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汉宫娇华:帝女传奇 > 第374章

第374章(1/2)

目录

未央殿的铜漏“嘀嗒”刚过卯正,滴在铜盘里的声音,在殿中飘得很远,裹着股凉劲。

刘妧踩着青石地砖上的锦纹线升座,衣摆上的“千军纹”随脚步轻颤,扫过御座前的铜鹤。

鹤嘴下的铜铃没响,却透着股静气,连殿外的风声都压得低了。

百官按品阶站定,锦钢朝靴擦过地面,“沙沙”声里裹着股说不出的沉。

没人先开口,殿里只剩铜漏的“嘀嗒”声,一滴一滴,敲在人心上。

“昨岁科技兴农,庐江那边有户人家,”刘妧指尖叩了叩御案,案面的锦灰钢泛着冷光,声音不高却够清晰,每个字都落得实,“王老实家,三亩地收了六石三斗,比往年多了近一石。”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殿中,在大司农公孙越身上停住:“可大司农递的疏子里说,庐江荒田仍有三成。公孙卿,你前儿说,根子在人口不足?”

公孙越往前迈了半步,手里的竹简“哗啦”展开,还攥着张卷了边的锦纸,纸角磨得发白。

他额角冒了层薄汗,顺着脸颊往下滑,滴在竹简上,晕开一小片墨:“陛下明鉴!秦时有口三千万,咱大汉承平五百年,口数才五千二百万!”

他把锦纸往殿中案上一铺,血色线标着人口密度——西域、辽东那片几乎空着,像块没绣满的布,白得晃眼。

“就说朔方郡,每里才五户人家。”他指着线疏最淡的地方,指尖有点抖,碰歪了案上的笔,“您前儿赏的锦钢犁,一天能耕百亩,可没人扶犁,再好的犁也是废铁!庐江那三成荒田,就是没人手去翻!”

“公孙大人这话不对!”

越人军校尉骆越往前一站,身上甲片“哐当”撞出响,震得殿中铜鹤都颤了颤。

他嗓门亮得像撞钟,带着股武将的劲:“咱越人善在山陵开荒,蜀地那么多荒坡,迁咱族人去,不用三年,保准种出粮来!”

他说着拍了拍胸前甲片,甲叶上的锈迹晃了晃,是常年戍边磨的:“去年我族里去了三十户,在巴蜀山沟里开出五亩梯田,收的稻子够吃两年,还能余点换盐,比在山里饿肚子强!”

工部侍郎鲁直赶紧接话,手里还捏着半块锦钢零件——是挖渠机上的齿轮,边缘沾着点铁屑,是今早试机时蹭的。

“骆校尉稍安!”他笑得有些急,怕两人吵起来,往后退了半步,“蜀道那处,臣正让工匠赶制隧道机,打通了确实能迁民。可这机器沉得很,得十万民夫抬去山里头。”

他掂了掂手里的齿轮,铁疙瘩撞在掌心响:“如今丁壮多半在边防戍守,北边的锦钢甲士还缺人补呢,哪来的人手抬机器?总不能让老弱妇孺去抬吧?”

“鲁侍郎说到点子上了。”

陈阿娇坐在侧座,指尖扫过案上的锦线奏章夹,夹子里露出半张庐江农情册,王老实的名字赫然在列,旁边画了个小圈。

她示意黄月英展开张图,图上用绿、黄、红三色线标着地块——绿的是熟地,黄的是荒田,红的是工坊,分得清清楚楚,线边还写着小字注。

“公孙卿只算人口总数,却没算细处。”她指尖点着绿线密集的地方,指甲盖划过纸面,“庐江稻花村那边,王老实家三亩地用了新犁,一人就种得过来,多出来的力气,去工坊挣了钱;可河西的锦灰矿,因缺铁匠,开了一半就搁着了,矿洞门口堆的矿石,能炼出十车钢;交趾的速生木,山里烂着运不出来,因缺商队——这不是光缺‘人’,是缺把人用到该用的地方去的法子。”

“太后这话在理!”

户部尚书出列,手里的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打得比谁都急,像是要赶着算清一笔欠账。

“臣查过账,去年工坊招了二十万民夫,矿场要了十五万,边镇屯了三十万——”他扒拉着算珠,声音透着点急,额角也冒了汗,“真正能下田的,比十年前还少了五万。不是人不够,是地方抢着要,手慢了就没了!”

骆越急了,往前又挪了挪,脚底下的砖缝都被踩亮了,甲片又响了声。

他脖子上青筋跳了跳,嗓门更高了:“那更该迁民!把南边的人挪去北边,把山里的人挪去平原,不就匀开了?我族里有个老丈,七十多了还说,蜀地土肥,就是路难走,打通了路,他第一个带着子孙去!”

“挪?怎么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