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除尘时的小磕碰(2/2)
张大爷试着擦了擦炉边,油污果然没了,丝瓜瓤也没再掉渣。他摸着棉布笑:“这招比换个新的强,省钱还好用。”
阿伟的破窗户,赵铁柱找来些旧麻纸,用米汤糊在破洞上。“麻纸比报纸结实,”他边糊边说,“米汤干了硬挺挺的,风刮不破,还透光。”
糊好的窗户透着淡淡的米香,风再吹都不晃了。阿伟摸着麻纸,觉得比塑料布看着顺眼多了,他咧开嘴笑:“这窗户看着比新的还暖和。”
李婶的漏盆,赵铁柱找了块旧瓦片,敲成碎片,用水泥混着碎瓦片补豁口。“瓦片和陶盆性子近,”他抹着水泥,“干了跟一体的似的,保准不漏。”
李婶往修好的盆里倒了些水,果然没漏。她端着盆笑:“这盆又能用上了,等过几天腌咸菜,还靠它呢。”
扫完尘的改造角,亮堂得晃眼。房梁上的蛛网没了,煤炉擦得锃亮,窗户糊得严实,八仙桌透着木头的清香。
王奶奶用修好的鸡毛掸子,把柜子上的灰尘扫得干干净净,露出柜面上的旧花纹。“你看这柜子,”她指着花纹笑,“扫干净了还挺好看,比新柜子有味道。”
张大爷把包着棉布的丝瓜瓤挂在墙上,说:“明年擦炉还能用,这老伙计经折腾。”
阿伟看着糊着麻纸的窗户,阳光透过麻纸照进来,屋里暖融融的。“这窗户纸透着光,看着心里敞亮,”他说,“比塑料布强多了。”
李婶用补好的陶盆泡了些豆子,说:“等过几天磨豆腐,就用这盆装,保准不漏。”
街坊们来串门时,都说改造角变样了,亮堂又暖和。“还是老物件经用,”有人摸着八仙桌说,“修修补补又一年,比扔了换新的强。”
天黑时,大家坐在扫干净的屋里,喝着李婶煮的豆子汤。王奶奶的鸡毛掸子靠在墙角,张大爷的丝瓜瓤挂在墙上,阿伟糊的窗户透着月光,李婶的陶盆放在炉边,盛着剩下的豆子。
“你说这些老物件,”王奶奶喝着汤笑,“是不是成精了?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干活;你糊弄它,它就给你添堵。”
张大爷吧嗒着旱烟,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可不是嘛,这就跟过日子一样,得用心伺候,才能顺顺当当的。”
阿伟看着窗外的月光,忽然觉得,这些带着补丁的旧物件,比任何新东西都珍贵。它们身上的每道裂缝、每个补丁,都是日子磨出来的印记,藏着一茬又一茬的年味儿。
风还在吹,却吹不透糊着麻纸的窗户。屋里的炉火“噼啪”响着,映着大家带笑的脸。小年的尘扫净了,年味儿却越来越浓,像炉上煮着的豆子汤,慢慢熬着,越来越香。
赵铁柱看着满屋子的老物件,忽然明白,除尘不只是扫去灰尘,更是拂去日子里的浮躁。这些旧物件陪着人扫了一年又一年的尘,也陪着人过了一年又一年的年,它们藏着的,是最实在的日子,最踏实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