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双鸭山市《友谊县》(1/2)
友谊县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双鸭山市东北部,坐落于三江平原腹地核心区域,东与宝清县接壤,西与集贤县毗邻,南与双鸭山市宝山区相连,北与富锦市交界。全县总面积1888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平坦开阔,七星河、扁石河等河流穿境而过,湿地与耕地交错分布,既有“北大仓”的广袤粮仓风貌,也有湿地生态的自然灵秀之美。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合作化模范县,友谊县承载着独特的农垦文化记忆,同时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三江平原上兼具人文魅力与自然景观的特色县域。
一、行政区划:乡镇风貌与产业特色
友谊县下辖4个镇、7个乡,每个乡镇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兼顾生态保护与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共同勾勒出友谊县多元的地域图景。
(一)友谊镇
友谊镇是友谊县的县城所在地,也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总面积126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8个社区。镇内交通便捷,依饶公路、友宝公路穿境而过,设有友谊客运站,可直达双鸭山、佳木斯、哈尔滨等城市。作为农垦文化的核心承载地,友谊镇保留了大量农垦时期的建筑遗迹,如原友谊农场场部办公楼、农垦纪念馆等,与现代化的城区建筑交相辉映,展现了“农垦新城”的独特风貌。产业方面,友谊镇以城郊农业和服务业为主,镇内建有农产品交易市场、商业综合体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既保障了县城居民生活需求,也为周边乡镇提供了产业配套支持,是全县农产品流通和商贸服务的核心枢纽。
(二)兴隆镇
兴隆镇位于友谊县西部,与集贤县相邻,总面积198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该镇是友谊县的农业大镇,耕地面积达18万亩,以种植水稻、玉米、大豆为主,其中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占比超60%,因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所产水稻颗粒饱满、口感软糯,是“东北大米”的重要产区之一。近年来,兴隆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了多家稻米加工企业,形成“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部分产品远销全国。镇内还保留了多处农垦时期的拖拉机站、粮库遗址,成为展现友谊县农垦历史的重要载体。
(三)龙山镇
龙山镇地处友谊县东部,与宝清县接壤,总面积215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该镇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少量丘陵,农业与林业资源丰富。农业上,龙山镇以种植大豆、玉米为主,近年来尝试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如蓝靛果、寒地玫瑰等,依托山区气候优势,打造“林下经济+生态种植”的特色产业模式;林业方面,镇内有多处人工林场,主要种植落叶松、杨树等,既发挥了生态防护作用,也为木材加工产业提供了原料。龙山镇境内的七星河支流形成了小型湿地景观,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每年春秋季节可观测到白鹭、灰鹤等多种水鸟,兼具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双重价值。
(四)凤岗镇
凤岗镇位于友谊县中部,总面积168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是友谊县历史悠久的农垦乡镇之一。该镇因早期农垦开发时设立“凤岗农场分场”而得名,保留了大量农垦时期的村落格局和生产设施,如集体农庄式民居、老式农机具存放点等,是研究我国农垦发展史的重要样本。农业上,凤岗镇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推广了“稻渔共生”生态种植模式,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河蟹,既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也保护了土壤生态。镇内还建有农垦文化陈列馆,展示农垦时期的老照片、农具、生活用品等,成为传承农垦文化的重要场所。
(五)兴盛乡
兴盛乡位于友谊县西北部,与富锦市毗邻,总面积182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该乡以农业为主导,耕地面积15万亩,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是友谊县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兴盛乡注重农业科技应用,近年来引入了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等现代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稳步提升。乡内有一处小型水库——兴盛水库,周边植被茂密,是当地居民休闲垂钓、野餐的热门地点,每到夏季,水库周边绿意盎然,成为乡村生态休闲的好去处。
(六)东建乡
东建乡地处友谊县东南部,总面积175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是友谊县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乡镇。农业上,东建乡以种植水稻、大豆为主,依托扁石河流域的灌溉优势,水稻品质优良;畜牧业方面,乡内大力发展肉牛、生猪养殖,培育了多家规模化养殖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增收。东建乡境内有多处抗联时期的活动遗迹,如秘密联络点、战壕遗址等,目前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七)庆丰乡
庆丰乡位于友谊县东北部,总面积190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该乡耕地面积广阔,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同时利用湿地周边的草地资源,发展肉羊养殖,形成“粮畜结合”的产业格局。庆丰乡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境内有七星河湿地的边缘区域,近年来实施了“退耕还湿”工程,恢复湿地植被,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吸引了更多候鸟在此栖息。乡内还保留了部分传统村落,民居以砖瓦结构为主,保留了东北农村的传统风貌,适合游客体验乡村生活。
(八)建设乡
建设乡地处友谊县西南部,总面积162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该乡因“农垦建设时期”得名,保留了多处农垦时期的基础设施,如灌溉水渠、农机维修站等,见证了友谊县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农业上,建设乡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有效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乡内发展了棚室蔬菜种植,主要种植黄瓜、番茄等,供应县城及周边城市的蔬菜市场。建设乡的乡村道路四通八达,连接各个村落,交通便利,便于农产品运输和游客出行。
(九)友邻乡
友邻乡位于友谊县中部偏北,总面积185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该乡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6万亩,主要种植大豆、玉米,是友谊县重要的大豆产区,所产大豆颗粒饱满、蛋白质含量高,深受加工企业青睐。友邻乡近年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了大豆榨油厂、豆制品加工厂等,延伸了产业链条。乡内有一处小型文化广场,定期举办农民文艺汇演、广场舞比赛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现了乡村的活力。
(十)新镇乡
新镇乡地处友谊县西北部,总面积178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该乡是友谊县较年轻的乡镇,因20世纪后期“新村建设”而得名,村落规划整齐,民居风格统一,展现了现代乡村的整洁风貌。农业上,新镇乡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引入了优质稻种和高产玉米品种,粮食产量逐年提升;同时,乡内发展了特色养殖,如林下养鸡、蜜蜂养殖等,生产的土鸡蛋、蜂蜜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新镇乡靠近七星河湿地,部分村落发展了生态旅游,开设了农家乐园,提供采摘、垂钓等体验项目,吸引周边游客前来游玩。
(十一)成富朝鲜族满族乡
成富朝鲜族满族乡是友谊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位于县境东南部,总面积186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其中朝鲜族村3个、满族村2个,是多民族聚居的乡镇。该乡保留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朝鲜族村民擅长水稻种植,所产水稻品质优良;同时,乡内发展了特色农产品加工,如朝鲜族辣白菜、满族黏豆包等,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成富乡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化节”,展示朝鲜族歌舞、满族剪纸等民俗技艺,开展摔跤、跳板等传统体育活动,成为友谊县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少数民族风情。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从农垦拓荒到现代发展
友谊县的历史沿革与我国农垦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既有远古先民的活动痕迹,也有近代农垦拓荒的奋斗记忆,文化脉络兼具古代民族文化、农垦文化与多民族融合文化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
(一)历史沿革:从古代部族到农垦建县
1.远古至明清时期:先民活动与行政归属
早在新石器时代,友谊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发现的七星河遗址、扁石河遗址等,出土了石斧、石锛、陶器等文物,表明当时的先民已掌握简单的农耕和渔猎技术,过着定居生活。这一时期,友谊县一带属于肃慎部族的活动范围,汉代时改称挹娄,南北朝时期为勿吉,唐代归渤海国管辖,辽代属于女真五国部,金代归上京路胡里改路,元代隶属于辽阳行省开元路,明代归奴儿干都司,清代初期归宁古塔将军管辖,后期因“封禁政策”解除,大量中原移民迁入,开始了早期的农业开发。
2.近现代时期:农垦拓荒与建县历程
20世纪50年代初,为响应国家“开发北大荒”的号召,大批转业官兵、知识青年、支边青年来到友谊县一带,开展大规模农垦开发,1954年建立友谊农场,成为我国第一个机械化国营农场,开创了东北农垦事业的先河。农场建立后,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将昔日的“荒原”改造成“粮仓”,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1960年,为适应农垦事业发展需要,设立友谊县,隶属于合江专区;1962年,友谊县与友谊农场实行“场县合一”管理体制;1985年,场县分设,友谊县正式成为独立的行政县域,隶属于双鸭山市,形成了如今的行政区划格局。
(二)文化脉络:多元融合的地域特色
1.古代民族文化:肃慎-挹娄文化的印记
友谊县作为古代肃慎、挹娄部族的活动区域,留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痕迹。考古发现的挹娄时期遗址中,既有用于农耕的石犁、石锄,也有用于渔猎的石镞、骨器,表明当时已形成“农耕为主、渔猎为辅”的生产模式;遗址中出土的陶罐、陶碗等陶器,造型简洁,纹饰朴素,展现了早期先民的手工业技艺。这些古代民族文化,为友谊县的地域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也为研究东北地区古代民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2.农垦文化:“北大荒精神”的传承
农垦文化是友谊县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开发北大荒”历程。当年,转业官兵、知识青年们在艰苦的环境下,用双手开垦荒原、修建水利、推广机械,创造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如今,友谊县保留了大量农垦文化遗迹,如友谊农场纪念馆、农机博览园、老拖拉机站等,展示了从手工耕作到机械化种植的农业发展历程;同时,农垦时期的歌谣、故事、生产生活习俗,也通过口述、文字、展览等形式得以传承,成为友谊县文化的核心内涵。每年,友谊县都会举办“农垦文化节”,通过农机展、农垦故事演讲、老照片展览等活动,弘扬北大荒精神,吸引游客感受农垦文化的魅力。
3.多民族融合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共生
友谊县境内居住着汉族、朝鲜族、满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其中成富朝鲜族满族乡是多民族聚居的典型区域。长期以来,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多民族文化。例如,朝鲜族的水稻种植技术被广泛推广,成为友谊县农业的重要技术支撑;满族的黏食制作技艺(如黏豆包、苏子叶饽饽)融入当地饮食文化;汉族的秧歌、皮影戏与朝鲜族的农乐舞、满族的太平鼓表演相互借鉴,形成了具有友谊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各民族在节日期间相互走访,共享美食、共庆佳节,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和谐景象,也为友谊县的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
三、历史人物:农垦精神与民族奋斗的代表
友谊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出多位在农垦开发、农业技术推广、民族文化传承等领域作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彰显了奋斗精神,成为友谊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垦拓荒者:“北大荒”的开垦先锋
20世纪50年代,一位转业军官带领部队官兵来到友谊县一带,参与友谊农场的建设。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原,冬季严寒,夏季多雨,条件极其艰苦。他带领官兵们住在简陋的草棚里,白天开垦土地、修建水渠,晚上学习农业技术、制定种植计划。为了推广机械化种植,他带头学习拖拉机操作,手把手教战士和当地农民使用农机具,解决了“从手工到机械”的技术难题。在他的带领下,农场第一年就实现了粮食丰收,为后续的农垦开发奠定了基础。他的奋斗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友谊人,成为“北大荒精神”的生动体现。
(二)农业技术专家:现代农业的推动者
20世纪70年代,一位农业技术人员扎根友谊县,致力于水稻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当时,友谊县的水稻种植面临低温、病虫害等问题,产量较低。他带领团队在田间地头开展试验,培育适合当地气候的水稻品种,研发了“旱育稀植”技术,有效提高了水稻的抗寒能力和产量。他还走遍全县各个乡镇,举办技术培训班,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帮助无数农民实现了增收。退休后,他仍坚持参与农业技术指导,为友谊县成为优质水稻产区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友谊水稻种植的领路人”。
(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民族技艺的守护者
在成富朝鲜族满族乡,一位朝鲜族老人是当地朝鲜族农乐舞的传承人。他自幼跟随长辈学习农乐舞,掌握了长鼓演奏、舞蹈编排等全套技艺,其表演的农乐舞节奏欢快、动作舒展,展现了朝鲜族的民族特色。多年来,他不仅在乡里的节日活动中表演,还主动走进学校,向学生传授农乐舞技艺,培养了多名年轻传承人。他还参与整理了朝鲜族民间歌谣和舞蹈动作,编写了《朝鲜族农乐舞教程》,为朝鲜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积极推动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组织不同民族的文艺爱好者共同编排节目,促进了民族团结。
四、必游景点与历史遗址: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馈赠
友谊县的旅游资源兼具自然生态之美与人文历史之韵,既有湿地、森林等自然景观,也有农垦遗址、抗联遗迹等文化景点,还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
(一)必游景点:生态与人文的交融
1.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友谊片区)
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友谊县、宝清县等地,其中友谊片区位于县境东北部,总面积约1200公顷,是三江平原典型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内湿地类型多样,包括沼泽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等,生长着芦苇、香蒲、睡莲等多种湿地植物,是丹顶鹤、东方白鹳、大天鹅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保护区内设有观光栈道、观鸟台、科普馆等设施,游客可以沿栈道漫步,欣赏湿地风光,观察鸟类活动;科普馆内通过图片、标本、多媒体等形式,介绍湿地生态知识和鸟类保护常识。每年春秋季节,大量候鸟在此聚集,是观鸟的最佳时期;夏季,湿地内荷花盛开,芦苇摇曳,景色宜人;冬季,湿地被冰雪覆盖,形成独特的冰雪景观,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创作。
2.友谊农场纪念馆
友谊农场纪念馆位于友谊镇中心,是我国唯一以国营农场发展史为主题的纪念馆,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纪念馆分为“农垦起源”“艰苦创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四个展厅,通过实物(如老式拖拉机、农具、生活用品)、老照片、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全面展示了友谊农场从1954年建立至今的发展历程,再现了“北大荒”从荒原到粮仓的变迁。馆内最具代表性的展品是一台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产拖拉机,它是友谊农场早期机械化种植的重要工具,见证了农垦事业的起步。纪念馆还设有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模拟操作老式农机具,感受农垦时期的生产场景。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友谊农场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是了解友谊县农垦文化的必访之地。
3.友谊县农机博览园
友谊县农机博览园位于友谊镇东部,紧邻友谊农场纪念馆,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集农机展示、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主题园区。博览园内陈列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各类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灌溉设备等,共计100余台(套),涵盖了友谊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其中,既有苏联产的老式拖拉机,也有国产的现代化智能农机,展现了我国农业机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的发展历程。博览园内还设有农机科普长廊,介绍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发展历史;同时,园区内种植了大片花卉和草坪,设置了休闲座椅和步道,游客可以在参观农机的同时,享受休闲时光。农机博览园是友谊县展现现代农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尤其适合家长带孩子参观,通过直观的机械展品,让孩子了解粮食生产背后的技术支撑。
4.成富朝鲜族满族乡民族风情园
成富朝鲜族满族乡民族风情园位于乡中心区域,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集中展示朝鲜族、满族文化的主题园区。园区内建有朝鲜族传统民居(草房)、满族四合院、民族文化展览馆等设施,民居内复原了朝鲜族、满族的生活场景,展示了传统的家具、服饰、生活用品,如朝鲜族的韩式炕桌、满族的旗袍与马褂。民族文化展览馆内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介绍了两个民族的历史、习俗、传统技艺,如朝鲜族的辣白菜制作工艺、满族的剪纸与刺绣技艺。
园区内还设有民俗体验区,游客可以参与朝鲜族的跳板、摔跤游戏,学习制作辣白菜、打糕;也可以体验满族的剪纸、刺绣,穿着传统服饰拍照留念。每逢节假日,园区会举办民族文艺表演,朝鲜族农乐舞、满族太平鼓等节目轮番上演,游客可与村民一起载歌载舞,感受少数民族的热情与活力。这里不仅是展示民族文化的平台,也是促进各民族交流的重要场所,让游客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了解多民族共生的文化魅力。
(二)古刹与宗教场所:本土信仰的文化载体
友谊县的宗教场所多为近现代修建,虽无千年古刹,但部分寺庙因贴近民众生活,成为当地居民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也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参观祈福。
1.净心寺
净心寺位于友谊镇西部,始建于2000年,是友谊县规模较大的佛教场所之一。寺庙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藏经阁等,建筑风格遵循传统佛教寺庙规制,飞檐翘角,红墙黛瓦,庄重典雅。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四大天王等佛教造像,造像工艺精湛,神态庄严,殿内香火常年旺盛。
净心寺注重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公益事业,定期举办诵经法会、佛学讲座,同时开展扶贫济困、关爱老人等公益活动,拉近了佛教文化与民众生活的距离。寺庙周边种植了松柏、银杏等树木,搭配假山、池塘,环境清幽,游客可在此静心祈福,感受佛教文化的平和氛围,也可在庭院内散步休闲,缓解旅途疲惫。
2.清福观
清福观位于兴隆镇境内,始建于2010年,是友谊县主要的道教场所。道观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三清殿、玉皇殿、财神殿、月老殿等,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道教元素与东北地方特色,古朴庄重。观内供奉着三清祖师、玉皇大帝、财神等道教神像,神像造型生动,寓意吉祥,殿内装饰有道教图腾与壁画,展现了道教文化的内涵。
清福观定期举办道教文化活动,如春节祈福法会、重阳节敬老活动,向游客普及道教养生知识与传统节日习俗。道观周边林木葱郁,溪流潺潺,环境静谧,适合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了解道教文化,也可在观内的茶座品尝道家养生茶,感受慢节奏的休闲时光。
(三)历史遗址:见证岁月变迁的文化坐标
1.七星河挹娄文化遗址群
七星河挹娄文化遗址群分布于友谊县七星河沿岸,是三江平原挹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10余处村落遗址与墓葬群,距今约2000-3000年。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石斧、石锛、石镞)、陶器(陶罐、陶碗、陶豆)、骨器(骨针、骨锥)等文物,部分遗址还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屋遗迹与粮食窖穴,表明当时的挹娄人已在此定居,过着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
其中,位于龙山镇境内的“七星河遗址”保存最为完整,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清晰可见房屋地基与窖穴轮廓,出土的陶罐上刻有简单纹饰,展现了早期先民的审美意识。目前,该遗址群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部门设立了保护标识与说明牌,定期开展考古勘探与文物修复工作,为研究东北地区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也吸引了考古爱好者与历史学者前来考察。
2.东北抗联七星河密营遗址
东北抗联七星河密营遗址位于友谊县东北部七星河湿地边缘,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三江平原活动的重要遗迹。该遗址包括密营房屋遗迹、战壕、了望哨、粮仓、医疗站等设施,均为抗联将士利用湿地地形手工修建,采用木材、茅草、泥土等当地材料,隐蔽性极强,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密营房屋遗迹呈半地穴式,面积约8-12平方米,可容纳3-5名战士居住;战壕沿湿地边缘修建,长度约800米,用于防御日军进攻;了望哨位于高处,可观察周边数公里的动静,及时发现敌人踪迹。遗址内还留存有抗联将士使用过的铁锅、水壶、子弹壳等物品,见证了当年斗争的艰苦卓绝。如今,当地政府对遗址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设立了纪念广场与说明牌,每年组织党员、学生开展“重走抗联路”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抗联精神,成为友谊县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3.友谊农场老场部遗址
友谊农场老场部遗址位于友谊镇东部,始建于1954年,是友谊农场早期的行政与生产指挥中心,也是我国农垦事业起步的重要见证。遗址保留了当年的场部办公楼、职工宿舍、农机维修车间等建筑,其中场部办公楼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采用苏式建筑风格,屋顶为坡屋顶,墙面为红砖砌筑,虽历经岁月侵蚀,仍保留着当年的风貌。
老场部在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停止使用,后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在办公楼内设立了小型展览馆,展示友谊农场早期的文件、照片、生产计划等资料,再现了农垦时期的工作场景。遗址周边还保留了当年的宣传栏、篮球场等设施,让人仿佛回到“开发北大荒”的激情岁月,是了解友谊县农垦历史的重要场所。
五、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地域文化的鲜活表达
友谊县的民俗风情源于农垦拓荒精神与多民族文化融合,既有东北本土的豪爽质朴,也有少数民族的独特韵味;特色美食则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与水产品,以“家常味、原生态”为特点,展现了三江平原的饮食文化特色。
(一)民俗风情:奋斗与欢乐交织的生活图景
1.节庆习俗:传统与农垦特色的融合
友谊县的节庆习俗既保留了传统节日的核心内涵,又融入了农垦文化与民族特色。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初一早晨晚辈向长辈拜年;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县城与各乡镇会组织“农垦主题秧歌队”,队员身着农垦时期的工装,手持农机模型、粮囤道具,伴随着锣鼓声走街串巷,秧歌队中还穿插着“拖拉机舞”“播种舞”等创意表演,再现农垦生产场景,既热闹喜庆,又展现了当地的农垦记忆。
元宵节时,除了吃元宵,成富朝鲜族满族乡会举办“民族灯展”,朝鲜族村民制作韩式纸灯,满族村民制作宫灯,灯笼上绘制民族故事与农耕场景,挂在乡内街道两侧,游客可参与猜灯谜活动,猜对者可获得辣白菜、黏豆包等特色礼品。清明节时,当地居民除了扫墓祭祖,还会前往东北抗联七星河密营遗址,向革命先烈献花,接受红色教育;中秋节时,全家团聚赏月、吃月饼,成富乡的朝鲜族村民会制作“松饼”(韩式月饼),与汉族邻居分享,展现民族团结的氛围。
2.生产习俗:农垦精神的传承
作为农垦文化发源地之一,友谊县的生产习俗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处处体现“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每年春耕开始前,全县会举办“开犁仪式”,仪式上展示从老式拖拉机到现代智能农机的发展历程,邀请老农垦人讲述当年开垦荒原的故事,随后农机手驾驶现代化播种机下地播种,标志着春耕正式启动,既传承了农垦传统,也展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成就。
秋收时节,各乡镇会组织“丰收互助”活动,村民们互相帮助收割庄稼,大型收割机在田间作业,小型农机与人工配合,一派繁忙景象;粮食收割后,部分乡镇会举办“晒粮节”,将玉米、水稻晾晒在晒谷场上,形成“金色粮堆”景观,游客可参与翻晒粮食、扬场等农事体验,感受丰收的喜悦。此外,当地农民在长期生产中总结的农谚,如“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粮”“农机一响,粮食满仓”等,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流传,成为农垦文化的鲜活载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