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当二凤崽遇上始皇爹 > 第118章 番外一 二凤登基

第118章 番外一 二凤登基(2/2)

目录

他刚走上来,就看到嬴瑜那臭小子,又在咿咿呀呀地抱着父亲一通乱啃。

而向来威严的秦始皇,脸上也洋溢着罕见的笑容。

这一刻,李世民心中突然涌起了一阵从未有过的酸涩。

虽然理智提醒他,他绝不该为此而吃醋,不然,也实在太幼稚了些!

可是,直到马车开始启动了,忙的不亦乐乎的父亲,也没开口搭理他。

前世他诞下长子之时,朝堂中早就已经暗潮涌动,李渊虽然给他的长子,赐下了“承干”这个寓意非同一般的名字——

也不过是为了,安抚稳住继续要为大唐基业征伐的他这个儿子罢了。

实际上,李渊早就有了李建成诞育的孙辈承欢膝下,对他的长子并无太多喜爱,甚至,因为对方翻来覆去的疑心,观音婢带着承干留守长安的日子,堪称如履薄冰。

按理说,这一世他得到了秦始皇真挚宽容的父爱,他的孩子也与祖父隔辈亲,简直亲热得不得了,他是该高兴万分的....

但还是好委屈,谁还不是个孩子了!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幽幽地半真半假道,

“阿父好偏心,孩儿幼时,何曾与父亲这般亲近过?你又何曾用过这般温和的语气,跟我说过话?”

说着,他走到父亲的身旁挨着他坐下,然后,伸手轻轻捏了捏嬴瑜胖嘟嘟的小脸墩。

嬴瑜立刻龇着八颗小牙,转身对他发起了凶猛的口水攻击。

秦始皇闻言一时怔然,偏心?自己怎会偏心旁人?

他努力从记忆的蛛丝马迹中,试图找出自己幼时与世民不亲近的证据。

可他翻来覆去确认后,只得出一个结论:

幼时的世民,胆大包天得简直无所畏惧,他敢带着扶苏擅闯自己的正殿,也敢一言不合就跟自己这个父亲“开战”.....

偏偏自己却觉得,他虽顽劣,却着实可爱坦荡得让人心生欢喜,总想能整日抱着小家伙捏捏小脸,揉揉小手,这,还不叫与他亲近吗?

至于温和的语气么,如果瑜儿也是他幼时那般的性子,自己恐怕也是温和不起来的....

李世民趁着父亲发愣的功夫,一把将嬴瑜抱到了自己的怀中,直接使出了杀手锏:

轻轻拍着孩子的后背,唱起摇篮曲,开始哄他睡觉!

孩童觉多,嬴瑜今日天不亮就被抱起来,被宫人伺候着梳洗穿衣、演练祭祀的几个重要礼仪,确实早就乏困了。

李世民一首歌谣还没唱完,他就阖上浓密的睫毛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这个小小的孩童,哪里会知道,自己竟中了父亲的“调虎离山”之计呢?

秦始皇对李世民一来就把孩子哄睡的举动,只觉得好笑又天真,他故作威严道,

“你幼时比瑜儿顽劣胆大,我从未真的责怪过你,又何时与你不亲近了?你如今已是秦国之君,如何还能再与一个孩子计较?”

其实,李世民那几丝横空飞来的吃醋情绪,在这会儿哄幼崽睡觉的过程中,已经消散得七七八八了,谁让他向来就是很会哄自己的呢。

他温柔抱着孩子,目光温和地看着父亲,坦然解释道,

“孩儿纵便已是秦国之君,也仍旧还是父母的孩子....孩儿不希望,随着我年龄的增长,父亲会与我日渐疏远....”

秦始皇眼中迅速闪过一抹笑意,转眸看着他怀中的孩子,

“你是担心,我往后喜爱关心瑜儿的心意,会胜过喜爱关心你?”

李世民诚实地点了点头。

秦始皇伸出手,为他理了理额头上方毛茸茸的碎发,含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头,

“没想到,我儿也有当局者迷之时!你难道不知道,我这般喜爱瑜儿,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这世间,最爱孩子的永远是父母,你和阿音才是最爱瑜儿的人,而我最爱的,永远是我自己的孩子。”

是眼前这个当了父亲,也依然会冒出稚气的世民啊!

李世民听着这话,擡眼对上父亲奕奕有神的目光,立刻强压着心中喜悦,有些尴尬又心情轻快地嘻嘻笑了起来。

救命!

他自诩是豁达之人,方才竟会鬼迷心窍地跟自己的孩子争风吃醋,抢夺父亲的关注……荒唐啊!

....

由于李世民不喜欢用“秦二世”这个称号,所以,他登基后不会以“秦二世x年”来纪年,还需尽快按礼制商议出一个年号。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父亲竟然从礼部送来的诸多年号当中,一眼就挑中了“贞观”二字。

秦始皇认为,这二字出自《易经·系辞下》的“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有为君者的浩然坦荡正气,非常匹配李世民的性格和气质。

于是,在过完这一年的岁首春节后,大秦正式步入了贞观元年。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李世民无意更换父亲的老班底,但秦始皇认为,惯例不可废,这也是趁机树立君威的良机。

于是两人商议数日后,将一些占据重要位置、而对秦国新法不满的关中老臣,替换成了李世民当初拉拢重用的人手。

与此同时,朝廷也在历年考评优秀的官吏之中,新拔擢了一批人才,升任咸阳各处的要职,原本在少府担任文吏的章邯,亦在升迁的名册之中。

而这一趟,凭着优异的统筹内务之才,得到君王的破格提携,一跃而当上尚书右仆射的萧何,在满心“何德何能,得遇明主”的感激之际,左思右想权衡利弊后,终于咬牙提出了另一个建议:

如今秦国地域虽广,人口却大量集中在关中和三晋繁华之地。

虽然朝廷已屡屡下诏,迁民前往燕楚和边关,但比起辽东和楚南大片未开垦的荒地而言,迁去的那点人口,实在是杯水车薪。

究其原因,实在是战乱之后的中原大地,地广人稀,人口的数量,不足以“合乎自然地迁移往各处偏僻之地”。

所以,他斗胆建议朝廷废除人头税,再将它分摊到商品之中隐形征收。

按他的规划,越廉价的商品,附加的人头税就越少,而越贵价的商品,附加的人头税就越多。

如此一来,既能减轻广大底层百姓的负担,让他们冲破桎梏多生孩子,又能从通过商品税,损失地把巧妙弥补回来。

但是,减免人头税一事,实在太过惊世骇俗,简直是亘古未有!

萧何这建议一提出来,立刻就遭到了满朝文武的激烈反对。

其实就算在大唐,也是会征收人头税的,但李世民并没有因为自己来自于后世,就生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从而一口否决萧何的提议。

他认真思考一番后,又召来大臣们仔细商议核算了数日,最后,君臣们惊奇地发现: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法子会让朝廷损失巨额的税收。

但是,如果把一次性征收一百二十钱的人头税,转换到零碎不起眼的商品税之中,那么,朝廷最终能收到的新增税赋,甚至会比原来更多!

而免征人头税带给普罗大众的意义,却是异乎寻常的——

比起百姓每年要一次□□足、全家成年人口的数百甚至上千钱人头税,他们采买商品时多付上一钱两钱,负担立刻就减少了数十倍。

算清这笔账后,李世民立刻采纳了萧何的建议,下诏即日起免征人头税,改革商品税。

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他还特意列出了关乎民众生存的柴米醋布等十来种商品,对它们免征这笔税赋,而对那些售价昂贵的奢侈商品,征税标准则按售价等比例递增。

总之,最终为朝廷这一块税赋贡献大头的,就变成了那些离不开奢侈商品的有钱人。

一时间,秦国各地民众喜极而泣奔走相告,压得世人祖祖辈辈每年喘不过气来的人头税,就这么被陛下一道诏令移走了,陛下真乃千古仁君啊!

而那些公卿贵族当然能算明白这笔账,心知肚明,这是一个明晃晃针对他们的阳谋,但变成了朝廷长期韭菜的他们,又有什么办法解决此事呢?

他们只能悄悄安慰自己和家人,至少,这免征人头税的大好事,对动辄一家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他们来说,也是占到了朝廷便宜的。

不然呢,难道要为了这点鸡零狗碎的小钱,跑去学那些被斩首示众的人,暗中谋划造反跟朝廷作对?呵,谁蠢谁就去吧!

就在秦国国中为之一片欢欣鼓舞之时,李世民收到了来自边关的急报:

东胡联手乌孙和草原十多个部落,纠集了大军二十五万人,陈兵大秦的九原边境,在这封急报送出时,对方已经发起了以骑兵为先锋的攻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