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我与太子举案齐眉 > 第69章 第 69 章 他心头恨得厉害,却又无……

第69章 第 69 章 他心头恨得厉害,却又无……(1/2)

目录

第69章第69章他心头恨得厉害,却又无……

第69章

话音落下,安静的雅间里,只能听得伏氏不安急促的吸气声。

明蕴之怀中搂着失措的嫂嫂,挺直了背脊,擡眸看向明存之。

“阿兄……”她仍不可置信似的,不死心般问道:“嫂嫂方才所说的那些,可是真的?”

到底同父,两相看着彼此,仍能从对方的面颊上看出与自己的相似之处。

明存之探究的视线落在她的面颊,自上而下,打量了个彻底。

“是真是假,太子妃娘娘心中,没有判断?”

听到他变相承认的话,明蕴之怔怔然垂首,落下一滴晶莹的泪珠。

明存之站起身来,一手按在桌上,一手抚着腰间的配剑,面上神色淡淡,看不出半分情绪。

他这个妹妹聪慧伶俐,却总是不够谨慎。

伏氏这段时日以来常躲着他,总一副欲言又止,担惊受怕的模样,他便知晓她兴许是发现了什么。他是明家大爷,明家人自然都是他的人,没多久,他便摸清了伏氏那日的行踪。

之所以不将话摊开,是因为伏氏心里尚且清楚,谁才是她的丈夫。不管是为了她自己,还是为了几个孩子,她都只会将此事守口如瓶,甚至帮忙遮掩。

既然都知晓了伏氏知道他的底细,他又怎么可能不上点心?

在伏氏收到她字条的时候,明存之就知道了她们的会面。

他用长剑挑起明蕴之的下颌,语气不明:“太子妃娘娘回到益州,不先回府与家人团聚,反倒引得你阿嫂伤心失神,是何居心?”

明蕴之推开他的剑,扶着伏氏一道站起身来。红通通的鼻尖看得出当真伤心,却仍坚强地不让自己露出狼狈的神色。

“居心?”

她上前几步,“我若当真别有居心,便不会瞒着含之那日她所遇到的劫匪,究竟是谁派来的了。”

明存之闻言,并不意外:“你知道了。”

“殿下告诉我的时候,我自是不敢相信。可现今从嫂嫂口中,得知阿兄身世……阿兄,你我与含之哪怕并不同母,却同样是明家人,这么多年的情分,当真说断就能断?”

明蕴之气得发抖,眼眶泛红:“含之又做错了什么,她还那么小,什么都不知道,如何就要惹来杀身之祸!”

此事伏氏倒并不清楚,她本就因为明存之的出现心中惊骇,一听自己丈夫有可能还对亲妹痛下杀手,被吓得身子一抖,摇摇欲坠。

明存之低笑一声:“她错就错在,不该在那时出现在扬州,更不该遇到我。”

去扬州本就全程隐匿行踪,要商讨的亦是绝密之事。那日遇到明含之时,他正和心腹在与扬州几位高层商议大事。

正巧当日遭到刺杀,韩度身死,他不知来人究竟是谁,又是因为何种理由未动他人,独独只杀了韩度。来不及细想,他便遇到了明含之。

这个平日里没分得他半点眼神的妹妹,身边还有数个身手高超的东宫暗卫。

她或许没注意到,也不认得那日与他同席之人,那她身边的人呢?

她若是老老实实随他回益州,或许可免一死,但她执意要去见明蕴之,那便怪不得他狠心。

明存之似笑非笑:“太子妃此次回来,难不成是要为她讨一个公道?”

那些杀手都是扬州的精锐,却没有一个活着回来,他当时便知定然有人救走了明含之。

这么长时间过去,没听得半点消息,他不是没去探查过,得知含之平安回到了太子与太子妃的身边,他心中便已有了猜测。

太子那边,兴许早已知晓了什么。说不定韩度的死,也与太子脱不了干系。

明蕴之扶住伏氏,声音轻颤:“我要见父亲,我有要事,要与父亲商量。”

“商量什么?”

明存之一人拦在她的身前,甚至没有多余的动作,都显得格外有一股摄人的魄力,压得人沉沉喘不上气来,不能自如呼吸。

明蕴之擡起眼,眸中有掩饰不住的慌乱,却又强撑着直视他。

“我要与父亲商议的事,关乎天下,关乎皇权,关乎千万人的性命,而非仅仅只在益州,”明蕴之声音清脆,虽柔美,却有种不容人抗拒的魔力:“怎么,阿兄也要阻拦么?”

-

明府,正堂中。

“尝尝。”

明信鸿淡笑着,将手中的茶斟了出去:“为父记得,二娘自小便爱品茶。这功夫,还是跟你外祖父学的。”

男人与长子明存之的健硕不同,文人之气甚浓。穿着件鸦青色的长袍,身姿修长清朗,大掌抚过精心梳理过的长髯,越发显得面容清癯。

明蕴之喝了茶,仍旧垂眸,一言不发。

“至于你方才所说之事,放心。”

明信鸿沉吟道:“外头打得再厉害,你也是我明家的娘子,哪怕嫁了人,也是我明信鸿的女儿。战事结束以前,你就在府里安心呆着,不必怕。”

在益州瞧见明蕴之,的的确确让他意外。

他没想到裴彧会在这种时候,把人送回娘家来。

如今大周的情形,他心里清楚。裴彧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若真落到了康王手里,别说回京受审会面临什么,能不能活着回到京城都是个问题。这种情形下,他费尽心力,甚至挪了身边心腹,亦要将人送回并无战事的益州,倒算他有心。

只是……他堂堂太子,真就已经到了要将发妻送回母家避祸的程度了?

话一说完,明蕴之便掉了眼泪:“女儿与殿下如今,只有父亲了。”

她起身将要跪下,明信鸿自然不会在这等虚礼上落人话柄,立马扶她起来:“有话好说,动辄哭啼下跪的,哪有咱们明家人的气概。”

正说着,明存之从外进来,掩上门。

“三娘可安好?”

明信鸿问。

明存之颔首,没什么表情地坐到了红木椅上。

与需要遮掩行迹的太子妃不同,明含之明显还是个孩子气的小娘子,大张旗鼓地下了马车,一回到府中见到柏夫人便哭了起来。母女二人拥着闹了许久,刚睡下。

明存之亲自确认过。

含之那模样,的确不像是知晓他曾对她下过手的样子,瞧见他后,甚至还期期艾艾地关心他,问他那日的刺客可寻到了。

他饮了口茶,目光从半掩的视线中探出去,继续观察这个二妹。

明蕴之:“既然阿兄也回来了,我便没什么好遮掩的了。有些话,是该直说。”

她擦了泪,道:“我想请父亲从中劝和,请扬州牧莫要出兵,协助康王。”

明信鸿一直端着的慈父笑意淡了些,唇角稍平:“二娘这是在说什么。”

明蕴之:“父亲,我不是小孩子了。父亲与阿兄在益州所做的事,当真以为能如铁桶一般密不透风吗?”

明存之看向父亲,后者平静目光中凝聚出几分难以言说的锐气,冷冷地看向她。

明信鸿:“是吗。”

明蕴之虽有些怕,却还是道:“不然阿兄以为,韩度是怎么死的?”

“你——”

明存之握紧了剑,当即便要起身:“好啊,果真与东宫有关……我倒要问问你们杀我心腹,是什么意思?!”

“存之!”

明信鸿声音沉沉,喝住他。

“这是你妹妹!把你在外头那些坏脾气收一收,先听她说完。”

明存之虽有怒意,却也分得清轻重,又沉着脸坐下。

明蕴之转过头看向他:“若不是殿下出手解决了韩度,阿兄早便暴露了!”

“殿下处置韩度,一方面是警告,另一方面也是护着咱们明家,”她道:“阿兄以为自己很谨慎么,孰料那杨秀荷——也就是青州山匪的匪首,暗中早早盯上了他,杨秀荷可看清了韩度的模样,迟早有一日,是要顺藤摸瓜,查到咱们明家来的!”

“不然阿兄以为为何只死了韩度一人?殿下若是真想就此事拿问明家,又怎会等到现在,怎会容我平安回来?”

她这话,到底让父子二人顺着深思下去。

“还有含之的事。”

明蕴之声音轻了许多,好似很疲累似的:

“含之无论如何,也是我的亲妹,我与殿下若真不顾念父亲、阿兄,只管将此事说与母亲便是。母亲惯来疼爱含之,若是知晓阿兄对含之下杀手,又非她亲生……我明家,可还能有一日安宁?”

“事难两全,我想要保全父亲与阿兄,便不得不对母亲有所欺瞒,”她垂首,低声道:“外祖父与外祖母年事已高,我也实在不敢将此事闹大,害得长辈再忧心……”

她提到柏家,父子二人齐齐静默,不作言语。

柏夫人性子偏激,许多时候分不清轻重,她能安安稳稳地当这个州牧夫人几十年,全凭她的家世。

从前的柏家便是大族,更遑论柏丰益从朝中退下后,开设书院,传道授业,贤名远扬。他的学生遍布天下,甚至远及疆外,若柏家有难,怕是天下皆知。

“话虽如此,但你方才所说之事……”

明信鸿沉吟几声:“还需从长计议。”

“父亲,再从长计议,便来不及了。”

明蕴之道:“殿下一直不曾因为明家之事发难,便就表明了他的态度,父亲还不明白吗?殿下珍视我,将我视作妻子,这些年来从无妻妾庶子,就连太后娘娘送来的妾室,也被早早打发了,可见殿下之心。殿下从前、以后,都只会有明家一个岳家,我明家与东宫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明家倒了,殿下也没有半分好处,只会落人口舌,遭人攻讦。反之同理。”

她指了指手边的茶,看向明信鸿:“皇位日后若真落在康王手上,明家又怎能独善其身。不过是一杯冷茶,泼了了事。”

明信鸿眸色不定,道:“你今日所说,是你的意思,还是他的意思?”

明蕴之红着眼:“我们夫妻一体,自是我们二人的意思。”

她软了声音:“父亲,他是女儿的丈夫,他待女儿好,分明自个儿都在劫难逃了,还送女儿回到家中,女儿不能不为他考虑……待他渡过此劫,往后与明家便更是共患难的情谊,父亲所做的那些事,从前都不曾计较,又何必纠结以后。”

明信鸿坐在太师椅上,长髯随着思索的动作微微晃动,不知过了多久,直到手中的茶水当真凉得彻骨,他才开口。

“下去歇息吧,你也累了。”

他站起身:“存之,去与你娘说一声,今夜府中摆宴,迎我两个女儿回府。”

他口中的这个“娘”,自然是柏夫人。明存之应了,看了明蕴之一眼,往外而去。

柏夫人从含之口中知晓明蕴之也回了来,却没第一面先去见她,原本心头不喜。只是等见到人的时候,瞧见她两眼红红,很憔悴的模样,又忍不住心疼地怨道:

“什么事儿能比好好休息重要,既然回来了就安心住下,别成日里操心了。”

她只当明蕴之是为了避祸回来的,心底又叹又忧,想说什么也说不出。只能吆喝着府中人用饭,抱着大郎二郎,唉声叹气。

用过膳,明存之去了书房,寻明信鸿。

“阿爹,你莫要听信她的鬼话。回府之前,她还在套她嫂子的话,探咱们家的虚实。”

明信鸿:“我自知晓不能全信。”

出不出手,本就不取决于明蕴之的那些话。

他只想知道,那位能扳倒庄家的太子殿下,是否真的已走到了绝路。

他盘了盘手中的核桃,道:“康王此人,素日行事,非王道也。皇位,决不能落在他的身上。”

他的宝,从未押在康王身上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