来,这让李煜的心情也跟着舒畅了许多。
但看着衣不解带,日日在皇后身边照料的妹妹,另一件烦心事又浮现了上来。
李煜自知,在妻子生病之时,在国家危难之际,对妻子的妹妹产生非分之想,是一种很无耻的行为。
然而他就是情难自抑。
所以,他总是有意或无意的对皇后的妹妹产生一些没必要的交集,但他的良知又告诉自己,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于是他做出来的改变就是在与皇后妹妹相会的时候,避开皇后,以及她的耳目。
说是自欺欺人也好,无耻败类也好,反正他也不是那么的在乎这些虚名。
宋军都要打到眼前来了,还在乎这些东西做什么,他之所以小心翼翼,只不过是,不希望娥皇因为这件事情,受什么刺激罢了。
生活之中的愁闷难以排解,国家的困难又在眼前,李煜只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一首又一首的诗词以及和心爱之人的私会之中。
至少这两件件事,是他如今不用费什么头脑并且轻而易举就能够做到的。
......
【有人曾经评判过苏轼人生的高光以及坎坷,发现这些事情可以用三起三落六件事情概括出来。】
【而导致这三起三落的核心,其实就是那场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
【苏轼与王安石的矛盾,就是因为,在这一场变法之中,两人站到了对立的位置,成为了两不相容的政敌。】
【当然了,更多意义上,是王安石不容苏轼,因为“王安石变法”后面有着统治者的支持,苏轼的力量不可能能够与王安石抗衡,而受这件事情影响的,除了苏轼还有许许多多的当时在朝中任职的官员,包括欧阳修。】
【首先,要知道苏轼这三起三落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王安石变法。鉴于观看视频的观众朋友们,大部分确实没有途径学习到这一段历史,所以我简单给大家说一下。】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其中,王安石所创造出来的“青苗法”十分著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现象。】
【这场变法,可以说能够与先秦的“商鞅变法”齐名,但两次结果却全然不同。】
【“商鞅变法”之中,商鞅虽然死了,但变法是成功了的,而“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没死,变法却失败了。】
【不是说变法的内容或者目的有什么问题,只不过是在变法进行的过程之中,在人员的使用方面出现了纰漏,以及在变法的设定太过超前,无法真正的投放到当时的大宋之上。】
【不过“王安石变法”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重点是苏轼不是王安石。】
【王安石给当时的北宋带去了革新以及变法,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变法的,当时的朝中,就有很大一群人反对,包括但不限于苏轼、欧阳修、司马光这一大群人。】
【而苏轼的三起三落,一起是源于他步入仕途大放异彩,一落则是从那场“乌台诗案”开始说起。】
......
天幕说到这里,又闭麦了。
这时候别说是苏轼了,就连一向沉稳的苏辙都想一个砚台给那个一直呆在天上的破烂玩意给砸下来。
什么东西啊。
人家至少说话说一半,这玩意儿说话只说一截,他以前怎么没发觉,原来天幕这么烦人啊。
苏辙想,不想,他稳重谦和的人设一定要保持住,何况天幕也没说什么别的东西啊,只不过又给人带来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那就是“什么是乌台诗案?”
你都解释了“王安石变法”了,解释一下乌台诗案会死啊。
天幕会不会死没有人知道,但是苏辙觉得再这么下去他真的会被憋死了,可能对于天幕来说,这种断断续续的解说方式更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
毕竟她是未来的人嘛,未来的人当然不可能在意他们这些古人的死活,然而这种模式却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困扰到如果现在王安石站在苏辙的面前,他都会忍不住问他:你究竟打算怎么对付我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