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双鸭山市《集贤县》(1/2)
集贤县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双鸭山市西北部,坐落于三江平原腹地,东与富锦市、友谊县毗邻,西接桦川县、佳木斯市郊区,南连双鸭山市宝山区、四方台区,北靠桦南县。全县总面积2283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平坦开阔,完达山余脉横贯南部,安邦河、七星河等河流穿境而过,既有广袤的平原耕地,也有秀丽的浅山与湿地景观,是三江平原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生态宜居区域。作为双鸭山市的“西大门”,集贤县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
一、行政区划:乡镇风貌与区域特色
集贤县下辖5个镇、3个乡,每个乡镇都依托自身资源形成了独特的产业格局与地域特点,共同构成了集贤县多元的发展图景。
(一)集贤镇
作为集贤县的县城所在地,集贤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总面积17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0个社区。镇内交通便捷,哈同高速公路、同江铁路穿境而过,设有集贤火车站和长途汽车客运站,是连接佳木斯、双鸭山、富锦等城市的交通枢纽。近年来,集贤镇依托县城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商贸物流和服务业,镇内建有大型农贸市场、商业综合体和工业园区,既保障了县城居民的生活需求,也为周边乡镇提供了产业配套支持。同时,镇内保留了部分传统民居和历史建筑,与现代化的城区风貌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县城的发展变迁。
(二)福利镇
福利镇位于集贤县西部,与佳木斯市郊区接壤,总面积218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该镇是集贤县的农业大镇,耕地面积广阔,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是全县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福利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了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此外,福利镇凭借临近佳木斯市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近郊休闲农业,打造了多个采摘园、农家乐园,成为佳木斯市民周末休闲的热门选择。
(三)升昌镇
升昌镇地处集贤县中部,总面积192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是集贤县历史悠久的农业乡镇之一。该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安邦河流经境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大豆为主,其中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较大,因口感好、品质高而享誉周边地区。升昌镇注重农业科技应用,近年来推广了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现代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同时,镇内传统手工业底蕴深厚,部分村落保留了编织、木工等传统技艺,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四)丰乐镇
丰乐镇位于集贤县东部,与友谊县相邻,总面积20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该镇以农业为主导,同时拥有一定的矿产资源,是集贤县“农矿结合”发展的代表乡镇。农业方面,丰乐镇以种植玉米、大豆和经济作物为主,近年来尝试发展特色种植,如中药材、棚室蔬菜等,丰富了农业产业结构;矿产方面,镇内有少量煤矿资源,曾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目前已逐步转向绿色矿山建设与生态修复。此外,丰乐镇境内的安邦河支流形成了小型湿地景观,是当地居民休闲垂钓的好去处。
(五)太平镇
太平镇坐落于集贤县北部,与桦南县接壤,总面积236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该镇是集贤县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地形以平原和浅山为主,农业、林业资源丰富。农业上,太平镇以种植大豆、玉米为主,同时利用浅山资源发展果树种植和林下经济,培育了苹果、梨等水果品种;林业方面,镇内有多处人工林场,主要种植落叶松、杨树等,既起到了生态防护作用,也为林业加工产业提供了原料。太平镇的乡村风貌保留完整,多数村落沿河流分布,民风淳朴,是体验乡村生活的理想之地。
(六)腰屯乡
腰屯乡位于集贤县南部,完达山余脉北侧,总面积287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该乡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较高,是集贤县的林业大乡和生态屏障。腰屯乡依托山地资源,发展了林业种植、木材加工和林下养殖(如野猪、林蛙养殖)等产业,同时利用山区溪流众多的特点,建设了小型水电站,实现了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结合。此外,腰屯乡境内有多处自然景观,如石佛山、响水河等,目前正逐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观光。
(七)兴安乡
兴安乡地处集贤县西南部,总面积26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是集贤县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乡镇。该乡耕地以旱田为主,主要种植大豆、玉米,畜牧业以养殖肉牛、生猪、家禽为主,近年来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推广科学养殖技术,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兴安乡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境内有七星河支流流经,周边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每年春秋季节可观测到多种水鸟。
(八)永安乡
永安乡位于集贤县东南部,与双鸭山市宝山区相连,总面积27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该乡地形多样,既有平原耕地,也有山地林地,产业以农业、林业和少量工业为主。农业上,永安乡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其中水稻种植依托安邦河灌溉,品质优良;林业方面,乡内有大片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林业加工产业较为成熟;工业方面,永安乡临近双鸭山矿区,部分村落发展了与煤炭相关的配套产业,如运输、机械维修等。此外,永安乡境内有多处抗联时期的历史遗迹,是当地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从远古先民到现代发展
集贤县所在的三江平原地区,是东北古代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沿革跨越数千年,文化脉络清晰,既留存了远古先民的活动痕迹,也见证了近代东北的开发与变迁。
(一)历史沿革:从古代部族到现代县域
1.远古至先秦时期:先民聚居的文明萌芽
早在新石器时代,集贤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发现,境内多处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锛、陶器等文物,表明当时的先民已掌握简单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技术,过着定居生活。这一时期,集贤县一带属于肃慎部族的活动范围,肃慎人是东北地区最早有文献记载的民族之一,以渔猎、农耕为生,曾向中原王朝进贡“楛矢石砮”(用楛木做杆、石头做箭头的箭),成为中原与东北边疆文化交流的最早见证。
2.汉唐至宋元时期:部族更迭与行政归属
汉代时,肃慎部族改称挹娄,集贤县一带归挹娄部族管辖,隶属于汉王朝设立的玄菟郡;南北朝时期,挹娄改称勿吉,势力范围扩大,集贤县成为勿吉七部之一的安车骨部活动区域;唐代时,勿吉改称靺鞨,集贤县一带归渤海国管辖,渤海国在这一区域设立了行政机构,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辽代时,渤海国灭亡,集贤县一带归入辽朝版图,属于女真五国部中的越里吉国;金代时,女真族建立金朝,集贤县归上京路胡里改路管辖,当时的农业生产已较为发达,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元代时,集贤县一带隶属于辽阳行省开元路,后改归合兰府水达达路,元王朝在此设立驿站,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3.明清时期:屯垦开发与行政建制雏形
明代时,集贤县一带归奴儿干都司管辖,朝廷在这一区域设立了弗提卫等卫所,负责军事防御和行政管理,同时鼓励中原移民迁入,推动了当地的开发;清代初期,集贤县一带属于盛京昂邦章京管辖,后划归宁古塔将军、三姓副都统管辖,这一时期,清政府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限制移民迁入,集贤县的开发较为缓慢;清末民初,随着“封禁政策”的解除,大量中原移民(主要来自山东、河北等地)涌入东北,集贤县一带的屯垦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村落和集市。
4.近现代时期:从设治到县域定型
1913年,民国政府设立富锦县,集贤县一带归富锦县管辖;1946年,东北解放后,为适应革命和建设需要,设立集贤县,隶属于合江省,“集贤”一名取自境内的集贤镇(原名“集贤街”,因早期移民在此聚集谋生,取“贤才聚集”之意得名);1949年,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集贤县隶属于松江省;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集贤县归入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集贤县行政区划调整,部分区域划归友谊县、双鸭山市;1987年,集贤县人民政府驻地迁至福利镇(原福利屯),形成了如今的行政区划格局。
(二)文化脉络:多民族融合的地域特色
集贤县的文化脉络,是在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古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原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农耕文化,形成了多元且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
1.古代民族文化:渔猎与农耕的交融
集贤县作为古代肃慎、挹娄等民族的活动区域,留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痕迹。例如,挹娄人擅长渔猎和农耕,考古发现的挹娄时期遗址中,既有用于渔猎的石镞、骨器,也有用于农耕的石犁、陶器,表明当时已形成“渔猎为辅、农耕为主”的生产模式;靺鞨时期,受渤海国文化影响,当地开始使用汉字,学习中原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艺,如纺织、制陶等,文化发展水平显着提升。这些古代民族文化,为集贤县的地域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移民文化:中原与东北的碰撞
清末民初的“闯关东”浪潮,让大量中原移民迁入集贤县,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民俗习惯、生产技术和文化传统。例如,移民将山东的秧歌、河北的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带入当地,与东北本土的民间艺术融合,形成了具有集贤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在生产技术上,移民带来的先进农耕技术(如水稻种植技术),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在生活习俗上,中原的饮食文化、节庆习俗与东北的民俗结合,形成了集贤县独特的生活方式,如春节贴春联、元宵节挂灯笼、冬至吃饺子等习俗,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3.红色文化:抗联精神的传承
抗日战争时期,集贤县一带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抗联将士在完达山余脉和安邦河沿岸建立密营,开展游击战争,与日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例如,抗联将领曾在腰屯乡、永安乡一带设立秘密联络点,组织群众参与抗日斗争,许多当地群众为抗联将士送粮、送信、掩护伤员,用生命支持抗日事业。如今,集贤县境内仍保留着部分抗联密营遗址、战迹地,成为传承抗联精神的重要载体,每年都有群众和学生前往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
4.农耕文化:现代农业的底蕴
作为三江平原的商品粮基地,农耕文化是集贤县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形成了重视农时、勤劳朴实的品格,同时也孕育了与农业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开犁节”“丰收节”等。近年来,集贤县依托现代农业发展,举办了农产品博览会、农耕文化展等活动,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和农耕文化成果,既传承了传统农耕文化,也推动了农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
三、历史人物:乡土孕育的杰出代表
集贤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出多位在不同领域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他们或为民族独立而奋斗,或为地方发展而努力,成为集贤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抗联英烈:为民族独立献身的勇士
抗日战争时期,集贤县一带的抗联将士中,有多位本地出身的英烈,他们在家乡的土地上投身抗日斗争,用生命诠释了爱国精神。例如,一位出身于集贤县永安乡的抗联战士,早年在家乡务农,日军入侵后,他毅然加入抗联,参与了多次战斗,负责为抗联密营筹集粮食和物资。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他不幸被日军逮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年仅28岁。他的事迹,至今仍在当地民间流传,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二)农业专家:推动地方农业发展的先行者
新中国成立后,集贤县作为农业大县,涌现出多位致力于农业技术推广的专家。例如,一位出身于集贤县福利镇的农业技术人员,长期扎根农村,致力于水稻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20世纪70年代,他带领团队在安邦河流域开展水稻试种,克服了低温、病虫害等困难,成功培育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水稻品种,并推广了节水灌溉、合理施肥等技术,使当地水稻产量大幅提升,帮助许多农民实现了增收。他的工作,为集贤县成为优质水稻产区奠定了基础,被誉为“集贤水稻种植的领路人”。
(三)民间艺人:传承地域文化的守护者
在民间文化领域,集贤县也有多位杰出的民间艺人,他们致力于传承和发展当地的民间艺术。例如,一位出身于集贤县升昌镇的皮影戏艺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皮影戏制作和表演,掌握了皮影雕刻、唱腔设计、剧情编排等全套技艺。他的皮影作品造型精美,人物形象生动,唱腔融合了山东皮影和东北民间小调的特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多年来,他不仅在民间表演皮影戏,还积极走进学校,向学生传授皮影戏技艺,培养了多名年轻传承人,为集贤县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必游景点与历史遗址: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集贤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既有秀丽的自然景观,也有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遗址,还有体现红色精神的纪念场所,为游客提供了多元的旅游体验。
(一)必游景点:自然生态与休闲度假
1.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
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集贤县东部,地处安邦河下游,总面积1029公顷,是三江平原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公园内湿地类型多样,包括沼泽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等,植被覆盖率高,生长着芦苇、香蒲、睡莲等多种湿地植物,是丹顶鹤、白鹳、大雁等多种鸟类的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公园内设有湿地观光栈道、观鸟台、科普馆等设施,游客可以沿着栈道漫步,欣赏湿地风光,观察鸟类活动,也可以在科普馆内了解湿地生态知识。每年春秋季节,大量候鸟在此聚集,是观鸟的最佳时期;夏季,湿地内荷花盛开,芦苇摇曳,景色宜人;冬季,湿地被冰雪覆盖,形成独特的冰雪景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2.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集贤片区)
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跨集贤县、宝清县等地,其中集贤片区位于县境南部,总面积约800公顷,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之一。该湿地以沼泽湿地为主,河流纵横,水草丰美,是多种水生动植物的家园,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保护区内设有生态观光路和观景台,游客可以驾车或步行游览,欣赏湿地的自然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此外,保护区内还保留了部分原始湿地景观,未经过度开发,是体验原生态湿地风貌的理想之地。
3.石佛山森林公园
石佛山森林公园位于集贤县腰屯乡境内,完达山余脉西侧,总面积约500公顷,因园内有一座形似佛像的巨石(石佛山)而得名。公园内山峦起伏,森林茂密,主要种植落叶松、樟子松、杨树等树种,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是休闲度假、避暑养生的好去处。公园内设有登山步道、野餐区、观景台等设施,游客可以沿着步道攀登石佛山,登顶后可俯瞰周边的田园风光和湿地景观;也可以在林间野餐、休闲,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此外,公园内还有多处天然奇石景观,如“一线天”“仙人洞”等,形态各异,充满趣味。
4.集贤县农业观光园
集贤县农业观光园位于福利镇郊区,总面积约200公顷,是集农业展示、休闲采摘、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园区内分为水稻种植区、蔬菜种植区、水果采摘区、农产品展示区等多个区域,游客可以参观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了解水稻、蔬菜的种植过程,也可以在采摘区亲手采摘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草莓、番茄、黄瓜等),体验农耕乐趣。园区内还设有农产品体验区,游客可以亲手制作豆腐、豆浆等农产品,感受传统农事技艺。此外,观光园定期举办“农耕文化节”“丰收体验日”等活动,通过农耕知识讲解、传统农具展示、农产品品尝等环节,让游客深入了解集贤县的农耕文化,尤其适合家庭游客和学生群体前来体验。
(二)古刹与宗教场所:本土信仰的文化印记
集贤县的宗教场所多为近现代修建,虽无千年古刹,但部分寺庙、道观因传承本土信仰文化,成为当地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也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参观。
1.吉祥寺
吉祥寺位于集贤县集贤镇东部,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是集贤县规模较大的佛教场所之一。寺庙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藏经楼等,建筑风格遵循传统佛教寺庙规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庄重典雅。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四大天王等佛教造像,造像工艺精湛,神态庄严。吉祥寺常年对外开放,每逢佛教节日(如春节、中秋、观音诞),寺内会举办诵经、祈福等活动,吸引众多信众和游客前来参与。寺庙周边种植了大量松柏、银杏等树木,环境清幽,是静心祈福、感受佛教文化的好去处。
2.清云观
清云观位于集贤县太平镇境内,始建于21世纪初,是集贤县主要的道教场所。道观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三清殿、玉皇殿、财神殿等,建筑风格融合了东北地方特色与传统道教建筑元素,古朴庄重。观内供奉着三清祖师、玉皇大帝、财神等道教神像,神像造型生动,寓意吉祥。清云观注重道教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定期举办道教文化讲座、养生知识普及等活动,向游客介绍道教的历史、教义和养生理念。道观周边林木葱郁,溪流潺潺,环境静谧,适合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道教文化的宁静与平和。
(三)历史遗址:见证岁月变迁的文化坐标
1.挹娄文化遗址群(集贤段)
集贤县境内分布着多处挹娄文化遗址,其中以腰屯乡、永安乡一带的遗址最为集中,属于三江平原挹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遗址多为挹娄人的村落遗址和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的石器(石斧、石锛、石镞)、陶器(陶罐、陶碗)、骨器(骨针、骨锥)等文物,部分遗址还发现了用于储存粮食的窖穴和用于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这些遗迹和文物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挹娄人就在此定居,过着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其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已达到一定水平。目前,部分遗址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部门对遗址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和修缮,并设立了文物保护标识,为研究东北地区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2.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永安乡片区)
永安乡境内的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集贤县一带活动的重要遗迹。该遗址位于完达山余脉的深山密林中,包括密营房屋遗迹、战壕、了望哨、粮仓等设施,均为当年抗联将士手工修建,采用木材、茅草等当地材料,隐蔽性强,便于开展游击战争。密营房屋遗迹呈半地穴式,面积约10-15平方米,可容纳数名战士居住;战壕沿山势修建,长度约500米,用于防御日军进攻;了望哨位于山顶高处,可观察周围数公里的动静。如今,遗址周边仍保留着当年抗联将士种植的树木,部分战壕和房屋遗迹保存完好。当地政府对遗址进行了保护和修缮,设立了纪念标识和说明牌,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清理和维护工作,使其成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抗联精神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党员、学生和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
3.集贤县老火车站遗址
集贤县老火车站遗址位于集贤镇内,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中东铁路支线的一个小型车站,是集贤县近代交通发展的重要见证。该遗址保留了当年的火车站站房、站台和部分铁轨,站房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采用当时流行的俄式建筑风格,屋顶为坡屋顶,墙面为红砖砌筑,虽历经岁月侵蚀,仍能看出当年的建筑风貌。老火车站在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承担集贤县的客货运输任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新火车站的建成,老火车站逐渐停止使用,后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当地政府对遗址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在站房内设立了小型展览馆,展示集贤县铁路发展的历史照片、老物件(如旧车票、信号灯、铁路工具等),让游客了解集贤县近代交通的发展历程。
五、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地域文化的鲜活表达
集贤县的民俗风情源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移民文化的积淀,既保留了东北本土的民俗特色,也融入了中原地区的习俗元素;特色美食则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和水产品资源,以“鲜、香、淳”为特点,展现了三江平原的饮食文化特色。
(一)民俗风情:热闹质朴的生活图景
1.节庆习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集贤县的节庆习俗既保留了传统节日的核心内涵,又融入了地方特色。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初一早晨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各村镇会组织扭秧歌、踩高跷、舞龙舞狮等民间文艺表演,表演者身着鲜艳的服装,伴随着锣鼓声和唢呐声,走街串巷,热闹非凡,吸引村民和游客驻足观看。元宵节时,除了吃元宵,部分乡镇还会举办“灯展”和“猜灯谜”活动,居民自制灯笼挂在街头,灯笼上写着灯谜,游客可以参与猜谜,猜对者可获得小礼品,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