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9章 左丘明

第9章 左丘明(1/2)

目录

左丘明,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人,生卒年月无确切史料记载,据《史记》《汉书》等文献推断,大致生活在公元前556年至公元前451年之间,与孔子处于同一时代且稍晚。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任鲁国太史,以编纂《左传》(《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经典史籍闻名于世。他以“信史”为准则,用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幻,其着作不仅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更开创了中国叙事史学的先河,被后世尊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

左丘明出身于鲁国的贵族,其家族世代担任鲁国的太史一职,负责记录国家大事、整理历史文献、掌管天文历法。长辈们常带他出入鲁国的藏书府,那里存放着从西周以来的竹简档案,左丘明常常在其中流连忘返,亲手翻阅那些记载着历史兴衰的简牍,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青年时期的左丘明,为了开阔眼界、丰富学识,曾游历各国。他先后前往齐国、晋国、楚国等诸侯国,考察当地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收集各国的历史传说与文献资料。

这段游学经历,让左丘明不仅掌握了各国的历史史实,更深刻体会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他看到诸侯们不再遵守周礼,为了争夺土地与人口相互攻伐,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秩序混乱。这种现实冲击,让他萌生了用史学记录历史、警示后人的想法。

左丘明与孔子的交往,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两人同为鲁国人,年龄相差约二十岁,都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论语·公冶长》中记载了孔子对左丘明的评价:“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句话的白话解释是:花言巧语、面目伪善、过分恭敬的行为,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孔子)也认为是可耻的;心里藏着对别人的怨恨,表面上却和他做朋友,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这段记载生动地展现了左丘明与孔子在道德观念上的高度一致。两人常常一起探讨历史与礼仪,孔子编纂《春秋》时,曾多次向左丘明请教鲁国的历史细节,左丘明则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档案资料提供给孔子。孔子对左丘明的学识与品格极为推崇,而左丘明也十分敬佩孔子的思想,认为孔子的《春秋》虽然言辞简略,却蕴含着“褒善贬恶”的微言大义。

公元前481年,孔子完成了《春秋》的编纂。这部史书以鲁国为中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春秋》的语言极为简练,往往用一句话甚至一个字来记录一件大事,被称为“微言大义”,但也正因如此,很多历史细节被省略,后人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

正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载:“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这句话的白话解释是:鲁国的君子左丘明担心孔子的弟子们对《春秋》的理解出现偏差,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解读,从而失去《春秋》的本意,因此他依据孔子编纂的《春秋》,详细阐述其中的历史事件,写成了《左氏春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左传》。

左丘明编纂《左传》时,充分利用了鲁国的宫廷档案、各国史书以及自己游学收集的资料,对《春秋》中的每一条记载都进行了详细的补充与解读。例如,《春秋》中仅用“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记录了郑国的一场内乱,而《左传》则用了近千字的篇幅,详细叙述了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之间的矛盾由来、发展过程以及最终的结局,生动地展现了郑庄公的隐忍与谋略,共叔段的骄纵与贪婪,以及武姜的偏心与后悔。

在编写《左传》的过程中,左丘明展现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他擅长通过具体的人物对话、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让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比如“曹刿论战”的故事,《左传》中详细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通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经典言论,展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与鲁庄公的虚心纳谏。这个故事不仅是一段精彩的历史记录,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流传千古。

完成《左传》的编纂后,左丘明发现《左传》主要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历史事件,侧重于叙事,而对于各国诸侯、卿大夫的言论记载不够系统。于是,他又开始着手编写《国语》。《汉书·艺文志》记载:“《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着。”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共二十一篇,记载了从西周穆王时期到春秋末年约五百年的历史。与《左传》的“编年叙事”不同,《国语》以“分国记言”为特点,主要记录各国诸侯、卿大夫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来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历史事件。

左丘明在《国语》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很多内容是《左传》中没有记载的,起到了补充《左传》的作用。例如,《国语·越语》中详细记载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打败吴国的故事。其中“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这句话的白话解释是: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于是向全军发布命令:“凡是我的父老兄弟和同姓宗族,有能够帮助我谋划击退吴国的人,我将和他共同治理越国的政事。”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勾践在战败后的反思与决心,以及他求贤若渴的态度。《国语》中还收录了范蠡、文种等谋臣的言论,详细记录了越国复兴的全过程,为研究吴越争霸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左丘明在编写《国语》时,同样坚持“信史”原则,对所收录的言论进行了严格的考证,确保其真实性与可靠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