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美食:幼儿园卖盒饭,全都馋哭了 > 第398章 热搜翻车?不,这是最好的广告!

第398章 热搜翻车?不,这是最好的广告!(1/2)

目录

《寻味之旅》上集播出后的一夜之间,“膳时记”的热度并未消退,反而以更汹涌的态势席卷了各大社交平台。

#苏氏药膳看起来太好吃了#和#催更膳时记下集#依然占据热搜前列,但随之而来又引发了新的问题跟争议。

#复刻苏氏药膳失败#的话题悄然出现,并迅速攀升。

起初是一些美食博主和中医爱好者出于强烈的好奇心,根据节目中零散透露的信息,试图在家“复刻”同款。

他们晒出的视频和图片起初充满自信。

“看起来不难嘛!”

“食材买齐了,今晚就挑战!”

但很快,画风开始突变。

翻车报告层出不穷。

“救命!当归药味太重了,完全压不住羊肉的膻味,汤是苦的!”

“蒸鱼火候太难掌握了!鱼肉老了,天麻根本没蒸出味,只有一股生涩感!”

“说好的醇厚甘甜呢?我做出了一锅中药汤!”

这些“失败报告”反而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认证了“膳时记”药膳的技术壁垒和预处理工艺的难度。

评论区开始出现:“好像…没那么简单?”、“苏氏是有点东西的?”的声音。

然而,与此同时,另一种反对的声音也开始叫嚣。

#苏氏药膳是噱头吗#的话题被一些营销号和持怀疑态度的网友顶起。

“故弄玄虚罢了,不就是个炖汤吗?搞得跟高科技一样。”

“节目效果拉满,真开了业肯定不是这个味,坐等打脸。”

“就是蹭热度搞噱头,我看肯定要翻车。”

双方在网络上展开了激烈辩论,话题#苏氏药膳是噱头吗#冲上热搜。

这种两极分化的争论,使得“膳时记”的关注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苏总,您看这个...”

早上,赵明生将最新的舆情简报递给苏浩泽,眉头紧锁。

简报上,“翻车”视频和质疑话题格外刺眼。

团队里的一些年轻成员显得有些焦虑和愤懑。

“他们根本不懂!凭什么这么说!”

“我们辛苦研发,他们张嘴就说是噱头!”

苏浩泽快速浏览着简报,脸色平静。

他放下平板,目光扫过略显慌乱的团队成员。

“慌什么?”他的声音沉稳有力,“这些‘失败报告’,恰恰是最好的证明。

它们证明了我们的预处理工艺和火候掌控,不是家常做法能轻易模仿的。这无形中拉高了我们的技术壁垒。”

他拿起一份“翻车”报告,指着上面的评论:“看,已经有明白人开始帮我们说话了。”

“至于那些质疑,”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所有的争论和质疑,都会在我们开业那天,用那一碗实实在在的汤来回答。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辩解,而是沉默地、加倍努力地做好一切准备,确保开业万无一失。”

他看向老陈:“老陈,你的战场在厨房,外面的声音再大,也别忘了你的灶台和秒表。”

老陈重重点头:“明白!后厨这边,天塌下来也乱不了!”

他又看向赵明生:“赵总,你这边再多辛苦一下,继续监控网上那些讨论的声音。适当的抛出一些言论,控制一下局面,不要一边倒就行。然后收集这些‘失败报告’里的技术讨论点,这些都是我们未来科普的素材。”

赵明生推了推眼镜:“明白。”

苏浩泽的冷静和定力,像一根定海神针,瞬间稳住了团队的情绪。

大家重新将注意力聚焦到各自的具体任务上。

尽管团队选择沉默,但外界的支持和压力仍通过各种方式传递进来。

苏氏各家门店的熟客们通过各种渠道表达着关心。

梅州门店的店长转达了常客李老奶奶的话:“小苏老板做的药膳,是真材实料的老味道,我们这些老食客都懂。新店开业,我们一定去捧场!”

隔壁的王阿姨更是直接提着一篮子自家种的青菜来到苏家拜托苏母给自家儿子递话:“爱华啊,我跟老姐妹们都支持小泽!网上那些话别往心里去,咱们用实力说话!”

这些来自顾客和家人的、略显“笨拙”却无比真挚的支持,成为团队在沉默备战中温暖而有力的精神后盾。

高强度的工作中,苏浩泽注意到团队成员的疲惫。下午茶时间,他亲自下厨,为大家做了一道简单的点心——金黄酥脆的葱油饼。

面粉在他手中飞快地揉捏、擀平,他下意识地喃喃:"面水比例2.5:1,醒面20分钟..."

话没说完就被旁边的小张笑着打断:"苏总,放松点,这不是在做实验!"

撒上葱花和少许盐,在油锅中煎得滋滋作响,香气瞬间弥漫整个厨房。

“来来来,补充点能量,”他将煎好的葱油饼分给大家,“老祖宗说得好,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

小张咬了一口,烫得直哈气,却忍不住赞叹:“苏总,您这手艺不去开个早餐摊真是可惜了!”

“那我可真就要去学学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了。”

这话一出众人都笑了起来,紧张的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

窗外,网络的争论依旧喧嚣,而窗内小厨房灯火通明,却异常安静。

只有灶火燃烧的呼呼声、炖汤的“咕嘟”声、计时器清脆的滴答声,以及老陈偶尔压低声音的指令。

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苏浩泽站在厨房门口,看着眼前大家认真专注工作的状态,眼中闪过一丝满意。

灶台上,各种经过精密预处理的药材样本被分装在贴有标签的透明容器中,如同等待检阅的士兵。

精确到0.1克的电子秤、毫秒级的计时器、厚厚的实验记录本取代了往日的锅碗瓢盆,占据着操作台的主要位置。

老陈系着洁白的围裙,眼神锐利如鹰,手里拿着秒表和红外测温枪,仿佛一位临阵的将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