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冰原谈判(1/2)
核动力破冰船的金属舱壁在零下58度的严寒中收缩,发出类似骨骼碎裂的声响。艾瑞克·哈德森隔着防冻舷窗擦拭黄铜勋章,指尖传来的细微凸痕是1959年南极条约签署地的经纬度坐标。冰雾在玻璃外侧凝结成蛛网状霜花,远处传来冰山崩塌的闷响,震得桌上咖啡杯里的褐色液面荡起涟漪。
“您祖父用这枚勋章换来了企鹅保护区的设立权。”
李墨飞的声音混在通风管道的嗡鸣里。这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正用镊子夹起冰芯样本,白大褂左襟别着的金丝雀徽章在应急灯下泛着冷光——那是南极陨石追踪项目的认证标识。他面前的便携式质谱仪屏幕突然跳红,显示出一组异常的同位素峰值。
会议舱的钛合金防爆门轰然滑开,裹挟着伏特加酒气的争吵声浪撞碎精密仪器的嗡鸣。俄罗斯代表娜塔莎·伊万诺娃将1937年的铜制门牌掼在桌上,震得全息投影仪投射出的南极地图泛起波纹。门牌边缘的铆钉恰好刺入玛丽伯德地的坐标点,锈迹斑斑的\"北极星科考站\"俄文字母在蓝光中显得格外刺目。
“在贵国探险队还依赖海豹油脂取暖的年代,苏联科学家已经在浮冰上建立了移动观测站。”她解开貂皮大衣的银扣,露出内衬里缝着的极地生存手册残页,“需要我背诵1958年南极洲大气环流模型的基础数据吗?小数点后四位。”
美国代表威廉·科恩松了松防寒服领口,露出脖颈处被辐射灼伤的淡粉色疤痕。他掏出的黄铜温度计在桌面砸出闷响,汞柱卡在零下41度的刻度线上颤抖。“1939年伯德将军用这玩意预测了洛克雷港的超级气旋,”他故意倾斜表盘,让那颗悬垂的银色液滴折射出冷光,“误差不超过三小时——用你们俄国人的话来说,这叫‘实战经验’。”
李墨飞的钢笔突然在观测日志上洇出一团墨迹。他翻开被冰晶黏连的纸页,泛黄的1939年11月12日记录页上,某个潦草的温度计简图与威廉手中的仪器惊人相似。“风暴提前两小时抵达,”他念出被反复描摹的俄文批注,“因汞柱异常膨胀导致预测失误。”钢笔尖轻轻点在全息地图某处:“顺便提醒,您祖父遇险的坐标下方,现在有十七条正在扩张的冰裂隙。”
舱内温度骤降。娜塔莎的咖啡杯底碰触桌面的瞬间,李墨飞瞥见了酸蚀刻的扇形符号——苏联时代用于标记冰层剪切应力的保密标识。这让他想起三个月前在中山站冰芯库发现的罐头:生锈的铁皮上,西里尔字母的锯齿状衬线与眼前符号如出一辙。
“诸位是否考虑过东南极的地热异常?”印度代表辛格推来的文件扉页上,1982年《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的水印正在泛潮。他展开的卫星热成像图中,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板块交界处泛着诡异的橙红色,“‘甘地号’破冰船的次声波探测显示,该区域冰下湖的氚浓度已超安全值178%。”
艾瑞克感觉勋章突然发烫。祖父参加条约谈判时佩戴的皮质肩带似乎仍在勒着他的锁骨,当年那些外交官在冰原上划定的非军事区,此刻正被全息地图上闪烁的红点蚕食。他看见娜塔莎用门牌压住被通风口掀起的文件,铜锈斑驳的铆钉恰好穿透印度提案中的钻探坐标。
“哐当”巨响让质谱仪的警报声戛然而止。英国技术员撞开舱门时,盖革计数器的蜂鸣声像把冰锥刺入所有人的鼓膜。液晶屏上3.7毫西弗的数值在寒雾中跳动,年轻人防寒面罩上的冰渣随着喘息簌簌掉落:“东南冰崖……崩塌……检测到中子辐射……”
辛格慢条斯理地摘下结霜的眼镜。当那张泛黄的照片滑过桌面时,艾瑞克注意到边缘的经纬度坐标与印度提交的钻探方案完全重合。被冰封的圆柱形容器上,三叶草辐射标志的黑色颜料正在六十载时光里晕染开来。
“1998年某国‘遗失’的钚电池。”钢笔尖戳破卫星图上的红点,墨水在德雷克海峡的位置洇出黑洞般的污迹,“现在它卡在我们脚下162米的冰层中,而贵方的钻探路线……”辛格用指甲刮开照片背面的封蜡,露出一串被反复修改的深度记录,“恰好要唤醒这个铅封恶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