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冰原谈判(2/2)
娜塔莎的貂皮大衣滑落椅背,露出腰间佩枪的黑色轮廓——根据《南极条约》第27条修正案,允许科考队携带武器防御冰裂隙中的未知生物。她的手指在门牌边缘摩挲,铜锈在皮手套上留下暗绿色轨迹:“伊万·彼得洛维奇中尉的最后一篇日志提到,他们在冰架崩塌前回收了三个铅罐。”
威廉突然扯开防寒服,胸前的疤痕在低温中泛着珍珠母光泽。他拍在桌上的老式胶卷盒震翻了咖啡杯,褐色的液体在辛格的照片上漫漶开来:“伯德探险队1934年越冬舱的定位信标,去年从罗斯冰架打捞上来时,里面多了些不属于那个年代的胶卷。”
李墨飞用液氮喷枪冻结了正在扩散的咖啡渍。在零下196度的寒雾中,他镊起一片正在卷曲的相纸,电子显微镜镜头下显露出被刻意模糊的冰层剖面图:“有趣,这岩芯结构分明是1990年代后期才被钻取的。”
破冰船突然剧烈倾斜,所有人抓住防震桌沿的瞬间,艾瑞克看见祖父的勋章滑向舱壁。黄铜与钛合金碰撞的脆响中,某个暗格弹开,微型胶卷舱里滚出的底片在应急灯下泛着诡异的蓝光。娜塔莎的瞳孔骤然收缩——那是苏联“东方站”1983年冰下探测的原始数据母带。
“看来我们都在守护同样的秘密。”威廉擦去温度计表面的冰晶,汞柱不知何时爬升到零下38度,“知道为什么伯德将军坚持要在暴风雪中放飞气象气球吗?因为有些数据……”他突然用指节敲碎玻璃管,汞珠滚落在全息投影仪表面,“必须在特定气压下才会显形。”
银色的液滴在设备表面蜿蜒爬行,勾勒出的路径与南极条约原始边界完全重合。李墨飞突然夺过艾瑞克的勋章,黄铜边缘在数据接口划出火花。当1959年的地质扫描图与汞迹重叠时,冰盖下方浮现出37个闪烁的绿点——正是各国近年来“遗失”的核装置坐标。
“轰隆”巨响从船底传来,俄语警报声在走廊回荡。娜塔莎掏出的便携式辐射仪显示,中子通量正在以每秒5.6x10^12n\/2的速度飙升。她扯开防爆舱壁的应急柜,泛黄的“北极星”科考站平面图贴在柜门内侧,用红铅笔圈出的区域与当前辐射源位置完全一致。
“需要十二台液氮泵同时运作。”李墨飞已经套上防辐射服,面罩的呼吸阀在说话时喷出白雾,“美国人的气象气球数据,苏联人的冰层应力模型,加上印度人的氚浓度监测……”他在电子地图上划出蓝色弧线,“把冷却管沿着1947年英国探险队的避难所遗迹铺设。”
威廉扯断温度计的玻璃碎片,将伯德探险队的信标芯片插入控制台。当1934年的地磁数据流泻而出时,娜塔莎手中的苏联测绘仪突然自动校准,显示出冰层下方错综复杂的应力网络。辛格沉默着递过印度破冰船的声呐密钥,3组不同年代的加密数据在量子计算机中融合成冰下三维模型。
艾瑞克握紧勋章站在监控屏前,看着三十七个绿点逐渐被蓝色冷却网包裹。祖父的声音穿越六十载冰霜在耳畔响起:“南极的雪能掩埋一切,除了真相。”他突然感觉掌心刺痛,黄铜边缘不知何时划破皮肤,血珠滴落在1959年的原始条约复印件上,恰好覆盖住“全人类共同遗产”的烫金文字。
当辐射警报解除的绿光亮起时,舷窗外突然泼洒出极光的绸缎。翡翠色的光幔在冰原上流淌,将各国代表的面容染成相同的颜色。娜塔莎捡起沾血的文件,用俄语拼写出“临时共管区”的坐标代码。威廉默默将伯德温度计的残骸放入铅盒,推过写着“联合监测”的英文标签。
李墨飞擦拭着金丝雀徽章上的冰霜,突然将中子衍射仪的探头指向艾瑞克:“介意扫描下勋章暗格里的第二层?”在众人惊愕的注视中,胶卷舱底部显露出微雕的南极条约签署人指纹图谱——那是比任何国界标记都更古老的契约。
破冰船开始调转航向时,艾瑞克看见冰原上腾起钻石尘雾。祖父的勋章静静躺在会议桌中央,黄铜表面凝结着七种不同语言的冰晶,在极光下折射出相同的虹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