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百岁之后 > 第67章 所以,他知道了。

第67章 所以,他知道了。(2/2)

目录

室内的光线也已经开始暗至不能视物。

跪侍左右的宫人刚起身将各自这边的一人半高的树灯点燃,外面却突然有了喧嚣声。

裴姿容不安的朝前方看。

是一场暴雨。

雨水成柱,遮蔽了一切,根本就看不见其余事物。

这使得寺人再也抵挡不住心中的压力,要将人砸死的暴雨就宛若是即将会面临的女皇余威,无人能够去承受。

顷刻间就听见一声清脆的跪地声,是寺人在无奈乞求:“五郎若再不去上阳宫,圣人会治罪于仆的。”

李询卷起最后一卷竹简,视线落在堂上:“有劳寺人。”

他拍了拍太子妃的手,以示安抚,随后利落起身:“走吧。”

裴姿容也一齐站起,端庄伫立原地,稍垂头来表示对太子的尊敬,脚下则不动半步。

李询走在前面,寺人在其左右。

千牛卫也有序转身跟随。

*

然而他们刚走出堂上,又突生变故。

有女童从东面的宫室跑出,追逐前来。

“阿爷!”

李询闻言停下步伐,看到女童的时候,神色略显哀戚。

他不仅是人子,还是人父。

寺人叹息着退后两步,又再次不忍心的给这位储君宽裕了时间。

太子的子嗣并不多,一儿两女。

长女乃是在成昏以前,于二十三岁时所得,但三月早夭,至于其生母则并不重要,因为自这个孩子便从没有人关注母亲是谁,包括高宗及女皇。

楚王李照及汉寿王李惠等人也在成昏前就已有自己的子嗣,只是普遍晚婚,他们成昏亦也是在二十余岁。

所以理应就是一名得以随侍太子的普通宫人。

在太子存活的孩子中,长子幽王李见瑀,十三岁;次女李见音,九岁。

这对儿女则皆是太子妃裴资容所出。

自与太子妃成昏以后,也并未再有其余良悌等妃妾。

而这个女儿在其阿爷李询成为太子以后,亦未曾被女皇赐封为郡主,故太子宫的人皆称呼她为二娘[1]。

李见音圆圆的脑袋后有两个似蝴蝶翅膀的双环,头顶戴有黄金发冠,宝石填在空旷处,十分灵动:“他们要带阿爷去何处?”

李询伸手,摸了摸女儿的头,即使知道她已经不是什么都相信的年纪,可自己也说不出那残忍的真相:“阿爷要去陪自己的阿娘,她生病了。”

李见音果然很怀疑地看着跟随在自己阿爷身后的这些千牛卫。

她从未在宫室见过这些人。

负责卫戍太子宫的也不是他们。

“我不要...”

“二娘。”

裴姿容听到堂外的声音,恐会将女儿也牵涉进去,疾步走出。

李见音看见母亲出来,直接奔走过去,拽住其手:“阿娘,我不要阿爷走。”

裴资容擡起双手,分别落在女儿的左右肩膀上,与李询对视:“五郎去看圣人吧,我会照顾好二娘的。”

李询温润如玉的颔了颔首,最后望了一眼妻女后,转身走下堂前阶。

李见音也变得愤怒、焦躁,直接甩开母亲的手就要追上去。

裴姿容愈益用力握着女儿的肩膀,厉声劝谏:“二娘,不要害了你阿爷。”

李见音畏惧于父母威严,不敢再闹,也不敢哭出声,只是默默在目前身旁抽泣,坚强地用披帛擦着眼泪。

*

暴雨很快停止,遗留下潮湿的空气。

而太阳则彻底消失不见。

褚清思从仙居殿走到观风门,裥裙曳地的部分已然脏污,先迈出的右足停下,左足也随之与其并立,再停步,看着面前这条幽长的甬道。

然后又徐步走入。

行至三分之一,前面忽然有数十人走来。

是她来时所遇见的寺人和前卫牛。

为首的,毫无疑问是太子李询。

进入观象门的李询也很快就看到了迎面伫立在甬道最中央的女子。

褚清思擡起双臂:“殿下。”

行走在中央的李询也同样止步,笑问:“褚才人刚与圣人会面?”

褚清思垂手,擡头平视:“是。”

李询的视线飘忽至两侧高墙,就像是在看那即将失去的自由:“不知圣人身体可还安好?吾身为人子,不能常伴阿娘身旁,实在不孝。”

寂然片刻,褚清思才答道:“圣人身体无恙,崔中郎将已在陪着圣人。”

李询眼中的神采稍暗,与面前的女子告别以后,沉默着继续朝前走。

千牛卫的佩刀击打在铁甲上,象征了帝王不容挑战的权威。

褚清思低下头,随后又侧身往自己一路走来的方向注目。

直至李询的背影在自己眸中越来越小。

她走到自己的车驾旁。

甬道两侧还有可行走的宫道,相连其余地方。

这里便可停车驾。

上面则建有楼阙,另有甬道连接两侧,所以

*

归家后,喜净的褚清思直接先去沐浴,重新更衣。

待束好长破裙,室外的黄色余晖也逐渐淡去,化为浓黑一片。

几名随侍来回走在居室中,将树灯点燃,重新拥有了光亮。

今日的这场暴雨,激出了蛰伏于地下的寒气。

褚清思搭了件披袄在肩上,取来一根竹片,犹豫过后,伏案亲书五字。

【女皇幽禁询。】

随即,她递给随侍:“命人送去长安给崔娘子。”

如今家中的奴仆仍旧还是从前父兄在时的那些,所以尚且是能够安心的。

而只要大嫂崔昭看到这根简片就必然会拿给其从叔父崔仲。

至于长安能不能挽救李询,那便不得而知。

*

太子被幽禁、被隔绝其与外臣联系的消息,不过两日就已被宣扬开。

朝野之中,有人开始人心惶惶,也有人开始摩拳擦掌。

女皇对于这两种声音都没有理会,看似并无要废储君之意,亦没有要放太子出甘露殿的想法。

及至到了暮秋九月,幽禁李询将近一月。

女皇的身体虽然痊愈,但未回太初宫,而是依然在上阳宫治政。

褚清思跪坐案前,娴熟处置着诸多天下公文。

直至看到伊州、庭州的

文书,她逐字阅完。

距离突厥围困庭州也已有月余,自八月上旬,女皇命检校大都督李闻道与大将军高枭自行商量决策后。

这是送来的第二份文书。

李闻道与高枭一人进攻,一人防守,使得阿史那温如同端着一大盆,盆底有两处缺口,堵住其中一个,另一个又会漏水。

突厥也疲于两地。

只是战争并非如此轻易之事,随时都可能瞬息万变。

目前仍还在持续交战。

褚清思递给妇人:“圣人,庭、伊两州的战争情况。”

女皇暂时搁置手中的帛书,接过看完,目露满意。

自从自己因病休养,命女子代替阅看文书以来,妇人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惬意,且权力也依然在手中。

所以,便一直如此。

突然殿内有叹息落地。

褚清思看向女皇:“圣人有烦忧?”

妇人将洛阳、长安这些三公宰相等中央高官所陈的谏言一同推向女子:“都是谏言吾不应幽禁太子的,又或是要吾再思虑储君人选的。”

褚清思随手拿起一张帛书。

不用多想就知道后者必定是武氏的人,但不会是武陵仪。

因为太子是平乐公主的同胞长兄,并极其崇敬自己这位长兄,而女皇宠爱女儿胜过武氏子弟,所以武陵仪不敢惹怒公主。

少顷,一名寺人前来禀报:“圣人,五郎已将《孝经》看完,并为此写了一片大赋。”

女皇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再送《孝子赋》去。”

近一月来,妇人频繁遣人将《孝经》等言明孝德的经典送入甘露殿。

见其心中还在期盼着与长子重铸亲情,褚清思抓住时机开口:“太子会知道圣人的心是有多爱他的。”

展开长子所写的竹简,妇人笑道:“他在二十余岁就已经成为父亲,岂会不知道父母的爱子之心有多重。”

褚清思余光扫到帛书,其中所写字字都是对孝的感悟,没有任何激进的言语,她放心的缓声谏言:“可天下的父母与儿女又岂会毫无隔阂,永远相亲相爱呢,观音从前与阿爷长兄就时常会争执,也有想法相悖的时候,然后会对彼此说狠话。”

“阿爷昨日还威胁要将我与长兄送去陇西,翌日清晨却主动来与我们用朝食。”

“长兄说再也不与我们交谈,很快又喋喋。”

“而观音拍着胸脯立下豪言绝食,可从来未坚持过一日。”

“虽然儿不能与圣人、太子相比,但亲情大约都是一样的,没有过争执的亲人又真的算是亲近吗?”

听到这些趣事,妇人被逗笑:“褚公看似固执,原来家中是如此其乐融融。”

使女皇精神放松以后,褚清思循循善诱的引出昔年的事情:“观音身体自小孱弱,从五岁起,每有大病就会去佛寺幽居,但那时大慈恩寺还未营建,所以我起初是在长安弘福寺。”

“七岁那年的夏四月,我再次大病幽居,可也因此亲眼目睹一位母亲为了孩子的弱疾去祈愿长命康健,为此还居住在佛寺抄写了十日的经文,满眼焦虑,彷佛只要孩子健康,她愿意代孩子生病,忍受无边病痛。”

她试图用亲情唤醒女皇的柔情与母爱,即使长子李询诞下的最开始于妇人而言更多的是手中一个最为稳定的政治筹码,但她相信女皇也是真切地疼爱过自己的骨肉。

只需要看平乐公主就知道,若是太子李询等人与女皇没有天然的权力对立,女皇最喜欢的其实还是自己的孩子。

褚清思望着妇人,在发觉没有怒色后,继续言道:“那时儿就在想,若儿的阿娘也在,是否也会如此忧心我的身体,每想一次,心中都痛苦不已。”

“儿不想阿娘受此痛苦。”

“所以那位母亲的孩子也必定不愿意阿娘为自己难过。”

“儿也知道天下母爱是不能够比拟的,但太子妃为幽王祈疾那时的忧虑也远不及这个母亲。”

“后来,我八岁又大病。”

“那位母亲再次来了,她来造像供养。”

“而在佛像的题记中,她言明是因孩子康复而特造石像供养,并冀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福德具足,永无灾鄣’。”

“儿是真的,很为她高兴。”

女皇像是已经知道女子口中所言的母亲是谁,比肌肤更为年轻的眼中闪烁着大块泪斑。

褚清思撑席起身,在案前屈膝伏拜。

她说:“那个母亲,就是圣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