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白袍将军陈庆之(2/2)
陈庆之见士兵们伤亡惨重,心里很是心疼,但他知道,此时不能退缩。他跳上一辆战车,手持长矛,大声喊道:“将士们!再加把劲,城破就在眼前!”
就在这时,一个叫周文育的年轻士兵(后来也是梁朝名将),趁北魏守军不注意,爬上了城墙,他拔出短刀,斩杀了几个北魏守军,然后大喊:“城破了!”
白袍军士兵见有人登上城墙,士气大振,纷纷爬上城墙。北魏守军见状,顿时慌了神,开始溃散。丘大千见大势已去,只好打开城门,投降了陈庆之。
攻克铚城后,陈庆之率领白袍军继续北上,很快抵达了梁国(今河南商丘)。梁国是北魏的重要城池,守军有三万余人,由北魏将领元晖业率领。元晖业是北魏的宗室,自视甚高,看不起陈庆之的七千白袍军,他在梁国城外修筑了一座高大的营垒,准备与白袍军“正面决战”。
陈庆之得知元晖业的部署后,笑着对将领们说:“元晖业自恃兵力多,必然轻敌,我军若趁其不备,夜袭营垒,必能取胜。”
当天夜里,陈庆之率领白袍军,悄悄来到元晖业的营垒外。他让士兵们携带大量的鼓和号角,在营垒外的四周埋伏好。等到三更时分,陈庆之下令:“擂鼓!吹号!”
顿时,鼓声、号角声震天动地,元晖业的营垒内一片混乱。就在北魏军士兵匆忙集合时,陈庆之率领白袍军,从营垒的东门发起猛攻——东门是元晖业防守最薄弱的地方。
白袍军士兵如潮水般冲进营垒,北魏军士兵根本来不及抵抗,纷纷溃逃。元晖业亲自率军抵抗,可他哪里是白袍军的对手,没几个回合,就被白袍军士兵俘虏了。
攻克梁国后,白袍军的威名传遍了北魏。北魏朝廷得知陈庆之率领七千白袍军连下两城,顿时慌了神,急忙任命尔朱荣的侄子尔朱世隆为都督,率领五万大军,驻守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阻挡白袍军北上。
虎牢关是洛阳的东部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尔朱世隆深知白袍军的厉害,所以在虎牢关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还在关前挖了深沟,灌满了水,企图阻挡白袍军。
陈庆之率领白袍军抵达虎牢关下后,见尔朱世隆防守严密,便没有急于进攻。他派人四处打探,得知尔朱世隆的五万大军中,有三万是临时招募的新兵,战斗力不强,而且粮草补给主要靠后方的荥阳(今河南荥阳)。于是,陈庆之决定:先攻克荥阳,切断尔朱世隆的粮草补给,再回头攻打虎牢关。
荥阳是北魏的军事重镇,守军有五万余人,由北魏将领杨昱率领。而且北魏朝廷还派了元天穆、尔朱吐没儿率领二十万大军,正在赶来支援荥阳的路上——一旦这二十万大军抵达,白袍军就会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
陈庆之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将领们都很担心:“将军,北魏二十万援军即将抵达,荥阳守军又有五万,我军只有七千,恐难抵挡。”
陈庆之摇了摇头,说:“我们从建康出发,至今已连下两城,若此时撤退,之前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况且,北魏援军虽多,但长途奔袭,必定疲惫;荥阳守军虽众,但得知援军即将抵达,必然轻敌。我们若能在援军抵达前,攻克荥阳,就能占据有利地形,以逸待劳,迎接援军。”
随后,陈庆之对士兵们说:“将士们!北魏二十万援军即将抵达,荥阳城内有五万守军,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我等是白袍军,是梁朝的精锐!我要告诉你们,只有攻破荥阳,我们才能回家,才能活着见到家人!今日一战,要么胜,要么死!若我战死,你们就拿着我的头颅,献给陛下,求陛下善待你们的家人!”士兵们被陈庆之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齐声喊道:“愿随将军死战!”
当天下午,陈庆之率领白袍军,向荥阳发起猛攻。杨昱以为白袍军“自不量力”,根本没放在心上,只派了一万士兵防守城墙。可他没想到,白袍军士兵个个如猛虎下山,拼命冲锋。
白袍军士兵用云梯爬上城墙,与北魏守军展开激烈的巷战。杨昱见状,急忙派更多的士兵去支援,可白袍军士兵越打越勇,北魏守军根本抵挡不住。陈庆之亲自率军冲进荥阳城内,斩杀了北魏守军的将领,北魏守军顿时溃逃。
傍晚时分,白袍军攻克荥阳,俘虏了杨昱。
就在白袍军攻克荥阳的当天晚上,元天穆、尔朱吐没儿率领的二十万北魏援军抵达了荥阳城外。
将领们急忙来找陈庆之:“将军,北魏二十万援军已到,我军疲惫,恐难抵挡,不如趁夜撤出荥阳,再做打算。”
陈庆之却异常冷静,他说:“北魏援军虽多,但刚到城下,立足未稳,而且他们不知道荥阳已被我军攻克,必然轻敌。我们若趁此时机,主动出击,必能击溃敌军。”
将领们都很惊讶:“将军,我军只有七千,敌军有二十万,主动出击,会不会太冒险?”
陈庆之说:“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北魏援军长途奔袭,士兵们早已疲惫,而且他们以为我军会坚守荥阳,不会主动出击,这正是我们的机会。”
随后,陈庆之挑选了三千精锐白袍军士兵,组成“敢死队”,自己亲自率领,打开荥阳城门,主动向北魏援军发起进攻。
元天穆、尔朱吐没儿见只有三千白袍军出城,顿时哈哈大笑:“陈庆之真是疯了,三千人也敢来进攻我二十万大军!”他们立刻下令:“全军出击,活捉陈庆之!”
北魏援军士兵们蜂拥而上,可他们没想到,白袍军士兵个个英勇善战,尤其是陈庆之,手持宝剑,在乱军中指挥调度,白袍军士兵们在他的指挥下,组成了一个“锥形阵”,如一把尖刀,直插北魏援军的中军。
北魏援军士兵们根本抵挡不住白袍军的进攻,纷纷溃逃。元天穆、尔朱吐没儿见势不妙,只好率领残部,狼狈逃窜。
这一战,白袍军斩杀北魏援军一万余人,缴获了大量的粮草、兵器和马匹,彻底击溃了北魏的二十万援军。
击溃元天穆的援军后,陈庆之率领白袍军,回头攻打虎牢关。尔朱世隆得知元天穆的二十万援军被击溃,吓得魂飞魄散,根本不敢抵抗,连夜放弃虎牢关,逃往洛阳。
白袍军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虎牢关。
随后,陈庆之率领白袍军,继续北上,向洛阳进发。一路上,北魏的城池守军听说“白袍军来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陈庆之。公元529年五月,陈庆之率领七千白袍军,护送元颢,顺利抵达洛阳。
洛阳是北魏的都城,元颢在洛阳登基称帝,任命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封“永兴县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此时,陈庆之率领的七千白袍军,已经先后攻克了北魏的三十二座城池,斩杀北魏军数十万人,“白袍军”的威名传遍了整个北方,民间流传着“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的童谣——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传奇的“以少胜多”案例之一。
元颢登基称帝后,逐渐沉迷于权力,不再听从陈庆之的建议。他觉得自己已经是北魏的皇帝,不需要再依靠梁朝,也不需要再依靠陈庆之的白袍军。他不仅拒绝了陈庆之“请求梁朝派遣援军”的建议,还把北魏的降兵收归己有,肆意挥霍粮草,甚至听信宠臣的谗言,怀疑陈庆之“有不臣之心”,开始削减白袍军的兵力,把白袍军的精锐调归自己指挥。
陈庆之多次劝谏元颢:“陛下刚登基,根基未稳,尔朱荣手握重兵,必然会来攻打洛阳。我们应当整顿军备,团结各方力量,同时向梁朝请求援军,才能保住洛阳。若陛下继续如此,洛阳必失。”
可元颢根本听不进去,他对陈庆之说:“朕乃北魏皇帝,尔朱荣不过一乱臣贼子,何足惧哉?庆之,你只需管好你的白袍军,不必干涉朕的朝政。”
陈庆之见元颢如此固执,心里很是担忧,他知道,洛阳的危机,已经不远了。
果然,公元529年七月,尔朱荣在镇压了北魏境内的其他叛乱后,率领三十万大军,南下攻打洛阳。尔朱荣的大军号称“百万”,一路上所向披靡,很快就抵达了洛阳城外。
此时,洛阳城内的兵力,除了陈庆之的七千白袍军(已被元颢削减到五千),还有元颢收编的三万北魏降兵。可这些降兵根本无心作战,见尔朱荣的大军到来,纷纷倒戈。
陈庆之率领五千白袍军,在洛阳城外的邙山,与尔朱荣的三十万大军展开激战。白袍军士兵个个英勇善战,多次击退尔朱荣的进攻,可毕竟兵力悬殊,再加上元颢的降兵倒戈,白袍军逐渐陷入困境。
陈庆之知道,洛阳已经不可守,若继续坚守,白袍军必然全军覆没。于是,他决定率领残部,撤出洛阳,返回梁朝。
撤退途中,陈庆之的军队遭遇了山洪暴发——连日大雨,黄河水位暴涨,白袍军士兵乘坐的船只被洪水打翻,士兵们伤亡惨重。陈庆之在混乱中,被一个士兵推上了一艘小船,才侥幸逃脱。他沿着黄河顺流而下,一路上隐姓埋名,最后在豫州(今河南汝南)被梁朝的守军发现,护送回了建康。
此次北伐,虽然以失败告终,但陈庆之率领七千白袍军连下北魏三十二城、攻克洛阳的战绩,已经足以震撼整个时代,成为千古传奇。
回到建康后,梁武帝不仅没有责怪陈庆之,反而对他更加赏识。他对大臣们说:“庆之虽未平定北魏,但以七千之众,连下三十二城,攻克洛阳,此乃旷世奇功。”于是,梁武帝任命陈庆之为“右卫将军”,继续镇守梁朝的边境。
此后,陈庆之继续为梁朝效力,先后参与平定了梁朝境内的多次叛乱。公元530年,谯州(今安徽亳州)发生叛乱,叛军首领夏侯道迁率领叛军攻占谯州,威胁梁朝的东部边境。梁武帝任命陈庆之为都督,率领大军前往平叛。
陈庆之抵达谯州后,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先派人了解叛军的内部情况。他得知,夏侯道迁的叛军大多是被迫参与叛乱的百姓,心中并不愿意与梁朝为敌。于是,陈庆之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一方面派遣使者,向叛军士兵宣传梁朝的政策,承诺只要放下武器,就既往不咎;另一方面,他率领大军,对叛军的顽固分子发起进攻。
在陈庆之的分化瓦解下,叛军很快就土崩瓦解。夏侯道迁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部投降。平定谯州叛乱后,陈庆之又奉命前往豫州,抵御北魏的侵扰。他在豫州期间,积极整顿军备,安抚百姓,修筑防御工事,使得北魏军队不敢轻易南下,有效稳定了梁朝的北部边境。
陈庆之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指挥若定,更体现在他对士兵的爱护和对军纪的严格要求。《梁书》记载他“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他每天都会到军营巡查,询问士兵们的衣食住行,若有士兵生病,他会亲自探望,派医生治疗;若有士兵战死,他会亲自为士兵们举行葬礼,安抚士兵的家属。同时,他对军纪的要求也极为严格,严禁士兵欺压百姓、抢掠财物,若有违反,必定严惩不贷。正是因为这份“爱护”与“严格”,陈庆之的军队才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士兵们愿意为他冲锋陷阵、死而后已。
公元539年,陈庆之在豫州任上病逝,享年五十六岁。梁武帝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他下令罢朝三日,追赠陈庆之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号“武”,以表彰他为梁朝立下的赫赫战功。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历代名将,设立了“武成王庙”,陈庆之被列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代宋徽宗时期,陈庆之又被列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成为后世兵家尊崇的对象。
纵观陈庆之的一生,他没有过人的弓马技艺,却凭借出色的战略眼光、严谨的治军理念和对士兵的爱护,在南北朝那个战乱纷飞的时代,书写了一段传奇。他率领的白袍军,以少胜多,威震南北,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军事符号;他的名字,也随着《梁书》《南史》的记载,流传千古,被后人誉为“南朝第一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