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美食:幼儿园卖盒饭,全都馋哭了 > 第398章 热搜翻车?不,这是最好的广告!

第398章 热搜翻车?不,这是最好的广告!(2/2)

目录

“当归!酒浸时间27小时35分钟,误差不超过5分钟!这一批口感最佳,记录基准!”

“第二组注意!煸炒生姜,油温170度,下锅后精确煸炒90秒,时间一到立刻离火!一秒都不能多!”

“蒸鱼组!天麻片米泔水泡发时间到!立刻捞出,沥干水分!计时器准备,蒸制8分30秒后,开盖投入枸杞!”

他的吼声在厨房里回荡,助手们紧张却有序地忙碌着,每一个动作都力求重复成肌肉记忆。

“大概”、“适量”、“少许”这些中餐厨师的口头禅被彻底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冰冷的、精确到极致的数字。

在一次测试间隙,苏浩泽注意到年轻助手小林一直在揉手腕,显然是长时间精确称重导致的酸痛。

他不动声色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拿出一小瓶中药贴膏:“试试这个,李医师给的方子,对肌肉劳损特别有效。”

见小林惊讶地睁大眼睛,他微微一笑:“别忘了,人家可是中医世家,这点看家本领还是有的。”

这小小的关怀让小林感动得连连道谢,其他队员也都感受到了这份细腻的体贴。

数据员小赵打趣道:"小林,你这可是享受了VIP待遇,苏总亲自问诊啊。"

顿时引来一片善意的笑声,小林红着脸也笑了,手腕似乎真的没那么疼了。

苏浩泽穿梭在厨房与临时搭建的品控区之间,检验着成果。

几位团队成员守着电子秤、pH计和平板电脑,对每一批预处理好的药材和每一锅抽样出来的汤进行快速检测和数据记录。

“苏总,这批黄酒的批次略有不同,酒精度高了0.5度,是否调整浸泡时间?”

“第3号锅的汤,鲜味指标达标,但回甘度比基准样品低了5%,建议微调枣泥添加量0.5克。”

苏浩泽快速做出决策:“酒浸时间缩短15分钟。3号锅按建议调整,记录风味变化数据。”

他将刘营养师提供的科学数据,与老陈积累的厨师经验,在现场快速地融合、翻译成一道道精准的生产指令。

美味,正在被拆解、量化、然后重组,以确保绝对的稳定性。

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备战,团队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一位年轻厨师在连续失败了几次煸炒火候后,显得有些气馁,动作开始变形。

老陈走过去,没有责备,只是拿起锅铲,声音沙哑却沉稳:“看好油面,起细波纹时下姜。感觉不对,不是手的感觉,是眼睛和耳朵的感觉。再来!”

这时,前台小妹抱着一个大的保温桶悄悄走进来,凑到苏浩泽身边轻声说道:"李阿姨刚才来了,说看大家这几天太辛苦,特意熬了参鸡汤,放在前台就走了,说不打扰你们工作。"

保温壶打开,浓郁的参鸡汤香气飘散开来,带着母亲式的关怀,让每个人都感到心头一暖。

苏浩泽趁着大家喝汤歇口气的功夫,将秦薇那边汇总来的、网络上日益高涨的期待和那些温暖的评论,分享了出来。

“看,还没开业,已经有人想带爷爷奶奶来尝了。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

他还特意提到:"记得那个总是来买东坡肉吃的张爷爷吗?他让儿子发消息说,等着开业带老伴来尝尝我们的新汤品,说他相信苏氏的能力。"

这话让团队里本地来的几位苏氏成员露出了会心而自豪的微笑。

这种无形的压力,化为了团队心中必须守护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开业前两天,膳时记进行最后一场全流程压力测试。

模拟高峰客流,连续出餐50份当归生姜羊肉汤和30份天麻枸杞蒸鱼。

后厨如同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每一个环节都咬合紧密。

称量、投料、炖煮、蒸制、调味、出餐...

就在测试进行到最关键时,负责称量的小林突然低呼一声:"糟了!这台精密秤好像漂移了!"显示数值微微跳动。

所有人心头一紧。

老陈立刻吼道:"备用秤!校准过的!三号台!记录误差,后续批次全部复核!"

苏浩泽一个箭步上前,亲自监督复核过程。

三分钟内,备用秤启用,误差被记录并纳入计算,危机解除。

整个过程没有指责,只有高效的协同应对。

这个小插曲反而让团队证明了他们的应急能力。

所有步骤都在无声的默契中高效完成。

前厅服务团队则练习着高效的点单、传菜和应对各种询问的标准化话术。

最终,所有餐品在预定时间内完成。

品控组随机抽样检测,风味和数据稳定性均达到预定标准。

当测试顺利完成时,老陈突然从冰柜里端出一盘晶莹剔透的山楂糕,这是他用测试间隙悄悄制作的。

“酸甜开胃,助消化,”他粗声粗气地说,但眼角的笑意透露了他的用心,“免得有些人熬夜熬得胃不舒服。”

"陈师傅威武!"几个年轻人欢呼起来,品尝着酸甜适口的山楂糕,互相分享着哪个角度切下去口感最好,疲惫仿佛也消散了大半。

当最后一份样品检测通过时,厨房里没有欢呼,只有一片如释重负的、疲惫却满足的寂静。

巨大的压力终于化为了扎实的信心。

老陈擦了一把额头的汗,看向苏浩泽,嘴角艰难地扯出一个笑容:“苏总,这‘枪’,总算磨得差不多了。”

苏浩泽环视着眼前这支经历高压淬炼、眼神却愈发坚定的团队,重重地点了点头。

窗外,夜深如墨,只有零星几点灯火与他们的厨房遥相呼应。

灶火已熄,厨房里整洁如新,只有空气中还隐约残留着当归、黄芪与羊肉交融的醇厚香气,以及天麻蒸鱼留下的淡淡清香,默默诉说着一夜的奋战。

临走时,苏浩泽变戏法似的拿出几个香囊分给大家,里面装着安神的药材:“回去挂在床头,好好睡一觉。明天我们做最后复盘,后天可是个大日子。”

这细心的小礼物让团队成员们相视而笑,心中充满暖意。

团队成员们拖着疲惫的身体陆续离开,他们的眼神交汇时,不再有焦虑,只剩下一种沉静的自信和期待。

苏浩泽最后一个离开,他关掉灯,站在空旷的厨房门口。

都市的霓虹透过窗户,在他平静而坚定的脸庞上投下淡淡的光影。

距离“膳时记”的开业大考,还有最后一天的调整时间。

他们,准备好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