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黑龙江省《伊春市》(1/2)
黑龙江省伊春市:林海雪原间的生态之城与人文厚土
在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腹地,坐落着一座被广袤森林环抱的城市——伊春。这里因林而生、因林而兴,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在极高水平,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目的地。从历史长河中的早期开发,到如今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的转型之路,伊春始终承载着北方林区的独特记忆,也不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一、基本概况:疆域与行政区划
伊春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东与鹤岗市、佳木斯市相邻,南与哈尔滨市接壤,西与黑河市和绥化市交界,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49.5公里,是黑龙江省重要的边境城市之一。全市行政区划面积达平方公里,地域广袤,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小兴安岭主脉贯穿全境,形成了“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的地貌特征。
截至2024年,伊春市下辖1市(县级市)、5县、4区,具体行政区划如下:
-县级市:铁力市,位于伊春市南部,是伊春连接哈尔滨的重要门户,也是全市经济、交通的重要节点。
-县:嘉荫县、汤旺县、丰林县、大箐山县、南岔县,5个县沿小兴安岭山脉分布,各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与产业特色。
-区:伊美区、乌翠区、友好区、金林区,4个市辖区集中了伊春市的核心城区功能,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全市下辖区域呈“沿山分布、带状延伸”的特点,各县(市、区)依托自身的森林、湿地、河流等资源,形成了差异化发展的格局,共同构成了伊春市多元的地域风貌。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从林区开发到生态转型
(一)历史沿革:从远古先民到现代林区
伊春的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考古发现,嘉荫县境内曾出土过大量猛犸象、披毛犀等古生物化石,证明数万年前这里就有丰富的生物活动;同时,当地还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反映了早期人类在这里的渔猎、采集生活。
唐代时期,伊春地区属黑水都督府管辖,纳入唐朝的行政版图,成为东北边疆开发的重要区域;辽、金时期,这里是女真族的活动范围,女真族在此发展渔猎经济,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明清时期,伊春先后属奴儿干都司、黑龙江将军辖区,清政府为保护“龙兴之地”,曾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伊春地区的开发一度停滞,森林资源得以保存。
近代以来,随着东北开发热潮的兴起,伊春的林业资源逐渐被关注。20世纪50年代,为支援国家建设,伊春开启了大规模林业开发,大批林业工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投身伐木、造林事业,成为新中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伊春木材”曾支撑起国家多个重点工程的建设,被誉为“祖国林都”。
21世纪以来,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伊春率先开启林业转型之路,从“伐木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停止商业性采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实现了从“林都”到“生态之城”的跨越,成为中国林区转型的典范。
(二)文化脉络:森林文化与民俗交融
伊春的文化脉络始终与“森林”紧密相连,形成了以森林文化为核心,融合少数民族文化、林区创业文化的多元文化体系。
1.森林文化:人与自然的共生智慧
作为中国重点林区,伊春的森林文化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早期林业开发时期,林业工人创造了“伐木号子”“集材歌谣”等民间艺术,记录了伐木、集材、运材的劳动场景,展现了林业工人的坚韧与乐观;如今,森林文化更多体现为“生态保护”理念,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研学等活动,传递“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伊春还拥有中国林都木雕园、森林博物馆等文化场馆,收藏了大量与森林相关的文物、标本,系统展示了森林生态、林业历史与文化,成为传播森林文化的重要载体。
2.少数民族文化:原住民的生活印记
伊春是多民族聚居地,境内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满族、朝鲜族人口较多。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满族的“萨满文化”保留了原始的自然崇拜,萨满舞、萨满歌等艺术形式仍在民间传承;朝鲜族的“农乐舞”“伽倻琴演奏”充满生活气息,辣白菜、冷面等传统美食成为伊春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伊春部分地区仍有传承,这些少数民族文化共同丰富了伊春的文化内涵。
3.林区创业文化:奋斗精神的传承
20世纪50年代的林业开发热潮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林区创业精神成为伊春的精神符号。大批林业工人远离家乡,在严寒、艰苦的环境中伐木造林,用双手建起了现代化的林区城市。如今,这种精神被赋予新的内涵——在生态转型中,伊春人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林下种植、生态旅游等新产业,续写着“奋斗者”的故事。伊春市还通过建设“林区创业纪念馆”、举办“林业工人节”等活动,传承和弘扬林区创业文化,让奋斗精神成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政治与经济:生态优先的发展格局
(一)政治: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治理方向
伊春市的政治治理始终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将生态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作为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伊春市制定了《伊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伊春市林业转型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将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水质等生态指标作为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加大对自然保护区、湿地、河流的保护力度。
同时,伊春市积极推进“林长制”“河长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生态保护责任体系,将生态保护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在民生领域,围绕“生态惠民”,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医疗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善林区居民生活条件,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发展。近年来,伊春市还积极对接国家“东北振兴”战略,争取生态补偿、转型扶持等政策支持,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经济:绿色产业引领的转型之路
伊春市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木材主导”到“绿色多元”的转型,如今已形成以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绿色能源为核心的产业体系,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绿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色调。
1.生态旅游:核心支柱产业
依托丰富的森林、湿地、冰雪资源,伊春市将生态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景区。全市现有5A级景区1家(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4A级景区11家,以及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产品涵盖“森林观光”“湿地探秘”“冰雪娱乐”“民俗体验”等多个领域,如夏季的“森林避暑游”、秋季的“五花山观赏游”、冬季的“冰雪温泉游”,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2023年,伊春市接待游客量突破千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生态旅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核心产业。
2.林下经济: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停止商业性采伐后,伊春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种植、养殖、采集产业,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目前,全市形成了“林下种植(蓝莓、平贝母、刺五加)、林下养殖(森林猪、林蛙、蜜蜂)、林下采集(山野菜、松子、榛子)”三大产业链,其中“伊春蓝莓”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量占全国的1/3,成为全国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林蛙养殖、山野菜加工等产业也形成规模,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带动了数万林区居民增收。
3.绿色能源:新兴增长极
依托丰富的水能、风能、生物质能资源,伊春市积极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全市建成了多个水电站、风电场,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也逐步落地,绿色能源发电量占全市用电量的比重逐年提升。同时,伊春市还探索“新能源+生态旅游”的融合模式,如在风电场周边建设观光步道,打造“能源观光景区”,实现能源开发与生态旅游的协同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优化了伊春的能源结构,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四、风貌与特点:林海雪原的独特魅力
(一)自然风貌:四季分明的生态画卷
伊春的自然风貌以“森林”为底色,四季景色各异,展现出北方林区独特的生态魅力。
1.春季:生机盎然的“林海复苏”
每年4-5月,伊春的森林逐渐复苏,冰雪消融,溪水潺潺,树木抽出新芽,山野菜(如婆婆丁、柳蒿芽)破土而出,漫山遍野的达子香(杜鹃花)盛开,粉色的花海与绿色的林海交相辉映,成为春季最亮眼的景观。此时的伊春,气温适宜,空气清新,是踏青、采野菜、赏杜鹃的好时节。
2.夏季:清凉避暑的“天然氧吧”
7-8月的伊春,平均气温仅20℃左右,是中国北方着名的避暑胜地。茂密的森林像一把巨大的绿伞,遮挡住炎炎烈日,森林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2万个以上,远超城市水平,被誉为“天然氧吧”。游客可漫步林间步道,感受森林的清凉;或乘船游览汤旺河、嘉荫黑龙江段,欣赏两岸的林海与江景;也可在湿地观鸟,看丹顶鹤、白鹭等鸟类在湿地栖息,享受夏日的宁静与惬意。
3.秋季:色彩斑斓的“五花山”
9-10月是伊春最美的季节,随着气温下降,森林中的树木逐渐变色,红松保持翠绿,落叶松变成金黄,枫树、柞树则呈现出红色、橙色,漫山遍野的树木五彩斑斓,形成了北方特有的“五花山”景观。此时的伊春,仿佛被打翻了调色盘,每一座山、每一片森林都充满了色彩的层次感,是摄影、写生、观赏秋景的绝佳去处。
4.冬季: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
12月至次年2月,伊春进入严寒的冬季,气温低至-20℃以下,森林、河流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形成了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此时的伊春,不仅有林海雪原的壮阔景观,还有丰富的冰雪娱乐项目:游客可在梅花河滑雪场滑雪、在汤旺河体验冰钓、在森林中徒步穿越雪原,也可泡在室外温泉中,感受“冰火两重天”的独特体验。冬季的伊春,是冰雪爱好者的乐园,也展现了北方林区的豪迈与壮阔。
(二)城市特点:小而美、生态优先的宜居之城
伊春的城市特点鲜明,不同于大城市的繁华喧嚣,这里更注重“生态宜居”,呈现出“小而美、小而精”的风格。
1.低密度的城市布局
伊春市的城区沿小兴安岭山脉和河流分布,没有密集的高楼大厦,更多是低层住宅和多层建筑,城市容积率低,绿地面积大。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公园、广场遍布,市民出门步行10分钟内即可到达绿地或公园,生活节奏缓慢,宜居指数高。
2.浓厚的生态氛围
作为“中国林都”,伊春的城市建设始终围绕“生态”展开,街道命名多与“森林”“自然”相关(如林海路、松涛街),城市雕塑以“森林动物”“树木”为主题,就连城市路灯、垃圾桶的设计也融入了森林元素。市民的日常生活与森林紧密相连,清晨到林间晨练、周末到郊外露营,成为许多伊春人的生活习惯,生态理念已深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3.淳朴的人文气息
伊春人传承了林业工人的淳朴与热情,城市氛围友好、包容。无论是在景区还是街头,当地人都会热情地为游客指路、推荐美食;农贸市场里,村民售卖的山野菜、蜂蜜等特产,价格实惠,品质地道;节日期间,社区会举办民俗活动,邀请居民参与,展现出浓厚的邻里情谊。这种淳朴的人文气息,让伊春不仅是一座生态之城,更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五、必游景点与历史遗址:探索伊春的自然与人文
(一)必游景点:生态与景观的融合
1.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5A级)
位于汤旺县境内,是伊春最具代表性的景区,以“林海”和“奇石”为核心景观。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9.8%,拥有大片原始红松林,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之一。同时,景区内的花岗岩地貌经过长期风化侵蚀,形成了“一线天”“弥勒顶”“卧狮石”等形态各异的奇石,有的像动物,有的像人物,惟妙惟肖。游客可沿木栈道漫步林间,欣赏奇石与林海的结合,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登上观景台,俯瞰整片林海,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壮阔。
2.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嘉荫县黑龙江畔,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之一,被誉为“中国恐龙之乡”。公园内出土了大量白垩纪时期的恐龙化石(主要是鸭嘴龙化石),建立了恐龙博物馆,展示恐龙化石标本、复原模型和地质演化过程。景区内还保留了恐龙化石发掘遗址,游客可参观发掘现场,了解化石发掘的过程;同时,站在黑龙江边,还能欣赏到对岸俄罗斯的风光,感受边境的独特魅力。
3.五营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丰林县境内,是中国第一个以红松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拥有大片原始红松林,是“红松的故乡”。公园内的“红松母树林”是景区的核心,这里的红松树龄多在百年以上,树干挺拔,枝叶茂密,漫步其中,可感受原始森林的静谧与厚重。公园内还有“天赐湖”,湖水清澈,周边环绕着森林,夏季可划船、垂钓,秋季可欣赏五花山倒映在湖中的美景,是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4.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嘉荫县境内,以“峡谷、瀑布、溪流”为主要景观,被誉为“小兴安岭的九寨沟”。景区内的茅兰沟峡谷长15公里,峡谷两侧峭壁林立,森林茂密,谷底溪流潺潺,沿途分布着“茅兰瀑布”“仙女池”“黑龙潭”等景观。茅兰瀑布落差15米,夏季水流充沛,瀑布倾泻而下,溅起水花,十分壮观;秋季,峡谷内的树木变色,红色、黄色的树叶与绿色的植被、清澈的溪流相映,景色迷人,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5.梅花河山庄度假村(4A级)
位于伊美区境内,是集生态观光、冰雪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景区。夏季,度假村内的森林步道、湿地景观适合避暑休闲,游客可体验森林采摘、垂钓等活动;冬季,度假村变身“冰雪乐园”,拥有大型滑雪场、冰雪大世界,可开展滑雪、雪地摩托、冰灯观赏等活动,同时还有温泉酒店,游客可在滑雪后泡温泉,缓解疲劳,是冬季游玩的热门去处。
(二)历史遗址与宗教场所:触摸伊春的过往
1.伊春林区开发纪念馆
位于伊美区,是记录伊春林业开发历史的重要场所。纪念馆内通过图片、实物、场景复原等方式,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伊春林业开发的历程,包括伐木工具、林业工人的生活用品、木材运输的场景等。其中,“林业工人宿舍”场景复原了早期林业工人的居住环境,简陋的床铺、煤油灯、劳动手册,让游客直观感受林业工人的艰苦生活;“木材生产流程”展区则展示了从伐木到运材的全过程,见证了伊春作为“祖国林都”的辉煌历史。
2.嘉荫小滚子沟遗址
位于嘉荫县境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5000年。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石器(如石斧、石刀、石镞)、陶器(如陶罐、陶碗)和骨器,反映了早期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考古专家推测,这里的先民以渔猎、采集为生,使用石器进行劳动,制作陶器储存食物。目前,遗址已被保护起来,虽然不对外开放参观,但出土的文物在嘉荫县博物馆展出,为研究伊春地区的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3.铁力普照寺
位于铁力市境内,是伊春市规模较大的佛教寺庙之一,始建于2000年,虽历史不算悠久,但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香火旺盛。寺庙坐落在山林之间,四周绿树环绕,环境清幽。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等,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佛,佛像庄严,殿内香火缭绕,是信徒祈福、静心的场所。寺内还设有禅院、素食馆,游客可在此体验禅修生活,品尝清淡的素食,感受佛教文化的平和与宁静。每逢佛教节日(如春节、中秋节、佛诞节),普照寺会举办法会活动,吸引周边信徒和游客参与,成为伊春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
4.伊春金山屯九峰山养心谷道观
位于金林区金山屯镇,依托九峰山的自然景观而建,是伊春少有的道教活动场所。道观始建于2015年,虽建成时间较晚,但建筑布局遵循道教传统,主要建筑有三清殿、玉皇殿、财神殿等,殿内供奉着三清尊神、玉皇大帝等道教神像,神像雕刻精美,气势恢宏。道观周边山林茂密,空气清新,设有登山步道,游客可沿步道登山观景,途中可欣赏到奇石、溪流等自然景观,登顶后还能俯瞰整个九峰山景色。道观内的道士会为游客讲解道教文化,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游客也可参与道教的祈福仪式,体验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六、民俗风情与特色味道:感受伊春的烟火气
(一)民俗风情:传承与活力的交融
1.满族萨满文化展演
在伊春的满族聚居区(如铁力市、南岔县),萨满文化是重要的民俗传承。每逢节庆或重要活动,当地满族群众会举办萨满文化展演,身着传统萨满服饰(头戴鹿角帽、身披兽皮、腰系铜铃)的萨满,手持神鼓、神杖,随着鼓点跳起萨满舞,同时吟唱萨满歌,祈求风调雨顺、家人平安。萨满舞动作粗犷有力,充满原始气息,神鼓的节奏与铜铃的声响相互呼应,营造出庄重而神秘的氛围。展演过程中,还会穿插满族的传统故事讲解,让游客了解萨满文化背后的历史与信仰,感受满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
2.朝鲜族农乐舞表演
伊春的朝鲜族聚居区(如友好区、金林区),农乐舞是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舞蹈。农乐舞起源于朝鲜族的农耕生活,舞蹈动作模仿播种、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充满生活气息。表演时,舞者身着鲜艳的朝鲜族传统服饰(女子穿短衣长裙,男子穿短褂长裤),手持长鼓、圆鼓等乐器,边舞边奏,节奏明快,舞姿活泼。常见的农乐舞动作有“手鼓舞”“甩袖舞”“踏地舞”等,其中“长鼓舞”最为经典,舞者手持长鼓,通过手腕的转动和身体的摆动,让长鼓发出清脆的声响,配合灵动的舞步,展现出朝鲜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游客不仅能观看表演,还能在舞者的指导下学习简单的农乐舞动作,亲身感受朝鲜族民俗的魅力。
3.林区特色节庆活动
伊春结合自身的森林资源和林业历史,打造了多个具有林区特色的节庆活动,成为展示民俗风情的重要平台。
-中国伊春森林生态旅游节:每年夏季举办,为期一个月,活动内容包括森林徒步大赛、森林音乐会、林下产品展销等。其中,森林音乐会在原始森林中举办,游客可在林间聆听交响乐、民谣等音乐表演,感受“森林与音乐”的融合;林下产品展销则汇集了伊春的蓝莓、山野菜、蜂蜜等特产,游客可现场品尝、购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