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一九九九大连迪厅枪杀案侦破纪实(1/2)
(一)凌晨枪声
1999年10月17日,凌晨3点55分。中国东北的海滨城市大连,秋夜的凉意正浓,绝大多数市民还沉浸在深沉的睡梦之中。
位于市中心青泥洼街二号、霓虹灯刚刚熄灭的“Nuberone”迪厅门前,短暂的喧嚣过后是散场时的冷清。
就在这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分,几声突兀、刺耳、迥异于车辆爆胎的枪声,猛然划破了寂静的空气。
一名中年男子应声倒地,左背部被散弹枪的钢珠撕裂,鲜血迅速在昂贵的西装面料上洇开,在他身下汇聚成一滩不规则且触目惊心的暗红色。
混乱中,有人将他抬上车,疾驰送往最近的医院。然而,一切都太晚了。子弹造成的创伤过于严重,尽管医生全力抢救,这名后来被证实姓毕、是一家酒楼经理的男子,最终还是因伤势过重宣告不治。
案发现场,除了那滩血迹、几只仓促间遗落的高跟鞋和空酒瓶,再无凶手留下的明显痕迹。最初的报警电话记录显得语无伦次:“……青年大桥……持枪杀人……送青泥洼桥派出所……”线索,似乎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迷雾。
(二)迷雾重重
刑警大队的侦破小组立即兵分两路。一路赶往医院,试图查明死者身份和最后接触者;另一路则直奔“Nuberone”迪厅,进行现场勘查和走访。
在医院,警方确认了死者毕某的身份。他当晚曾与朋友在该迪厅消费,为人谨慎,社会关系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仇杀动机。
一个关键人物浮出水面——那个将毕某送到医院的神秘人。然而,此人在完成“送达”任务后,便如同人间蒸发,消失在凌晨的街头,这条看似最直接的线索戛然而止。
与此同时,一个反常的细节引起了警方的注意:据医院保安和早期到达的医护人员反映,在运送伤者的车辆之后,紧跟着另一辆出租车。
这辆车在医院门口缓慢绕行了一圈,车窗紧闭,始终无人下车,随后便加速离开,行为十分鬼祟。这辆车是来干什么的?车上的人,与这起枪杀案有何关联?
在迪厅方面,调查也取得了进展。一位在门口负责车辆调度的保安孙某(化名)向警方描述了他听到枪声后的所见:
“我正低头捡东西,就听见‘砰’一声闷响,很脆,不像鞭炮……我赶紧站起来推门往外看,正好看见三、四个人,影影绰绰的,慌里慌张地钻进了门口等客的一辆出租车,车子马上就开走了。”
但当刑警追问这几人的体貌特征和具体细节时,孙某的言辞开始变得闪烁、含糊。他距离案发现场近在咫尺,按理说应该能看到更多,这种反常的态度,让经验丰富的刑警嗅到了一丝刻意隐瞒的味道。
(三)柳暗花明
警方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利用迪厅门口对候客出租车的登记记录,对当晚在场的二十多辆车进行逐一排查。
经过大量走访,终于找到了凶手搭乘逃离的第一辆出租车。司机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那几个人很紧张,话不多,只说到五一广场。
到了地方,他们急急忙忙下车,又分头拦了另外两辆车走了,感觉……感觉不像好人。”由于当时天色未亮,加上内心恐惧,司机无法提供更详细的嫌疑人特征,这条线索看似再次中断。
另一方面,那辆神秘的“跟踪”到医院又离开的出租车,被警方成功找到。司机的证言让所有侦查员精神一振:当时车上的乘客,竟然是“Nuberone”迪厅的几名保安!
迪厅经理对此的解释是:死者毕某在迪厅有朋友,出事后者恳求保安去医院看看情况。但这个说法漏洞百出——既然是去探视,为何到了医院却不下车,反而像做贼一样仓皇离去?警方敏锐地意识到,迪厅内部人员,很可能与这起枪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压力如山袭来。此案发生在闹市区,涉枪且致人死亡,影响极其恶劣。上级部门下达了限期破案的“军令状”。侦破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突破口,正逐渐指向那个霓虹闪烁的迪厅内部。
(四)内部突破
警方调整策略,集中火力对迪厅内部人员,尤其是安保团队,进行深入攻坚。面对警方层层递进的讯问和出示的证据,保安们的心理防线开始松动。那个在门口目睹过程的保安孙某,最终无法自圆其说,道出了部分真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